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
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摄于穹窿山。
知道贝母,大都因为咳嗽了吃川贝枇杷膏。川贝,是四川一带出产的川贝母的干燥鳞茎,“川者味甘最佳”,古人认为是“贝母”类草药中药效最好的一种。苏南到浙北一带也出贝母,名字叫“浙贝母”,与川贝母相比,株高、叶窄,花多、大而色纯,鳞茎肥厚。
浙贝母生境王金虎摄
在苏州,浙贝母仅见于穹窿山,零零星星分布在林下,如韭的叶片微微卷曲,淡黄色的花朵,内衬着细致的紫色网格,颔首低垂,含蓄、秀气而讲究,是位不折不扣的“素美人”,亭亭玉立。
浙贝母水调歌头摄
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入药名为“浙贝”,因个头比川贝大,也称“大贝”;又以象山产者最佳,还被叫作“象贝”,主治风火痰嗽,而虚寒咳嗽则以川贝为宜。浙贝母的花也是一味中药,最有用的是花蕊,因此,采摘花朵时要注意连带着花蕊。
浙贝母的花水调歌头摄
这种植物被叫作“贝母”是缘于其鳞茎的鳞片象聚在一起的贝壳,整个鳞茎如同产出小贝的大贝,因此,古人又给了它们一个“贝父”的称呼。贝母在古时还有一个名字——莔,巧的很,这个包含着现在网络上被赋予“萌”义的字的字,倒确实念作“萌”。
浙贝母的幼果王金虎摄
名字叫“贝母”的药材,除了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干燥鳞茎外,还有一些其他植物的干燥块根、球根也被称为“贝母”,“贝母”在古代就和“堇菜”一样,是一笔糊涂账,就连以精准著称的《植物名实图考》同样莫衷一是。古时记载“花叶似韭”的,就是百合科的贝母;称“叶似大蒜”的似乎是百合科的独蒜兰,现在云南还把独蒜兰的假鳞茎称为“土贝母”;“似荞麦叶”的应该是天南星科的犁头尖,譬如,人们把高山犁头尖就直呼为“贝母”;“其叶如栝楼而细小”的无疑是葫芦科的假贝母。
《植物名实图考》中贝母插图是天南星科植物年商务印书馆
文:俚人图:王金虎水调歌头技术支持:王金虎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