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考试倒计时67天
生活早激励,获得成功的不二法则:努力完成好今天的,认真计划好明天的。获取幸福的不二法门: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通通关关语录》
最佳选择题
1.答案:E
解析:浙药主产地浙江。如著名的"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杭麦冬;温郁金、莪术、杭白芷、栀子、乌梅、乌梢蛇等。答案选E。
2.答案:C
解析:“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3.答案:B
解析:叶类药材采收一般都在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
4.答案:E
解析:没有季节限制,全年可挖。矿物药大多结合开矿采掘,如石膏、滑石、雄黄、自然铜等;有的在开山掘地或水利工程中获得动物化石类中药,如龙骨、龙齿等。有些矿物药系经人工冶炼或升华方法制得,如轻粉、红粉等。答案选E。
5.答案:B
解析:产地加工的目的1.除杂及非药用部位,保证纯净度2.按药典规定进行加工或修制,使药材尽快灭活,干燥,保证药材质量,对需要鲜用的药材进行保鲜处理,防止霉烂、变质。3.降低或消除毒性刺激性,保证用药安全附子—降毒;狗脊、枇杷叶—除毛4.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5.有利于包装、运输及贮藏。
6.答案:D
解析:《中国药典》对药材干燥的表述方法如下:(1)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2)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表示。(3)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4)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
7.答案:B
解析:《中国药典》的采收期有2个。
8.答案:A
解析:除少数药材,如石斛、鱼腥草、地黄、益母草等,有时要求鲜用外,大多数药材经加工后均应及时干燥。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答案选A。
9.答案:A
解析:马兜铃酸有较强的肾毒性,易导致肾功能衰竭。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细辛、天仙藤、青木香、寻骨风等。在实际应用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经下文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3味含马兜铃酸的中药药用标准。答案选A。
10.答案:E
解析:本题考查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途径。目前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途径根据教材基本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实际调查,认真考证本草;②有的品种要注意仔细考察地方药志等资料和民间用药历史;③规范名称,尽量做到一药一名,互不混淆,保证中药品种的真实性;④以活性成分和药效学研究为基础,整理中药复杂品种。
11.答案:B
解析:药材因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即成为害虫的良好滋生地,适宜的温度通常为18~35℃、相对湿度70%以上、药材含水量13%以上均能促进害虫的繁殖。
12.答案:E
解析:熏硫会使药材有残留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属于有害物质。熏硫可造成污染环境和导致药材不安全因素存在。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根及根茎类药材通常的采收时间。根及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以及春初发芽前采收。此时为植物生长停止或休眠期,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
14.答案:E
解析:本题考查全草类药材通常的采收时间。全草类药材多在植物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皮类药材通常的采收时间。皮类药材一般在清明至夏至之间采收。因为此时皮内养料丰富,浆汁充足,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剥离后的伤口较易愈合,有利于药材的再生长。根皮则以秋末冬初采收为宜,并趁鲜抽去木心。
16.答案:B
解析:含黏液质、淀粉或糖类成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后干燥。药材经加热处理后,不仅容易干燥,还有利于进行其他方面的加工,保证药效。
17.答案:C
解析: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大多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是促使药材干燥,符合临床应用要求,以保证药材质量,便于包装、贮藏和运输。药材不干燥,含水量大,能影响色泽、有效成分损失、香气散失、变味等,严重影响药材质量。
19.答案:E
解析:气调养护的原理是调节库内的气体成分,充氮或二氧化碳而降氧,致使害虫缺氧窒息而死,达到很好的杀虫灭菌的效果。本法的优点是可保持药材原有的品质,既杀虫又防霉、防虫,无化学杀虫剂污染,成本低,是值得推广的科学而经济的方法。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药材“发汗”法的目的。发汗是将某些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蒸煮后,堆置起来发热,使药材内部水分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21.答案:A
解析:药材的水分是导致其变质的重要因素,严格控制含水量,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贮藏过程中药材霉变、虫蛀、变色等变质的现象产生,所以说中药自身能贮藏的最基本条件是干燥。
配伍选择题
22.答案:B
解析:延胡索(元胡)来源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湖北、湖南、江苏等省亦产。多为栽培。药材呈不规则扁球形,直径0.5~1.5cm。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突起。质硬而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微,味苦。答案选B。
23.答案:C
解析:牛膝来源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主要栽培于河南省武陟、沁阳等地,为"四大怀药"之一,河北、山东、辽宁等地亦产。药材呈细长圆柱形,挺直或稍弯曲,长15~70cm,直径0.4~1cm。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微扭曲的细纵皱纹、排列稀疏的侧根痕和横长皮孔样突起。质硬脆,易折断,受潮后变软,断面平坦,淡棕色,略呈角质样而油润,中心维管束木质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周散有多数黄白色点状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答案选C
24.答案:A
解析:枸杞子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以宁夏的中宁和中卫县产量大质优。药材呈类纺锤形或椭圆形,长6~20mm,直径3~10mm。表面红色或暗红色,顶端有小突起状的花柱痕,基部有白色的果梗痕。果皮柔韧,皱缩;果肉肉质,柔润。种子20~50粒,类肾形,扁而翘,长1.5~1.9mm,宽1~1.7mm,表面浅黄色或棕黄色。气微,味甜。答案选A栀子答案选A。
25.答案:D
