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药,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附子

附子

原名:

附子。

别名:

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乌附子;乌附块;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白附片;熟附子。

药性:

热性。

药味:

辛;甘。

归经:

归心、肾、脾经。

毒性:

有毒。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主治:

用于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炮制品),回阳球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切成薄片盖在患处或穴位上,用艾炷炙之。内服宜制用,宜久煎;外用多用生品。

禁忌:

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反川贝母、浙贝母、全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半夏、白芨、白蔹;畏犀角。

现代药理研究:

1.附子有明显的强心和升高血压作用。

2.附子可扩张外周血管,对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

3.附子有抗炎作用。

4.附子有镇静、镇痛作用,可恢复体温。

5.附子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6.附子能促进血小板聚集,抑制细胞稳定化作用及蛋白质变性。

7.附子有抗溃疡及增强通便作用。

8.附子有明显的降低血糖作用。

9.附子能刺激局部皮肤、粘膜和感觉神经末梢。

10.附子所含的去甲乌药碱成分能明显降低家兔肾血流量,使尿中钠排泄减少。

古籍药方:

1、经方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

2、破格救心汤:附子30~~克,干姜60克,甘草60克,高丽10~30克,山萸净肉60~克,生龙骨牡蛎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3-0.5克。

3、附子温壮心肾阳气之功,常与人参同用,益气回阳。

4、用于肾阳不足、阳痿滑精,或阳虚水泛、尿少水肿。常与肉桂等同用。

5、可治疗风寒湿痹、关节冷痛,常与麻黄、细辛、桂枝、白术、甘草、人参黄芪等配伍。

6、内服宜制用,外用多生用。服药时不宜饮酒,不宜以白酒为引。

煎制要点:

1、本品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

解救方法:1~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服活性炭(混于水中服下);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及时使用尼可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必要时给氧或进行人工呼吸;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

2、开水煎制不低于1小时,不宜超过1个半小时,否则影响药效。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根据加工方法不同而分成“盐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

附子的解毒方法:

萝卜捣汁一大碗,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犀角二钱,煎药至八分饮之,其毒即解。炙甘草、莱菔煎汤,解附子毒特效。

古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徵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

《名医别录》:味甘,大热,有大毒。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药性赋》:味辛,性热,有大毒。浮也,阳中阳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息,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阳之厥逆。

《本草纲目》: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支,寿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此皆脏腑禀赋之偏,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则弛气使然乐。附子性重滞,温脾逐寒。川乌性轻疏,温脾去风。若是寒疾,即用附子;若是风疾,即用川乌。一云:凡人中风,不可先用风药及乌、附。若先用气药,后用乌附乃宜也。又凡用乌、附,并宜冷服者,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气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饮,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仲景治寒疝内结,用蜜煎乌头。《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丹溪治疝气,用乌头、栀子,并热因寒用也。东垣治冯翰林侄阴盛格阳伤寒,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至,但按之则散。用姜附汤加人参,报半斤,得汗而愈,此则神圣之妙也。[附]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痉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乌]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

《本草崇原》:附子禀雄壮之质,具温热之性,故有大毒。

《本经》下品之药,大毒、有毒者居多,《素问》所谓毒药攻邪也。夫攻其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附子味辛性温,生于彰明赤水,是禀大热之气,而益太阳之标阳,助少阳之火热者也。太阳阳热之气,不循行于通体之皮毛,则有风寒咳逆之邪气。附子益太阳之标阳,故能治也。少阳火热之气,不游行于肌关之骨节,则有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之证。附子助少阳之火热,故能治也。癥坚积聚,阳气虚而寒气内凝也。血瘕,乃阴血聚而为瘕。金疮,乃刀斧伤而溃烂。附子具温热之气,以散阴寒,禀阳火之气,以长肌肉,故皆治也。凡人火气内衰,阳气外驰,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机上行而不下殒,环行而不外脱,治之于微,奏功颇易。奈世医不明医理,不识病机,必至脉脱厥冷,神去魄存,方谓宜用附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治命?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嗟嗟!以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以治之。肯后利轻名而自谢不及乎?肯自居庸浅而荐贤以补救乎?必至今日药之,明目药之,神气已变,然后覆之,斯时虽有仙丹,莫之能救。贤者于此,或具热衷,不忍立而视其死,问投附子以救之,投之而效,功也。投之不效,亦非后人之过。前医唯恐后医奏功,只幸其死,死后推过,谓其死,由饮附子而死。噫,若医而有良心者乎,医不通经旨,牛马而襟裾,医云乎哉。如用附子,本身有一两余者,方为有力。侧子分两须除去之,土人欲增分两,用木杯将侧子敲平于上,故连侧子重一两五六钱者,方好。土人又恐南方得种,生时以戎盐淹之,然后入杯敲平。是附子本无咸味,而以盐淹之,故咸也。制附子之法,以刀削去皮脐,剖作四块,切片,用滚水连泡二次,去盐味、毒味,晒半燥,于铜器内炒熟用之。盖上古司岁备物,火气司岁,则备温热之药。《经》曰:司岁备物,专精者也。非司岁备物,气散者也。后世不能如上古之预备,故有附子火炮之说。近世皆有童便煮之。乃因讹传讹,习焉不知其非耳。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土方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aiziz.com/zmtz/1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