圆福添喜小儿感冒

感冒是外感风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感冒又称“伤风”。病名首见于宋·杨仁斋《仁斋直指方·诸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时节及气候骤变时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小儿均可发病,婴幼儿更为常见。因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肝气未充,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本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若是病情加重,表邪入里,可发展为咳嗽、肺炎喘嗽,或邪毒内传,发生水肿,心悸等变证。

[病因病机]

小儿感冒发生的原因,以感受风邪为主,风以百病之长,常兼寒、热、暑、湿、燥邪,以及时邪疫毒等致病。气候变化,寒温交替,调护失宜等常为发病诱因。当小儿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便乘虚而入,发为感冒。正如《幼科释谜·感冒》所言:“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摅。”说明小儿感冒的病因与卫气不足密切相关。

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卫。病机关键为肌表失疏,肺气失宣。肺主皮毛,司腠理开阖,开窍于鼻,外邪自口鼻或皮毛而入,客于肺卫,致表卫失司,卫阳受遏,肺气失宜,出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证候,发为感冒。小儿感冒病变常累及于脾、心、肝,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1.感受风寒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不固,加之寒暖不知自调,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风寒之邪,由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寒主收引,致使肌肤闭郁,卫阳不得宣发,导致恶寒、发热、无汗;寒邪束肺,肺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咳嗽;寒邪郁于太阳经脉,经脉拘急收引,气血流通不畅,则致头痛、身痛、肢节酸痛等症。

2.感受风热风热之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上攻咽喉。肺气失宣,卫气不畅,则致发热较重、恶风、微有汗出;风热之邪上扰,清窍不利则头痛;热邪客肺,肺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等证候。小儿肌肤薄,藩篱疏,感邪之后易于传变,即使是外感风寒,正邪相争、寒易化热,或表寒未解,里热已炽,形成寒热夹杂之证。

3.感受暑湿夏季暑湿当令,黏腻重浊,束表困脾,而致暑邪感冒。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致发热,无汗;暑邪郁遏,清阳不升,则致头晕头痛;湿邪遏于肌表,则身重困倦;湿邪困于中焦,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则致胸闷、泛恶、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泄泻。

4.感受时邪外感时疫毒邪,犯于肺胃二经。疫毒性烈,易于传变,故起病急,病情重。邪犯肺卫,郁于肌表,则初起发热、恶寒、肌肉酸痛;毒热上炎,则目赤咽红;邪毒犯脾,升降失司,则见恶心、呕吐、泄泻等症。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肃,气机不畅,津液输布不利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产生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感邪之后,肺病及脾,脾运失司,乳食停滞,积于中焦,气机不利,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甚或呕吐,大便稀薄,产生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充,筋脉未盛,感邪之后,热忧心肝,易致心神不宁,睡卧不安,惊惕齘齿,甚至抽搐,产生感冒夹惊。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1)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病史。

(2)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头痛,全身酸痛等为主症。

(3)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宁,惊惕抽搐。

(4)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合并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②病原学检查:鼻咽部分分泌物病毒分离或桥联酶标法检测,可作病毒学诊断。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链球菌感染者,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0”(ASO)滴度增高。

2.鉴别诊断

(1)急性传染病早期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麻疹、水痘、幼儿急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加以鉴别。

(2)急性感染性喉炎本病初起仅表现发热、微咳,声音嘶哑,病情较重时可闻犬吠样咳嗽及吸气性喉鸣。

[辩证论治]1.辩证要点本病辩证,重在辨风寒、风热、暑湿、表里、虚实。根据发病季节及流行特点,冬春两季多为风寒、风热感冒;夏季多为暑邪感冒;发病呈流行性者多为时疫感冒。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凡恶寒,无汗,流清涕,咽不红,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红为风寒之证,若发热恶风,有汗,鼻塞流浊涕,咽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为风热之证。暑邪感冒发热较高,无汗或少汗,口渴心烦为暑热偏盛之证;若胸闷,泛恶,身重困倦,食少纳呆,舌苔腻为暑湿偏盛之证。时疫感冒起病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烦躁不安,头痛,肢体酸痛,多为表征;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大便稀薄,面红目赤,多为里证。感冒为外感疾病,病在肌表肺卫,属表证、实证;若反复感冒,体质虚弱,汗多,畏寒,多为虚实夹杂证。感冒的兼证,不论轻重,其证候与感冒有关,感冒缓解,兼证减轻。若感冒减轻而兼证加重,辨证时应注意有无其他病证。

2.治疗原则治疗感冒,以疏风解表为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清瘟解毒等治法。兼证的治疗应在解表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积、镇惊之法。治疗用药应注意发汗不宜太过,防止津液耗损。小儿感冒易于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证,单用心量药汗出不透,单用辛温药助热化火,故常以辛凉辛温药并用而各有侧重。体质虚弱者可采用扶正解表法,益气、养阴以助正气驱邪外泄。本病除内服汤药外,还常使用中药成药、针灸、刮痧等方法治疗。

3.证治分类

(1)主证

①风寒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无红肿及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辩证本证常发生于寒冷季节,由风寒之邪外袭而致。以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咽不红,脉浮紧或指纹浮红为特征。表寒重者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若患儿素蕴积热,复感风寒之邪,则可见恶寒、头痛、身痛、流清涕,面赤唇红,口干渴,咽红,舌质红,苔薄黄灯外寒里热之证。小儿感冒风寒,邪盛正实者,正邪交争激烈,易于化热,演变转化为热证。

治法辛温解表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常用荆芥、防风、苏叶解表散寒;桔梗宣肺利咽;前胡宣肺化痰;甘草调和诸药。

