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说到健胃强胃的中药,大家的首选是什么?四君子汤的君药人参?如果要消食化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山楂、神曲、麦芽的“焦三仙”组合。但是在“脾胃学说”创始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先生眼中,强胃+消食的最佳组合却不是人参和山楂,而是枳术丸这张两味药的“冷门”方剂。
枳术丸
治痞消食,强胃。
枳实(麸炒黄色,去穣)一两,白术二两。
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不复伤也。
白术强胃?为什么不是人参、党参?
枳实消食?为什么不是神曲、山楂?
白术重在健胃运脾,而不重在补益脾胃。
枳实重在下气降胃,而不重在消食化积。
胃降则食积去,胃健则不复伤。
白术用量倍于枳实,治疗着眼点在于强胃、在于不复伤,而不仅仅在于消食。
如着眼于消食化积,可用后世的保和丸。
枳术丸中以保和丸易枳实,即《丹溪心法》中的大安丸。
荷叶裹烧饭,应该是荷叶烧饭。“裹”当是衍生。以枳术丸为基础,李东垣将其进行加味,针对不同情况创制了多首调理脾胃的经典方↓↓↓
橘皮枳术丸
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脏腑不调,心下痞闷。
枳实(麸炒去穣)、橘皮,以上各一两,白术二两。
上件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夫内伤用药之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令胃气益厚,虽猛食、多食、重食而不伤,此能用食药者也。此药久久益胃气,令不复致伤也。
枳术丸加橘皮,久久益胃气。橘皮,《汤液本草》:“《心》云:导胸中滞气,除客气。有白术则补脾胃,无白术则泻脾胃。然勿多用也。”元气由谷气所养。脾胃健,饮食进,元气自然得补。不用人参、黄芪,而有治老幼元气虚弱之妙。治疗饮食伤,如着眼于邪气(积食),可用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可用大黄、芒硝、巴豆泻下。食积去,腑气畅,即为治愈。且在一定程度上,用量越大,药力越大,见效越快,疗程越短。如着眼于正气(脏腑),则需权衡胃气的强弱,积食的多少,药物对胃气的影响,积食去后胃气能不能恢复强健等等。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积食去,更主要的是胃气强,能食而不积。此时用药,需斟酌补泻比例、剂量大小,而忌急功近利。着眼于邪气,是治疗外感病的思维;着眼于正气,是治疗内伤病的思维。“内伤用药之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这句话应该成为中医临床的一句名言。“久久益胃气”,言下之意不急于求成,王道缓图。《名医杂著》载一案:“吾妻尝胎漏,忽日血大崩,遂晕去,服童便而醒,少顷复晕,急煎服荆芥,随醒随晕,服止血止晕之药不效,忽然呕吐。予以童便药汁,满于胸膈也,即以手探吐之,少间吐出米饭及齑菜碗许,询问其由,适方午饭,后着恼,故即崩而不止。予悟曰:因方饱食,胃气不行,故崩甚。血既大崩,胃气益虚而不能运化,宜乎服药而无效也。急宜调理脾胃,遂用白术五钱,陈皮、麦芽各二钱,煎服之。服未半而晕止,再服而崩止,遂专理脾胃,服十数剂胃气始还,然后加血药服之而安。若不审知食滞,而专用血崩血晕之药,岂不误哉!”
