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区划划分9个一级区和28个二级区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有效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请转发本文,或在文末右下角点击“在看”,谢谢支持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热带到寒温带,东西从多雨湿润地区到干旱荒漠地区,气候复杂,土壤类型多样。中药资源极其丰富。中药资源绝大多数来源于植物和动物,它们的生长繁衍受到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和制约。药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特定的自然环境,由于环境的影响,其内在质量也在发生变化。所谓“地道药材”就是由此形成的。过去,因没有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是否适应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有些地区盲目地引种,使生产布局分散,药材质量下降。为发展“地道药材”,建设商品基地,实现区域化生产,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辨明地域分异规律,明确各地区的主攻方向,克服不利因素,组织合理的生产结构,增强发展药材生产的主动性,必须开展中药区划工作。在历时十年中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中药资源区划的创建研究工作,中国药材公司(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有关方面专家于一九九五年编撰出版了《中国中药区划》。区划是区域划分的简称,以分区划片的手段,研究不同地区或区域的优质增益,并在对区域差异与相似性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区分差异性,归纳相似性,以形成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区域划分体系,达到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护育与开发资源的目的。中药区划就是以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地狱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中药资源区域分布与中药生产规律,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角度,进行生态环境、地理分布、区域特征、历史成因、时空变化、区域分异,以及与中药资源数量、质量等相关因素的综合研究,按区域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将全国划分成不同等级的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生产区域。中药区划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中药资源开发、保护及中药生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级实施,有利于按市场机制调整中药生产与流通,创造更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中药区划内容简介《中国中药区划》共划分了9个一级区和28个二级区,下面仅就一级区的中药资源特点以及今后的开发方向和建设途径做以简介,并将二级区予以罗列。(一)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东部及内蒙古东端,共86个县(市、旗)。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林基地和商品粮、大豆等生产基地。区内交通运输比较发达,铁路、公路遍布,水运也很方便。1、本区中药资源的主要特点(1)野生种群大,蕴藏丰富。(2)珍稀特产及地道品种较多。(3)中成药发展迅速,研究成果卓著。2、中药资源开发的方向和途径发展地道药材,保持珍稀名贵品种的特色,立足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注重提高中药材的深加工水平,推动中成药工业的发展。(1)建设商品生产基地,改变粗放经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保护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3)加强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辟新品种、新资源的研究应用领域。(4)立足于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药用资源,发展中成药工业,继续开拓以人参、刺五加为主的产品系列;以鹿茸、蛤蟆油、蛇毒等为主要原料的动物药产品系列;以长白山真菌为原料的药用菌类产品系列;以大宗地道药材、民间草药为原料的传统中成药和新药制剂。医药科研部门与中成药生产企业,进一步结合,共同深入开发本区丰富的中药资源,以形成本区中成药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3、二级分区(1)大兴安岭山地黄芪、赤芍、防风、满山红、熊胆区(2)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人参、黄柏、五味子、细辛、鹿茸、蛤蟆油区(二)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本区包括辽宁南部、北京、天津、河北中部和南部、山西中部和南部、山东、陕西中部和北部、宁夏中部和南部、甘肃东部、青海西部、河南中部和北部、安徽北部及江苏北部,涉及13个省、市,共个县(市、区)。本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种植业十分发达,小麦、棉花、花生、芝麻、谷子、高梁等在全国种植面积最大。