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曾渊,盛倩,杨永升
专家介绍庄曾渊,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第三届首都国医名师,全国第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曾任中医院副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主编。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免疫性疾病和退行变性性疾病的临床研究和眼底病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三十余人,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项课题。主编《今日中医眼科》《庄曾渊.实用中医眼科学》等中医眼科专著。
自北宋眼科成为独立的专科以来,中医眼科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其间五轮学说、八廓学说逐步完善成熟,治法方药更加丰富,特别是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对眼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刘完素提出:“论目昏赤肿翳膜皆属于热”“眼病在腑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为里,当养血安神。”张从正谓:“目不因火则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李东垣强调:“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朱丹溪谓:“眼疾所因,不过虚实二者而已。虚则眼目昏花,肾经真水之微也。实则眼目肿痛,肝经风热之感也。实则散其风热,虚则滋其真阴。虚实相因则散热滋阴兼之,此内治之法也。”上述学术思想在元末明初的眼科专著《原机启微》中被吸纳应用。《原机启微》以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分析病机,归纳病证,立法处方,为后世推崇,起到了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作用。
明代《审视瑶函》曰:“眼乃至清至虚之府,以酷烈之药攻之,翳虽即去,日后有无穷之遗害焉……惟以宽中开郁,顺气消痰,滋阴降火,补肾疏风为主。”清代《眼科金镜》云:“目病虽多,不外风寒虚实之候,治亦不离清散补泻之法。补不可过用参术以助其火,惟用清和滋润之类。泻不可过用硝、黄、龙胆草之类以凝其血,惟用发散消滞之类。”
梳理古人眼科用药经验,基于眼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和治疗病种的差别,眼科在治法方药上亦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色。
1宜轻升,忌沉寒
轻升即指风生升类,沉寒即相应于寒沉藏类。
外障眼病,外感风邪或风热不制是多发病证。因而辛散疏解是常用治法,或辛凉透热,或辛温发散,均以发散风邪,驱邪外出为治疗目的。所用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白芷、细辛、柴胡、前胡、桔梗、薄荷、秦艽、蔓荆子、麻黄、葛根等均有发散表邪,疏风通络作用。常用方有羌活胜风汤、金液汤等,挟热则有芍药清肝散。
退翳药中忌过用寒凉,以免引起气血寒凝,翳膜难退,如龙胆草、黄柏、知母、黄芩、黄连、汉防己、玄参、牡蛎等苦寒泄热坚阴之品。
治外障眼病,滋腻性药物亦应慎用,意在防外邪不得发散,入里化热,加重病情。
2宜清润,忌助火
目内包黑稠神膏,膏外有粘稠神水,血以滋水,水以滋膏的认识,以及一肾水配五脏火,是火太有余,水常不足的理论,目中肾水亏者多,盈者少。
“水衰则有火盛燥暴之患,水竭则有目轮大小之疾,耗涩则有昏渺之危。”阴虚在眼病表现为视瞻昏渺,干涩磨痛,眼表无光彩,目赤,目劄,并可伴见口渴喜饮,唇红干裂,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舌象尤为重要。一般为舌红苔薄少津,或有裂纹,甚则无苔。
“补不可过用参、术以助其火”,关键在于“不可过用”。可用玄参、花粉、黄连、炒知母佐制参、芪之热。用牛膝、黄柏制约参、芪之升。
3宜消散,忌克伐
宜消散,忌克伐是针对积滞而言。眼科多见因气、血、痰、水运行不畅,日久结聚而继发的病证。因眼的结构精细,慢性内障眼病虚实夹杂,治疗宜渐消缓散,不宜过烈泻下逐水以免伤正难复,需突破投鼠忌器之思维。
眼科有形之积,大致见于肿块、翳膜、瘢痕增生等,均适用消法。消法意味消癥散结,而这种方法都是通过祛除郁结之邪气和疏通阻滞之气血来实现的,所以消法实际是行气、活血、清热、化痰、利湿诸多具体治法的综合运用。比如,胞生痰核,表现为胞睑皮下痰核隆起,或有红肿,上睑沉重,系痰火郁滞所致,治宜清热化痰,方用化坚二陈汤合清胃散。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为视网膜内表面增生的纤维细胞膜,好发于老年人,其病机为正气不足,络虚血瘀,水停热郁。补消结合,治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予炙黄芪、炙甘草、当归、丹参、莪术、醋鳖甲、柴胡、赤芍、苍术、土茯苓等。视网膜瘢痕增生,可因曾经出血或渗出引发,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均属本虚标实。老年人阴血常亏,病理性近视脉络失养,气血不足,分别应在补益肝肾或益气养血的基础上软坚散积,加片姜黄、炒蒲黄、连翘、浙贝母、三七粉等。
血有形,凝而成积宜消。气无形,聚而为结宜散。“肝气通于目”,肝气从肝胆发源,通过脉络孔窍到目中,成为目经络中往来之真气。若情志不遂,肝气不畅,疏泄失职,引起气机郁结,又可继发火郁、痰郁、血郁。如Graves眼病,临床表现眼部酸胀、眼睑水肿、回缩迟落、眼球突出,好发于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青年女性,常有情绪抑郁,焦虑忧思,劳倦过度等诱因,致肝脾不调,气机不畅,聚湿成痰,气液失调,阻于络脉,郁久生热,结膜充血。宜行气解郁,化痰散结。予逍遥散加夏枯草、玄参、生牡蛎、浙贝母、川芎、香附,有热加牡丹皮、栀子。《证治准绳·目肿胀》曰:“大凡目珠觉胀急而不赤者,火尚微,在气分之间。痛者重,重则变赤,痛胀急重者,有瘀塞之患。疼滞甚而胀急,珠觉起者,防鹘眼之祸。”本病轻症相当于中医神珠自胀,其重症即鹘眼凝睛。
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致目痛,往往情绪紧张,精神刺激能诱发其发作。中医谓气眼证。《证治准绳·目痛》云:“才怒气则目疼”。怒则气上,动火生痰,气不宣畅,气滞而痛,治以复元通气散:石决明、决明子、楮实子、香附、木贼、蝉蜕、川芎平肝行气,活血通络。
参考文献
详见《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年08期“专家论坛”
来源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