头痛明显者,加葛根、白芷散寒止痛;恶寒无汗者,加桂枝、麻黄解表散寒;咳声重浊者,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者,加清半夏、陈皮燥湿化痰;呕吐者,加姜半夏、旋覆花降逆止呕;纳呆、舌苔白腻者,去甘草,加藿香、厚朴化湿和胃;外寒里热证加黄芩、石膏清热泻火。

②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辨证本证可因感受风热之邪引起,也可由风寒感冒转化而来。以发热重,鼻塞流浊涕,咳痰黏稠,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为特征。表热重者高热,咳嗽重,痰稠色黄,咽红肿痛。咽部是否红肿,为本证与风寒感冒的鉴别要点。

治法辛凉解表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解表清热;薄荷、桔梗、牛蒡子、大青叶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荆芥辛温解表,助辛凉药散表达邪外出;芦根、竹叶清热生津除烦。

高热者,加蚤休、贯众、鸭跖草清热;咳嗽重,痰稠色黄者,加桑叶、瓜萎,浙贝母宣肺止咳祛痰;咽红肿痛者,加虎杖、蒲公英、玄参清热利咽;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

③暑邪感冒

证候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辨证本证发于夏季,由感受暑湿之邪而致。以发热,头痛,身重困倦,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腻为特征。偏热重者高热,头晕,头痛,口渴心烦,小便短黄;偏湿重者身热不扬,有汗或汗出热不解,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泄泻。

治法清暑解表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发汗解表化湿;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暑;厚朴行气化湿;白扁豆健脾和中,化湿消暑。

偏热重者,加黄连、栀子清热泄火;偏湿重者,加佩兰、藿香祛暑化湿;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降逆止呕;泄泻者,加黄连,苍术清肠燥湿。

④时疫感冒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心烦,目赤眼红,肌肉酸痛,腹痛,或有恶心、呕吐、大便稀薄,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指纹紫。

辩证本证以一方多人发病,症状相似,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全身肌肉酸痛,舌红苔黄为特征。表证重者高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肌肉酸痛;里证重者目赤,腹痛,或恶心、呕吐、大便稀薄。

治法解表清瘟解毒。

方药银翘散合普消毒饮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解表祛邪;贯众、栀子、黄芩清肺泻热,板蓝根、桔梗、牛蒡子宣肺利咽;薄荷辛凉透表。

高热者,加柴胡、蚤休清热解表;肌肉酸痛者,加白芷、葛根解肌清热;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姜半夏降逆止呕;泄泻者,加葛根、黄连、地锦草清热燥湿;腹痛者,加延胡索、白芍理气缓急止痛。

(2)兼证

①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候间痰鸣。

辨证本证以咳嗽加剧,痰多,喉间痰鸣为特征。属风寒夹痰者痰白清稀,恶寒,无汗,或有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属风热夹痰者痰稠色白或黄,发热,恶风,微汗出,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常用灸麻黄、杏仁、半夏、陈皮等宣肺化痰。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常用桑叶、菊花、瓜萎皮、浙贝母等清肺化痰。

②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脉滑,指纹紫滞。

辨证本证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小便短黄,舌苔厚腻,脉滑为特征。食滞重焦则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或泄泻;食积化腐。浊气上升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

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常加用焦山楂、焦六神曲、鸡内金消食化积;莱菔子、枳壳导滞消积、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③夹惊

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哭闹不宁、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搐,舌质红,脉浮弦,指纹青滞。

辩证本证以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抽搐为特征。心肝热重者舌质红,脉弦数。

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常加用钩藤、僵蚕、珍珠母清热镇惊。另可服小儿回春丹、琥珀抱龙丸或小儿金丹片。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1)午时茶颗粒<3岁3g,1日1-2次;>3岁3g,1日2次。温开水冲服。用于风寒感冒夹滞证。

(2)小儿豉翘清热颗粒6个月~1岁1~2g、1~3岁2~3g、4~6岁3~4g、7~9岁4~5g、>10岁6g,1日3次。温开水冲服。用于风热感冒证、感冒夹滞证。

(3)清热化滞颗粒1~3岁2.5g、4~7岁5g、≥8岁7.5g,1日3次。温开水冲服。用于风热感冒夹滞证。

(4)小儿感冒颗粒1~3岁6~12g、4~7岁12~18g、8~12岁24g,1日2次。温开水冲服。婴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用于风热感冒证。

(5)小儿感冒舒颗粒1~3岁3g,1日4次;4~7岁6g,1日3次;8~14岁6g,1日4次、温开水冲服,用于风热感冒证。

(6)清开灵颗粒<1岁1.5g、1~3岁3g、3~6岁4.5g、6~13岁6g,1日2~3次。温开水冲服。用于时疫感冒证、感冒夹惊证。

(7)痰热清注射液0.3~0.5ml/(kg·d),最高剂量不超过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ml,经脉滴注,控制滴速在每分钟30-60滴,1日1次,或遵医嘱。用于风热感冒证、感冒夹痰证。

2.针灸疗法

(1)针法取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头痛加太阳,咽喉痛加少商。用泻法,1日1~2次。用于风热感冒证。

(2)灸法取大椎、风门、肺腧。用艾炷1~2壮,依次灸治,每穴5~10分钟,以表面皮肤潮热为宜,1日1~2次。用于风寒感冒证。

3.刮痧疗法取前颈、胸部、背部,首先涂抹刮痧油,刮拭5~10分钟,均以操作部位发红出痧为宜。适用于3岁以上体质壮实儿童。用于暑邪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患皮肤疾病者忌用。

1.预防

(1)经常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加强锻炼。

(2)随季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避免与感冒病人接触,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2.调护

(1)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新鲜。每天可用食醋加水熏蒸1次,进行空气消毒。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冷饮、肥甘厚味。

(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圆福添喜









































长沙白癜风医院
福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aiziz.com/zmjj/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