解析:泽泻来源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主产于福建、四川、江西等省。多为栽培。药材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7cm,直径2~6cm。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气微,味微苦。答案选D。
26.答案:D
解析:马钱子来源马钱科植物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印度、越南、泰国等国。药材呈纽扣状圆板形,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直径1.5~3cm,厚0.3~0.6cm。表面密被灰棕或灰绿色绢状茸毛,自中间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有丝样光泽。边缘稍隆起,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硬,平行剖面可见淡黄白色胚乳,角质状,子叶心形,叶脉5~7条。气微,味极苦。答案选D。
27.答案:A
解析:西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主产于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希腊等国亦产。我国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有栽培。药材呈线形,三分枝,长约3cm。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顶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无油润光泽。干燥后质脆易断。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答案选A。
28.答案:C
解析: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主产于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东非沿岸国家。以桑给巴尔岛产量大,质量佳。现我国海南、广东等省有栽培。药材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约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答案选C。
29.答案:E
解析:鹿茸来源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青毛茸)”。花鹿茸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四川等省亦产,品质优。马鹿茸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区,东北产者习称“东马鹿茸”,品质较优;西北产者习称“西马鹿茸”,品质较次。梅花鹿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马鹿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现药用鹿茸主要从人工饲养中获取。分锯茸和砍茸两种方法。锯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或真空冷冻干燥等。砍茸一般用于老鹿、病鹿、伤残鹿。将鹿头砍下,再将茸连脑盖骨锯下,刮净残肉,绷紧脑皮,进行煎烫、阴干等加工。答案选E。
30.答案:D
解析:枳壳来源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主产于江西、四川、湖北、贵州等省。多系栽培。以江西清江、新干所产最为闻名,商品习称“江枳壳”,量大质优。药材呈半球形,直径3~5cm。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有颗粒状突起,突起的顶端有凹点状油室;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黄白色,光滑而稍隆起,厚0.4~1.3cm,边缘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数至15瓣,汁囊干缩呈棕色至棕褐色,内藏种子。质坚硬,不易折断。气清香,味苦、微酸。答案选D。
31.答案:B
解析: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的太仓、南通、海门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药材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1~3cm;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有凹点状腺鳞。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答案选B。
32.答案:A
解析:阿胶来源马科动物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主产于山东,为山东的地道药材。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能。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萎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答案选A。
33.答案:B
解析:中药材质量的好坏,与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多少密切相关。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除取决于药用植物品种、药用部位、产地、生产技术外,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可达28%,如已开花,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为6.5%,开花前期为10.5%,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末期为3.5%。中药材的适时采收是生产优质药材的重要环节。答案选B。
34.答案:E
解析:中药材质量的好坏,与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多少密切相关。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除取决于药用植物品种、药用部位、产地、生产技术外,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可达28%,如已开花,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为6.5%,开花前期为10.5%,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末期为3.5%。中药材的适时采收是生产优质药材的重要环节。答案选E。
35.答案:A
解析:西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主产于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希腊等国亦产。我国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有栽培。适宜采收期为花盛期,开花期晴天的早晨采花,摘取柱头,盖一张薄吸水纸后晒干,或40℃~50℃烘干,或在通风处晾干。答案选A。
36.答案:C
解析:玄参来源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省。四川、湖北、江苏等省亦产。多为栽培品。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根。除去根茎、幼芽(供留种栽培用)、须根及泥沙,晒或烘至半干,堆放3~6天"发汗",反复数次至内部变黑色,再晒干或烘干。药材呈类圆柱形,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细,有的微弯曲,长6~20cm,直径1~3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稀疏的横裂纹和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气特异似焦糖,味甘、微苦。答案选C。