案中用方可看作橘皮枳术丸加减方。
本案可贵之处:一是面对血崩能想到治疗“食滞”;二是治疗食滞能想到用枳术丸加减方。
“夏热”仿佛一夜间变成了“秋燥”。在很多人心里,秋天不冷不热,是个很惬意的季节。可俗话说是“多事之秋”,其实秋天对于人们健康来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疾病多发季。
尤其是恼人的“秋燥”,让绝大多数人都“难逃罗网”,从而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
中医讲,食之有道,燥将不存,抓住“食机”防秋燥,可以试试下面这些中药。
一、银耳又称作白木耳、雪耳,有"菌中之冠"的美称。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对银耳的保健功效有过记载。《本草从新》认为银耳“润肺滋阴”。《本草问答》中也记载,银耳“治口干肺痿,痰郁咳逆”。
清代张仁安《本草诗解药性注》更记载:“此物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要品。”
中医认为,银耳味甘性平、补脾开胃、能益气清肠、滋阴润肺,特别适合如今秋燥时节食用。
二、麦冬《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养阴润肺的上品,言其“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
中医认为,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三、沙参沙参味甘微苦,有补而不燥的特点,善补五脏之阴,尤其擅长补益肺、胃之阴。《本经》载:“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本草纲目》言:“清肺火,治久咳肺痪。”
《本草逢原》谓“沙参甘淡微寒无毒,有南、北之分,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北沙参与南沙参均属养阴药,功效相似,但各有所长。
四、芦根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根茎,生于低洼、湖边、河边溪流或潮湿地,春秋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洗净切段晒干。
其味甘,性寒,入肺、胃经,善滋阴养肺,上可祛痰排脓清热透疹,中可清胃热生津止渴,下可利小便导热下行。
《本草纲目》谓之能“清热生津,除烦止渴,止呕、泻胃火,利二便”。名医张锡纯所说芦根性凉能清肺热,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
五、玉竹又称葳蕤([wēiruí])、玉术、女草等,性味甘、平,有养阴、润燥、除烦、止渴等功效。
《本经》记载:“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润泽。”《本草新编》言:“入心、肾、肺、肝、脾五脏。”
主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等病症的治疗。
六、生地黄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或怀庆地黄的根茎,作为药用已有悠久的历史。
将地黄晒干入药称为生地黄,简称生地,它性凉、味甘,入心、肝、肾经,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滋阴清热、止渴生津。
《神农本草经》言其“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本经逢源》言其“有润燥之功,而无滋腻之患也”。
脾为后天之本,与气血、寒热、痰湿等密切相关。通过调理脾脏之功能,充分发挥其主生气生血、主统血、主运化、主四肢肌肉,又与津液代谢相关等功能的治脾诸法,统称为“理脾法”,是临床常用治法。理脾主要有十法,接下来带大家了解一下。“理脾法”含义有三:一为治理、调节脾脏,恢复脾脏生理功能,如健脾化湿、运脾通络、醒脾开胃等;二为管理全身气血阴阳,如健脾摄血、健脾固精、健脾升阳等;三为辨别虚实寒热,改善脾之功能,如健脾温阳等。理脾法可以总结为“理脾法以理气为核心,理脾之功能,理气血阴阳之虚实,理脏腑之寒热”,既包括调理脾脏之功能,也包括通过调理脾脏功能从而调节全身的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根据临床实践,我们将治脾诸法归纳为理脾十法,包括补脾气、温脾阳、滋脾阴、升脾气、化脾湿、消脾积、醒脾困、运脾滞、泻脾热、固涩法。1补脾气补脾气即健脾益气,用于体虚乏力、病后体弱、劳倦伤气、饮食伤脾等,以四君子汤为代表,可选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黄芪、山药、党参、太子参等。脾虚气弱,气机易郁滞于中,故可加陈皮、砂仁等行气导滞,有助于脾气恢复,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2滋脾阴滋脾阴即滋润脾阴。“脾阴”之说素有争议,脾有气、有阴,而临床中脾阴不足的症状多与胃阴虚类似,表现为口渴思饮、胃脘灼热等,以益胃汤、麦门冬汤等为代表,可选用玉竹、黄精、石斛、葛根、麦冬、沙参、天花粉等。脾为至阴之脏,其不足者可表现为阴不敛阳,出现失眠、口疮、失眠、健忘等症,以酸枣仁汤、百合知母汤为代表方,缪希雍提倡“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可选用石斛、玉竹、麦冬、沙参、百合、白芍等。