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遭受外邪侵袭而患“感冒”,所以感冒为儿科临床常见病。又由于小儿有“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感冒若治疗不当,又常易由浅入深、由轻转重。故掌握小儿特点,从而指导遣方用药至关重要。笔者跟随张士卿教授临证,遇小儿感冒,老师每每能获效。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1
1.小儿感冒须详辨风寒与风热
感冒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而外邪之中当以风邪为主,并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常有感受时行疫毒所致者。风邪往往与其他当令之气结合而伤人。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暑湿,秋季多燥气,但临床一般以风寒、风热二者最为常见。凡风寒感冒,以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为主;凡风热感冒,以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塞、喷嚏为主。可见两者辨别重点在于恶寒与否。婴幼儿因不能自述寒热,给辨证带来困难。
因此,老师主张要仔细诊察以下几点:风寒者无汗,风热者有汗;风寒者面白、唇青,风热者面赤、唇红;风寒者口腔上腭黏膜淡红,风热者口腔上腭黏膜甚红;风寒者咽不红,风热者咽红;风寒者多静,风热者多躁;风寒者小便清长,风热者小便短赤;风寒者手足欠温,风热者手足发热。小儿感冒又多见寒热同时出现,或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寒与热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还可相互转化。
老师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所以临床所见热证为多,纵使外感风寒,亦多从热化,或寒热并存,出现寒热夹杂之证,如内有郁热又外感风寒之寒包火证,或脾胃虚寒又外感风热之内寒外热证。可见临床所见,错综复杂,所以老师认为,辨寒热是小儿感冒辨证的重要环节。
2
2.小儿感冒须详辨生理特点与致病因素
或痰、或惊、或滞,各有所夹小儿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且五脏之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不足为突出,即所谓: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感冒病位主要在肺,正如《育婴百问·咳嗽伤风》所云:“??然肺之气,应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毛,入伤肺经。”所以感冒即起,肺失清肃,气机不利,然肺为水之上源,可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不利,则通调无权,致津液凝聚为痰,痰阻气道,则出现咳嗽、咯痰之感冒夹痰之证。小儿又“脾常不足”,感冒之后,邪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功能异常,乳食停滞不化,阻于中脘,则出现纳呆、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不调、舌苔厚腻之感冒夹滞之证。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壮,且“肝常有余”,若外感风热,入里化火,邪热炽盛,引动肝风,则出现抽搐、惊厥之感冒夹惊之证。
因此,老师认为小儿感冒,不同于成人,往往兼夹证较多,临证时须详查明辨,治疗时根据不同兼证有所加减。夹痰者加桑白皮、杏仁、紫苏子、浙贝母等;夹滞者加焦三仙、炒莱菔子、枳壳等;夹惊者加钩藤、蝉蜕等。
3
病例一安某,女,8岁。年8月18日初诊。
患儿发热数天,伴阵发性胃脘部疼痛、恶心欲呕、食欲减退,家长曾给藿香正气液口服治疗",症犹未减。查体:体温38℃,口气臭秽,咽充血,腹软,中上腹部轻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感冒,证属风热夹滞。
:治宜疏风清热、化滞和中。
:银翘散合蒿芩清胆汤加减。
:金银花10g、连翘10g、牛蒡子10g、桔梗10g,青蒿10g、黄芩10g、云茯苓10g、半夏6g、陈皮6g、竹茹10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枳壳10g、甘草6g、焦三仙各10g,7剂,水煎服,1日1剂。
:该患儿因内伤饮食致食积胃脘,使脾胃升降异常,食积郁而化热,表里阴阳失去平衡而招致外邪,形成内停饮食,外束风邪之证。所以用银翘散之金银花、连翘、桔梗疏散表邪;再合蒿芩清胆汤之青蒿、黄芩、云茯苓、半夏、陈皮、竹茹、枳壳以清解郁热、理气和中;更有川楝子、延胡索、枳壳、焦三仙行气化滞。全方表里双解,故服后邪去而病愈。
治小儿感冒常需寒温并用感冒属于表证,治疗当运用解表法。风寒感冒宜予辛温解表法,风热感冒宜予辛凉解表法。然而,小儿又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之病理特点,即小儿患病后,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往往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出现虚实并见证候,以及寒热互化迅速,热证易转化为寒证,寒证也易转化为热证,或出现寒热错杂之证候。
总之,由于小儿稚阴未长,稚阳未充,患病后难以协调机体之阴阳平衡,因而寒热虚实之间的变化远较成人迅速而复杂。鉴于小儿的这些病理特点,张老师认为,单独运用辛凉解表之剂,又往往汗出而热不解,病未愈而汗出阴损。单独运用辛温解表之剂,往往又郁热难除。
因此,主张运用寒温并举,使患儿邪去正安。临证中,辛温与辛凉并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随寒热之偏胜不同而选方用药。如寒邪偏重,则辛温重于辛凉;若热邪偏重,则辛凉重于辛温。如治疗风寒感冒,以荆防败毒散为主方,方中除用荆芥、防风、紫苏叶、羌活、白芷等辛温解表药外,还常配以僵蚕、黄芩、薄荷等疏风清热之品;而治风热感冒,以银翘散为主方,方中除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等辛凉解表药外,还每加荆芥、防风等辛温散邪之品;即使对于卫气同病,出现壮热、烦渴、咽喉肿痛者,在习用银翘散合白虎汤的基础上,也常加入荆芥、防风之品,以免过用寒凉使邪气冰伏不解。
4
病案二.
郑某,女,8岁半,年5月11日.初诊。
患儿发热2天,伴流涕、喷嚏、轻咳,家长给予利巴韦林、头孢氨苄及退热剂2天,但病情未见缓解。查体:38℃,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咽红肿,舌质红,苔黄。
:感冒,证属风热犯肺。
:治宜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
:金银花10g、连翘10g、荆芥10g、苍耳子10g、薄荷10g、蝉蜕6g、黄芩10g、牛蒡子10g、桔梗10g、知母10g、生石膏30g(先煎)、桑白皮10g、神曲10g、甘草6g。服上药7剂,诸症悉除。
:该患儿为风热犯肺,因热毒内炽,已由卫及气。虽证见一派阳热之象,但方中仍配伍有荆芥、苍耳子以解表散邪,更有金银花、连翘、石膏、黄芩表里双清,加之桑白皮、桔梗宣肺利气,神曲顾护胃气。全方寒温并用,表里同治,故服药后病愈。
完
作者简介:吴丽萍,女,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主要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