铁路、公路、海运便利。科学教育、经济文化发达。1.本区中药资源特点(1)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2)中药加工业兴旺发达。本区中成药和饮片加工企业近家,占全国的27%,北京同仁堂中药厂和天津达仁堂药厂为国家一级企业。北京同仁堂中药厂的安宫牛黄丸、山东东阿阿胶厂的阿胶,天津乐仁堂中药厂的天津感冒片、山西中药厂的龟龄集、定坤丹等先后获国家金质奖。(3)中药商品市场活跃。本区西部以西安为中心集散地,进行药材商品购销活动。河南辉县百泉、禹县、商丘是中原地区规模较大的药材交流中心;东部河北安国、安徽亳县是国内著名的药都;辽宁营口是东北重要的通商港口,也是东北的药材集散地;天津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又是我国中成药三大产地之一,年产值近亿元。也是华北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市场,京、津地区年购销额达几亿元。2.本区中药资源开发方向与途径以发展家种传统药材为主,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发展中成药工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药材商品生产基地。(2)重视野生中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连翘、酸枣仁、全蝎、远志等是本区野生药材的优势,充分认识这些资源的药用价值,做好收购工作。在进一步开发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3)依靠技术进步,增强中药材生产后劲,推动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进行家种药材的栽培技术、质量标准方面的系统研究,着重解决种质退化,广种薄收,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难点;加强对引种试种品种的生态、生理及遗传方面的研究。(4)开拓中药市场,发展中成药工业,为本区中药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3.二级分区(1)黄淮海辽平原金银花、地黄、白芍、牛膝、酸枣仁、槐米、北沙参、板蓝根、全蝎区(2)黄土高原党参、连翘、大黄、沙棘、龙骨区(三)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包括浙江、江西、上海、江苏和安徽中部和南部,湖北、湖南中部和东部,福建中部和北部,河南南部,广东北部,涉及10个省、市共个县(区)。本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消费水平高,交通方便,对外贸易活跃。农业经营集约程度较高,林、副、渔业发展较快。区内淡水水域十分辽阔,全国五大淡水湖均在本区境内。1.本区中药资源特点(1)门类齐全,品种繁多,蕴藏丰富。(2)地道药材和珍贵品种较多。浙江“浙八味”(浙贝母、麦冬、玄多、白术、白芍、菊花、延胡索、温郁金)每年的商品调出量占全国的40%以上。(3)中药资源开发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中成药工业具有一定规模。2.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途径本区应着重抓好大宗地道药材的生产,讲究药材品质,根据国内市场和出口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种植,并选择生态适宜的地区建立稳固的商品基地。合理采收野生药材,用养结合。对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野生品种,积极开展人工栽培和饲养。(1)以传统的地道药材为主,建立家种药材生产基地。(2)搞好野生药材收购,继续开展野生变家种工作。(3)以科学技术为动力,推动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3.二级分区(1)钱塘江流域及长江三角洲山地、平原浙贝母、延胡索、菊花、白术、西红花、蟾酥、珍珠区(2)江南丘陵山地厚朴、栀子、泽泻、郁金、蕲蛇、金钱白花蛇区(3)江淮丘陵山地中药区(4)长江中、下游丘陵、平原及湖泊牡丹皮、枳壳、蔓荆子、龟甲、鳖甲区(四)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本区包括贵州、四川、云南大部,湖北、湖南西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广西北部、西藏东部,共9省、区个县(市)。本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有汉、藏、彝、羌、苗等25个民族。亦为我国著名的粮、油、烟、菜、猪、蚕丝、柑桔、药材产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四川盆地不仅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经济作物和药材主产区,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本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建国后,铁路、公路发展迅速,长江、嘉陵江、乌江等主要河流形成水运网。尽管如此,多数地区的交通状况和经济、科学文化仍比较落后。1.本区中药资源主要特点(1)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全区中药资源种类约多种,其中植物类约种,动物类多种,矿物类种左右。(2)名贵地道药材品质优良。本区自然条件优越,中药资源应用历史悠久,药材产量大,质量好,行销国内外,有“川、广、云、贵”地道药材的称誉。2.本区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途径要充分利用本区药用资源优势,家野并举,合理布局,发展名贵地道药材。加强资源保护,利用野生中药资源要合理适度。