3温脾阳温脾阳即健脾温阳散寒法,适用于脾胃虚寒证,见脘腹疼痛、泄泻、肢凉、纳差等症者,以理中汤、黄芪建中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理中汤强于温中散寒,黄芪建中汤强于和中止痛,吴茱萸汤强于和胃散寒止呕。药物可选用桂枝、干姜、附子、吴茱萸、白豆蔻、肉豆蔻、补骨脂、荜茇、高良姜、川椒、丁香等。阳虚出血者,忌用大辛大热之品动血,亦不可予大寒之品凝血,当温脾止血,选用黄土汤健脾温阳摄血。4升脾气升脾气即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之意。用于阳气不升之内脏下垂,阳气被遏之发热、乏力,也可用于清阳不升之头晕目眩、下肢水肿,久痢之气脱者,内痈、外痈之脱毒期。以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为代表方剂,可选用升麻、柴胡、葛根、黄芪等。升脾气又有补脾以降逆胃气之意,以旋覆代赭汤为代表方,升脾气,和胃降逆。5醒脾困醒脾困即芳香醒脾法。脾脏劳倦,无力运化,功能减弱,表现为乏力、肢体困倦。因其不同于脾虚证,故称为“脾劳”,以芳香醒脾,鼓舞脾脏以“醒阳”,增强脾脏的益气行气化湿之功。可选用枳壳、陈皮、砂仁、香橼等药。6运脾滞运脾滞即运脾导滞。滞有气郁、气滞、湿蕴、食积之分。气郁于内,表现为情志不遂、胀满胀痛等,以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选用柴胡、枳实、白芍、佛手、香橼等药物疏肝行气。气滞即气机壅滞于中焦,表现为胃肠气滞、脘腹胀满、呃逆、嗳气等症,以枳术丸、枳实消痞丸为代表方,选用枳实、白术、莱菔子、厚朴、枳壳、陈皮、大腹皮、化橘红等药物,疏散胃肠气滞。湿蕴指气机郁滞,内生痰湿,又阻滞气机,可予二陈汤、温胆汤,选用陈皮、半夏、胆南星、石菖蒲、浙贝母、瓜蒌等药物,祛湿化痰以调畅气机。食积指饮食不节,以保和丸为代表方,选用连翘、焦神曲、生山楂、鸡内金等药物消食化积。郁久化热,气郁而变生火热,湿蕴变生湿热、痰热,食积化热,可配合使用清肝热、清痰热、化湿热等治法。运脾滞之法关键在于行气、通腑,使有形实邪从肠腑排出,促进气机运行,故可加通腑药物。7消脾积此处脾积指脾虚寒积、瘀血内积证。寒积证多见于脾肾阳虚病证,表现为腹痛便秘、喜温喜按、手足寒厥等,以大建中汤、温脾汤为代表方,选用附子、花椒、干姜、党参、白术、厚朴、大黄、甘草等药物。瘀血内积指脾络瘀滞证,久病入络,临床见病久腹痛、便秘、舌暗红等,可加丹参、檀香、三七、郁金等药物。8化脾湿化脾湿指运化中焦水湿,广义者包括运化湿、水、痰三种代谢产物。脾气虚弱,水谷精微不能转化成气血,内蕴中焦而化生痰湿,阻滞气机,困脾碍胃,表现为困怠乏力、泄泻、舌淡苔厚腻等,以平胃散、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为代表方,可选用苍术、薏苡仁、白扁豆、半夏、佩兰、泽兰、茯苓、白术、六一散、竹叶、木瓜。水液代谢失常而出现水肿者,以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可以茯苓、猪苓、薏苡仁、苍术、桂枝等为主药。痰湿内蕴者,以石菖蒲、浙贝母、竹茹等为主药。化脾湿法与运脾滞法有相同点,又有区别。运脾滞以行气为主,通过行气以消湿、痰、食之内积;化脾湿法以祛湿为主,通过调节水液代谢以化湿、痰、水等实邪。诸多药物既能化湿,又能行气导滞,如草豆蔻、半夏、陈皮等。9泻脾热脾热指脾气虚弱而生的“阴火”,我们称为“脾之阴火”,故泻脾热指益气健脾消阴火。临床可见口疮、乏力,伴低热、消瘦等内热之象,又有脾虚气弱的基础。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心失阴血滋养,肾精失养,则心阴、肾阴不足,相火亢盛,此相火便是“阴火”。脾气虚弱,升清降浊失司,阳气不得宣发,郁而内耗营血,形成内热,故脾气虚弱是形成“阴火”的根本原因。治疗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苦寒以泻其火”,“升阳气,降阴火”,以升阳散火汤为代表方。又有清脾热以安胎者,多用黄芩、白芍等,可加用益气固摄之品,如黄芪、炙甘草等。10固涩法固涩法指固涩人体气、血、精、津等的治法。脾气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主固涩,气虚固涩无力而出现汗证、血证、滑精、尿频、大便失禁、白带多等,可予归脾汤益气养血止血、玉屏风散益气健脾止汗、桑螵蛸散固精、缩泉丸益气缩泉止遗、完带汤健脾渗湿止带、参苓白术散健脾渗湿止泻。小结临床运用理脾诸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临床中理脾诸法并非单独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运用时可单用某一治法,也可兼而用之以增效。如补脾气与醒脾困合用,增强脾脏运化功能;补脾气与泻脾热合用以消阴火;补脾气与化脾湿合用,增强健脾化湿之功。②调节脾脏功能,当考虑脾脏与他脏关系。如脾胃相关,同居中焦,主气机升降,临床应健脾和胃同用;肝脾相关,治疗时可调肝理脾;脾肾相关,健脾温肾以增强温阳之功。③他脏之病,可从脾论治,各脏腑是一个整体而不可划分。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病治脾的重要性。④通过调畅气机而治脾,如辛开苦降调畅气机,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剂。⑤一味中药兼多种功效,临床切不可以健脾一概而论,当区别其各自特点。如苍术性温,辛香健脾,苦温燥湿,又可祛风散寒,长于燥湿健脾;薏苡仁性偏凉,健脾渗湿强于通利水湿;木香性温,辛散温行,长于行气。欢迎加入悟石书院書畫聯盟平台!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