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许鑫梅治疗胃痞特效方

名老中医许鑫梅治疗胃痞特效方

痞满即胃痞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这些疾病若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时,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痞满的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阐释:“诸痞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李东垣《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名方。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痞满》中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1.表邪入里

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

2.食滞中阻

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3.痰湿阻滞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4.情志失调

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形成痞满。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之痞满为多见。

5.药物所伤

误用滥用药物,或因他病长期大量应用大寒大热或有毒药物,损伤脾胃,内生寒热,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

6.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痞满。

总之,胃痞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食积、痰湿、气滞)内阻,虚则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诊断依据

1.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特点。常伴有胸闷膈满,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稍舒,大便不调,消瘦等症。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发病和加重常与诸如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粗硬,嗜饮浓茶烈酒,过食辛辣等饮食因素,以及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

治疗原则

痞满的主要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升降,行气消痞。实者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则重在补益脾胃,或养阴益胃。对于虚实并见之候,治疗宜攻补兼施,补消并用。

名老中医许鑫梅,年起从事脾胃(消化)病的科研工作,经过数十年临床,总结胃虚痞效方一首。

(许鹏飞整理)

组成:

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

救必应15克台乌药15克砂仁6克(后下)

法半夏10克浙贝母15克浮小麦30克

煅龙骨30克甘草6克

主治:胃痞为主伴烂便者。

服法:日服一剂,可分两次服用,于上午9点,下午3点温服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tz/64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