培养科技人才,运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民间药和民族药资源,开展中药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1)巩固发展家种药材主要产区,提高药材产量。(2)贯彻“护、养、猎”,“采、护、育”并举的方针,发挥本区中药资源优势,保护野生资源。(3)培养人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商品经济。3.二级分区本区又分六个二级区:(1)秦巴山地、汉中盆地当归、天麻、杜仲、独活、猪苓区(2)川、鄂、湘、黔山原山地黄连、杜仲、厚朴、吴茱萸、茯苓、款冬花、木香、朱砂区(3)滇、黔、桂山地丘陵三七、石斛、木蝴蝶、穿山甲区(4)四川盆地川芎、麦冬、附子、郁金、白芷、白芍、枳壳、泽泻、红花区(5)云贵高原黄连、茯苓、天麻、半夏、川牛膝、续断、龙胆区(6)横断山、东喜马拉雅山南麓川以母、木香、当归、大黄、羌活、重楼、麝香区(五)华南南亚热带、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包括福建东南部、广东南部、广西东南沿海及云南西南部、台湾岛及其周围全部岛屿、海南岛及南海诸岛。涉及6省、区、共个县(市)。本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经济作物、南药的主产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渔业生产发展较快。1.本区中药资源特点(1)以南亚热带、热带为主的药用资源十分丰富。(2)南药品种独具特色,南药生产取得明显进展。(3)以当地中药资源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工业发展迅速。区内重点中药厂家,占全国的18%。90年代初,全区中成药工业总产值居各区首位。其中,广东省年中成药产值位居全国第一。2.本区中药资源的发展方向与途径要充分发挥热带药用资源优势,发展南药生产,提高国内自给水平。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热带药用物种,是开发本区中药资源的方向。(1)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建立南药和地产药材商品基地。(2)搞好野生药材的家种家养,开发利用新资源。(3)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管理。3.二级分区(1)岭南沿海、台湾北部山地丘陵砂仁、巴戟天、化橘红、广藿香、蛤蚧区(2)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南部山地丘陵槟榔、益智、高良姜、樟脑区(3)滇西南山原砂仁、苏木、儿茶、千年健区(六)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包括黑龙江中部和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涉及6省、区个县(旗)。本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区内交通发达,基本形成了铁路为主,公路为辅,空运相间的运输网络。1.本区中药资源特点本区野生大宗地道药材资源比较丰富,品质优良,在国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全区野生药用植物约余种,其中草本情物占80%以上。黄芪为本区大宗地道药材,野生蕴藏量占全国的70%。亦芍为本区大宗野生药材,蕴藏量和年收购量分别占全国的30%和35%。本区是最大的野生防风分布区,呼伦贝尔草原防风密集,为草原优势建群种,野生蕴藏量占全国的72%。素有“关防风”和“小蒿子防风”之称,商品行销全国并有出口。2.本区中药资源开发方向与途径本区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牧区和局部山林地区,自然植破比较完整,野生资源保护较好,但开发利用不够充分,尤其是花草类和果实类药材,如益母草、金莲花等药用价值较高的资源,尚待开发利用。在人口密集地区,野生大宗药材如甘草、防风、龙胆、黄芩等品种的资源日渐减少,这些地区野生药材的采挖已转向偏远区域。本区应以开发野生中药资源为主,发挥大宗药材的优势,保证国内外市场需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药用资源,在有条件的地区,对适应性较强而资源渐少的地道药材,进行引种试种,以扩大生产。同时,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药资源。3.二级分区(1)松嫩及西辽河平原防风、桔梗、麻黄、龙胆、甘草区(2)阴山山地及坝上高原黄芪、黄芩、远志、知母、郁李仁区(3)内蒙古高原赤勺、知母、黄芪、防风区(七)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包括新疆、青海北部、宁夏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和北部,涉及5省、区共个县(市)。本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国境线长,地广人稀,是汉、蒙、回、维、哈萨克、藏、柯尔克孜等十几个民族聚居的地区,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粮食和长绒棉基地。境内牧区和农区交错分布,天然放牧业和绿洲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区是全国著名的瓜果之乡,盛产葡萄、哈密瓜、苹果等。1.本区中药资源特点(1)种类少、蕴藏量大,药材种类具西北高原特点。全国重点调查的种常用药材本区蕴藏量占全国总蕴藏量的30%以上。本区常年收购的药材有~种左右。其中大宗野生药材有70多种,收购量占总收购最的90%。甘草、麻黄、肉苁蓉、锁阳、新疆紫草、伊贝母等为本区大宗品种,资源蕴藏最约达15亿公斤。其中甘草的蕴藏量占全国的94%,年收购量占全国的90%。(2)中药资源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不平衡。(3)民族药、民间药丰富。(4)野生资源中濒危物种较多。2.