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怀中抱月,菩萨打坐rdq

“怀中抱月,菩萨打坐”,意思是一颗颗贝母可站立在桌面上,白色的外衣中间镶着月牙,像是菩萨坐在中间。此番形容的贝母,就是著名的四川松潘川贝母,在中医药界久负盛名。

松贝,翻拍于《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

“蝱”是贝母的古名,《诗经》里写“陟彼阿丘,言采其蝱”,是那个忧心如焚的许穆夫人在归宁路上的诗作。她伤感地叹息道:登高来到那山冈啊,要采摘贝母疗忧伤。由此可见,贝母自古就是世人皆知的一味良药。

贝母野生于山林,草地,高坡上,是一株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深绿的杆颈上对生着狭长苍翠的叶子,长在顶端的叶子却变得像蝴蝶的触须一样微卷着,细细长长,颇像小姑娘又细又弯的文眉。每年春天,枝头开出带方形斑点的花朵,犹似垂挂一盏盏白色的小灯笼,透着一丝丝淡黄,低眉颔首,倒还真像一个沉静内敛的女子。

贝母的果实,也是低调的,花生样藏在地下。轻轻地扒开土壤,一粒粒心脏形状的白色种子围着根须而生,内有心芽和叶瓣,大鳞片紧紧包裹着小鳞片,像寒冬里怀揣着幼子之母亲,所以叫贝母。生活中吃的圆疙瘩状的洋葱头,就是鳞茎的一种,如果不知道什么是鳞茎,你就可以联想到洋葱。

一次去云南大理,没有看到大理山茶花,却邂逅一种很少听说过的苍山贝母。大理有素负盛名的“风花雪月”四景,即“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四绝,其中苍山绵延数十公里,在海拔米以上众多的竹林下,生长有药用植物苍山贝母。在崇圣寺三塔附近的一个中药材店里,摆满了三七、天麻和肉苁蓉,然独独购买了一包属于苍山中的贝母返回,也是缘分吧。

据说,在苍山兰峰以北诸峰之间,空气清冷阴湿,得以生长此药,当地称其为“珍珠贝母”,个头不大,呈扁球形或类圆锥形,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其粒雪白圆小,亦是珍品。当地白族人常用苍山贝母2~3克研粉,置于瓷碗中,冲入蜂蜜适量炖服,据说可以治疗虚劳咳嗽,吐痰咯血等症。他们还常常外用,作为止血,止痛,拔脓,生肌的要药,伤口愈合后疤痕平整。

“贝母阶前蔓百寻,双桐盘绕叶森森”,这是宋朝诗人张载描述的《贝母》,一种藤蔓植物,是另外一种土贝母。此外还有新疆贝母,东北贝母,安徽贝母,我国大部分地区皆有,它们花色不同,形状不同,药效也不尽相同。

川贝枇杷止咳露、蛇胆川口服液等不仅畅销国内,也名扬海外。贝母,不管哪一种吧,它们都是化痰止咳的良药,是药中之宝。它们不管怎样的名震四野,滚滚红尘里,贝母们永远用一颗草本的心,在风中独自摇曳,谦卑地默默生长。一朵朵低垂的花朵里,永远包含着止咳化痰,清热润肺的力量,或许还能像许穆夫人那样,可以消解心头的忧伤。

中药袋一:川贝母直解

青贝,翻拍于《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

卢贝,翻拍于《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

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cirrhosaD.Don,暗紫贝母F。unibracteataHsiaoetK.C.Hsia,甘肃贝母p.przewalskiiMaxim.或梭砂贝母F.delavayiFranch.的鳞茎。前三者按不同性状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称“炉贝”。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粗皮,晒干,生用。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虚劳咳嗽,肺热燥咳;瘰疬,乳痈,肺痈。

煎服,3~10克;研末服1~2克。

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用。

中药处方一:单验方选

1.口腔溃疡:有二种方法。一种是水煎服,川贝母12克,白及6克,每日煎1剂,分早晚2次服用;另一种是水冲服,让药店将药研成粉末,每日1剂,分3次用温水冲服。

(大众健康报,.04.10.)

2.肺结核、燥热咳嗽、干咳无痰:雪梨2个,猪肺克,冰糖少许,川贝10克。川贝稍浸泡;雪梨去皮、切块;猪肺洗净,从喉中灌入清水,反复搓洗净,再以生粉洗净,切块,置镬中炒干。一起放入瓦煲内,加冰糖少许、清水毫升(约6碗水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便可。此量可供1人1日分2次用。

(佘自强著.百病食疗佘药师之病症对症广东汤谱.广州出版社,.06.)

3.咳嗽、水肿、淋病:川贝15克,水发紫菜50克,鸡蛋1个,姜片、葱段、盐、味精、植物油各适量。将川贝研成细粉;紫菜洗净;鸡蛋磕入碗中打散。炒锅内放植物油烧至六成热,下入姜片、葱段爆香,加水毫升烧沸,放入紫菜、川贝粉、盐、味精、蛋液,稍煮即可。每天1次,坚持食用7天。可润肺止咳,软坚化痰。

(买雯婷编著.二十四节气药膳大全集.湖南美术出版社,.01.)

4.乳头皲裂:川贝母10克,研为细末,黑、白芝麻各20克,炒黄研细,混合过筛备用。用时以香油调成糊状,涂搽患处,每日2次。若流血、渗液者,先用药粉干撒创面,待脓水收敛后再涂搽。一般3日后见效,约1周内获愈。治疗期适量减少哺乳,或停止哺乳。

(民族医药报,.07.24)

中药袋二:浙贝母直解

元宝贝(浙贝的一种),翻拍于《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的鳞茎。原产于浙江象山,现主产于浙江鄞县。此外,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亦产。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擦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浆汁,切厚片或打成碎块。

苦,寒。归肺、心经。

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风热、痰热咳嗽;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煎服,3~10克。

同川贝母。

中药处方二:单验方选

1.咳嗽:浙贝母5克,鲜竹沥1支。将浙贝母研为细末,用竹沥汁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每天换药1次,连续2~3天。可清热宣肺,适用于痰热咳嗽。

2.冻疮:取浙贝母、冰片各研成粉末,按9:l比例混合均匀,加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用消毒纱布固定,24小时更换1次,一般2~4次可愈。

(苗明三主编.本草外用.人民军医出版社,.01.)

3.呃逆:生草乌60克,浙贝母60克,嘱焙干研末用醋调和成饼,取五分硬币大小敷双侧内关、期门穴,用油纸,胶布固定。若有感觉不适或见皮肤过敏,即停,若无其他情况,敷2~4小时。按:生草乌与浙贝母合用,为违背“十八反”古训之方,如用请遵医嘱。

(洪广祥主编.奇病奇治.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1.)

中药袋三:皖贝母直解

皖贝母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安徽贝母(FritillariaanhuiensisS.C.ChenetS.P.Yin)的干燥鳞茎。为百合科贝母属新种,商品名皖贝母。气微,味苦。可开郁散结,清热化痰,止咳镇喘。用于痰热咳嗽,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张少鹤等.皖贝与川贝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07.)

END

本文由我刊征稿发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能代表本刊观点。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授权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tp/67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