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bdfyy/xwdt/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酷热不再,天气渐凉,是进入九月后大家最直观的感受。今天,我们迎来了白露节气。那么,白露节气,要提防哪些疾病呢?白露节气该如何养生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白露小心这些疾病找上门
防凉:呼吸道疾病
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虽然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多度,但夜晚仍会较凉,日夜温差较大,若下雨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如果这时穿得过于裸露,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秋燥:皮肤干燥
秋风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由于肺主呼吸,外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由于干燥导致的鼻腔出血。因此,值此时节,一定要滋阴润肺,以防秋燥伤人。
湿邪:肠胃疾病
民谚“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夏季,人们为了防暑降温,往往生食大量瓜果。“甜蜜”的瓜果易生食,从而阻碍脾胃的运动消化功能。如果立秋后再大量生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则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少食瓜类水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温差: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早晚温差大。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来说,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因此,在季节更替之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要特别注意。
季节更替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这是因为,夏天吃的药和秋冬吃的药量和药效都有所不同。夏天热,血管扩张,可能剂量较小;而秋冬天气转冷,血管收缩,则需要增加剂量或根据病情换药,要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同时,注意休息,避免感冒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饮食有讲究:吃秋梨润燥喝粥养胃
时间行至白露,秋天“干燥”的气候特点更加明显。中医称之为“秋燥”,如果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很多人容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等症状。
为适应天气变化,温补、润肺的食物成为受欢迎的食品。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于白露前后采集“十样白”,以煨乌骨白毛鸡,认为食后可滋补身体。这“十样白”,一般是10种名称带“白”字的草药,表示和“白露”字面上的对应。
有些地方,人们认为白露吃番薯的话,之后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都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习惯在白露节吃番薯。
在北京,到了白露前后,人们往往也会根据天气调整饮食,比如多吃面食、烙点葱花饼等等。有些还会吃烧烤涮肉,看上去有点“入秋”的意思。
如果想温补的话,可以吃鸭肉;润肺去燥,则可以吃点应季的秋梨、葡萄,柚子等等,同时注意多吃蔬菜。脾胃虚弱的人则可以喝一点粥来养胃,“菊花茶也是‘败火’的一个不错选择”。
秋季记得养肺防燥
阳虚外感用玉屏风散
秋季气候特点是阳气内敛,所以对于既往阳虚的人群来说,很容易导致体表阳气不足而出现卫气不固,容易感受外界寒凉邪气,从而出现鼻流清涕的情况。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服用一些玉屏风散来达到益气固表的目的。
玉屏风散
出自:《丹溪心法》
药物组成:防风2g、黄芪2g、白术4g
使用方法:上四味药物同放入杯中,沸水冲泡后饮用。
方解:本方原意是用来治疗外感风邪的表虚之证。但对于日常阳虚的人群来说,在白露时节开始将此药剂方当茶饮方来饮用,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益气固表的作用的。其中黄芪益气固表为主,白术健脾益气为辅,搭配解表祛风的防风和散寒解表的生姜,可以起到抵御外界风邪的作用,使肺脏免于被风寒邪气所伤之苦。
如果已经感受风寒邪气而出现鼻流清涕的情况,初期仍然可以饮用此茶饮,但需加入生姜3片,来增强散寒解表的功效。
温燥伤津用桑杏梨汤
秋季燥邪当令,而目前处于初秋的时期,燥邪中以温燥为主,如果不注意滋阴润燥的话,则容易出现鼻干鼻痒,皮肤干涩的情况。所以在白露时节,健康人群可以适当蒸煮梨水,来达到滋阴润燥的目的。但对于已经感受温燥邪气而出现咳嗽、鼻干痒等不适症状的人群,则可以使用桑杏煮梨的方式来达到清宣温燥的目的。
桑杏梨汤
出自:《温病条辨》
药物组成:桑叶3g、杏仁4g、沙参6g、浙贝母3g、豆豉3g、栀子皮3g、梨皮3g
使用方法:上几味药物、食物同放入杯中,沸水冲泡后饮用。
方解:本方原本用于治疗外感温燥,邪在肺卫的证候,也是治疗温燥袭肺轻症的常用方。这里将其作为白露时节的养生方,为出现上述不适症状人群的茶饮方,来达到消散温燥的目的。其中桑叶、豆豉宣肺散邪;杏仁宣肺利气;沙参、贝母、梨皮润肺止咳;栀子清热,共用可以达到清宣温燥,润肺止咳的目的。但是如果温燥邪气没有那么明显的话,可以将栀子、豆豉、杏仁去掉,仅留下桑叶、沙参、贝母、梨皮即可,这四味皆属于药食同源的中药材,比较适合长期饮用。但使用时需要注意此茶饮方需要随冲随饮,且忌久煮久泡,以免损伤药效。
来源:人民健康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