37.答案:B
解析:天麻来源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东北及华北各地亦产。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除去地上苗茎,立即洗净,蒸透心,敞开低温干燥。药材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点状突起(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鳞叶或棕褐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苞或残留茎基;底部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答案选B。
38.答案:D
解析:有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皮、肉易分离而使药材质地松泡,在干燥过程中要时时搓揉,使皮、肉紧贴,达到油润、饱满、柔软或半透明等目的。如玉竹、党参、三七等。答案选D。
39.答案:D
解析: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主产于四川、湖北、贵州及河南等省。多为栽培。4~6月剥取,趁新鲜刮去粗皮,将树皮内表面相对层层叠放,堆积“发汗”至内皮呈紫褐色时,取出晒干。药材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大小不一,厚0.3~0.7cm。外表面淡灰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有的树皮较薄,未去粗皮,可见明显的斜方形皮孔,内表面暗紫色或紫褐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答案选D。
40.答案:A
解析:大黄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掌叶大黄主产于甘肃、青海、西藏、四川等省区,多为栽培。唐古特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省区,野生或栽培。药用大黄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等省,栽培或野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植株发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及细根,刮去外皮(忌用铁器),加工成卵圆形、圆柱形,或切成瓣、段、块、片,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商品中以掌叶大黄产量大,唐古特大黄次之,药用大黄产量较少。答案选A。
41.答案:B
解析:红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和根茎。秋季采挖,洗净,蒸制后,干燥。药材主根呈纺锤形、圆柱形或扁方柱形,长3~10cm,直径1~2cm,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黄褐色斑块,具有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有时具断续的不明显环纹;下部有2~3条扭曲交叉的支根,并带弯曲的须根或仅具须根残迹,根茎(芦头)长1~2cm,上有数个凹窝状茎痕(芦碗),有的带有1~2条完整或折断的不定根(艼)。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答案选B。
42.答案:E
解析: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五倍子的产生,必须兼有寄主盐肤木类植物、五倍子蚜虫和过冬寄主提灯藓类植物等三要素,而且此种苔藓类植物需终年湿润,以利蚜虫过冬。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秋季五倍子由青转成黄褐色,成熟爆裂前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外表面变成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答案选E。
43.答案:A
解析:不同中药的根、茎、叶、花、果、种子或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故采药时间要选择植物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花类药材多在含苞待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杭白菊以花开放程度70%时采收最佳。答案选A。
44.答案:E
解析:松萝(学名:UsneadiffractaVain.)又名:女萝、松落、龙须草、金钱草、关公须、天蓬草、树挂、松毛、海风藤、金丝藤、云雾草、老君须、过山龙等,属地衣门,松萝科植物,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成悬垂条丝状。枝体基部直径约3mm,主枝粗3~4mm,次生分枝整齐或不整齐多回二叉分枝,枝圆柱形,少数末端稍扁平或棱角。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成悬垂条丝状。尤其生于阴湿的林中,附生在针叶树上。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喜附生于云杉,冷杉的树枝上。全年皆可采收。答案选E。
45.答案:B
解析:当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一显著的高峰期,而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不大时,此含量高峰期,即为适宜采收期。如三颗针的根在营养期与开花期小檗碱含量差异不大,但在落果期小檗碱含量增加一倍以上,故三颗针根的适宜采收期应是落果期。答案选B。
46.答案:C
解析:动物药因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药用部位,采收时间也不同。大多数均可全年采收,如龟甲、鳖甲、五灵脂、穿山甲、海龙、海马。昆虫类药材,必须掌握其孵化发育活动季节。以卵鞘入药的,如桑螵蛸,应在3月中旬前收集,过时虫卵孵化成虫影响药效。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等。有翅昆虫,可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以防逃飞,如红娘子、青娘子、斑蝥等。两栖动物类、爬行动物类宜在春秋两季捕捉采收,如蟾酥、各种蛇类药材;亦有霜降期捕捉采收的,如哈蟆油。脊椎动物类全年均可采收,如龟甲、牛黄等;但鹿茸需在清明后45~60天(5月中旬至7月下旬)锯取,过时则骨化为角。答案选C。
4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各类药材通常的采收时间。皮类药材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根皮类则以秋末冬初采收为宜;根类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以及春初发芽前采收;花类一般在花蕾期或花初开时采收;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
4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各类药材通常的采收时间。皮类药材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根皮类则以秋末冬初采收为宜;根类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以及春初发芽前采收;花类一般在花蕾期或花初开时采收;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
获取执业中药师每日一练完整答案与解析,请联系各个校区班主任老师。非盛益华通学员,请联系小编获取......................
咨询|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