本区中药资源发展方向与途径要维护生态平衡,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科技水平,开发利用民族药和民间药资源;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中药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加工水平;加强信息交流和市场预测,有计划地开展药材收购,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因地制宜,建立大宗家、野药材生产抚育基地。(2)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野生药用资源。(3)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本区特有的药用资源。3.二级分区(1)阿尔泰、天山山地及准噶尔盆地伊贝母、红花、阿魏、雪荷花、马鹿茸区(2)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高原、西鄂尔多斯高原甘草、麻黄、枸杞子、肉苁蓉、紫草区(3)祁连山山地秦艽、羌活、麝香、马鹿区(八)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包括西藏大部,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及甘肃西南部,共个县(市)。本区居住着藏、回、羌、蒙、哈萨克、门巴、洛巴、阿昌等少数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油菜、燕麦、小麦等。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1.本区中药资源特点(1)名贵药材多,野生药用资源蕴藏量大。其中甘松的野生蕴藏量占全国的96%,冬虫夏草、大黄野生蕴藏量占全国的80%以上,麝香、鹿茸资源均占全国的60%以上。(2)藏医药有较大优势。(3)新品种新资源亟待开发利用。如细花滇紫草、长花滇紫草、西藏龙胆、江孜乌头、类乌齐乌头、窄竹叶柴胡等,应注意研究,加快开发的速度。此外,多花黄芪、塘古耳黄芪、西藏木瓜、甘西鼠尾、黄苞南星、欧州菟丝子、水母雪莲、三指雪莲花等青藏高原特有资源,蕴藏量丰富,目前,大部分种类尚未得到利用。2.本区药用资源的发展方向与途径由于区内耕地少,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人工种植药材困难较大。本区药用资源绝大多数是野生品种,因此,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本区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对贵重珍稀品种的资源保护已是刻不容缓。加强科研工作,着力开发藏医药和民间药是本区面临的重要任务。(1)保护珍稀名贵药用资源。本区的川贝母、冬虫夏草等名贵品种的资源明显减少,应在适宜区建立自然保护区。(2)加强藏药和高原药用植物的开发研究。本区所产的党参、黄芪、木瓜、秦艽、天南星、牡丹皮、柴胡、全蝎等在民间使用多年,因种类来源与内地习惯使用的品种来源不同,《中国药典》未予收载。为了扩大这些药材的使用范围,实现其应有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应对这类品种的成分功效进行植化和药理的分析研究。3.二级分区(1)川青藏高山峡谷冬虫夏草、川贝母、大黄、羌活、甘松、藏茵陈、麝香区(2)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原坡地胡黄连、绿绒蒿、山莨菪区(3)羌塘高原冬虫夏草、马勃、雪莲花、熊胆、鹿角区(九)海洋中药区本区位于我国大陆的东部和东南部,北自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整个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总面积达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公里,岛屿海岸线公里,海洋岛屿多个。中国海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药用生物,是中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1、海洋药用资源的主要特点(1)海洋药物应用历史悠久。(2)海洋药用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海洋药物中海藻、石决明、海马、紫贝齿、瓦楞子、珊瑚、海龙、牡蛎、珍珠母、海浮石为常用药材,这些品种年收购量只占蕴藏量1.5%,是年需要量的60%左右,缺口较大,尤其是海马、珊瑚、石决明、海龙等品种长期供应不足。(3)海洋药物医疗用途广泛,潜力很大。目前我国海洋药物开发利用种类还比较少,数量也不大,与资源潜力相差甚远。(4)海洋药物研究迅速发展。2.海洋药用物资源的发展方向与途径为了有效地开发海洋药用资源,本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充分利用近海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发展海产药材的海水养殖业,建立大宗珍稀海产药材养殖基地,以保护近海药用资源。加强海洋药物的研究开发,进一步发掘民间用药,扩大海洋药物的应用范围。(1)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发展海产药材养殖业。(2)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外海药用资源。(3)搞好海洋中成药的研究及综合利用。3.二级分区(1)渤海、黄海、东海昆布、海藻、石决明、海螵蛸、牡蛎区(2)南海海马、珍珠母、贝齿、玳瑁、海浮石区

声明:本文转自《中国中药区划》,分享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请转发本文,或在文末右下角点击“在看”谢谢您给小编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jj/74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