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方某,女,46岁。因“咳嗽1月余”于年12月24日就诊于陈老门诊。1月前,外感后出现咳嗽,间断就诊于其他医生处,咳嗽稍减轻。症状时有反复,刻下:咳嗽、气紧,无痰,伴咽痒、口干,下午至夜间咳嗽甚,晨起流清涕,舌质淡暗红,苔白。
诊断:咳嗽(燥咳)
处方:桑杏汤加减
桑叶30g苦杏仁12g浙贝母20g川明参30g
生栀子30淡豆豉12g枇杷叶15g梨皮(自备)3剂,水煎,温服。
3天后就诊,患者诉咳嗽、口干均明显改善,现气紧、咽干、咽痒,舌体略胖,齿痕,舌质淡红偏暗,苔白,少津。前方基础上加前胡15g,改善气紧。后随访,患者诸症明显改善。
按
本病例中患者干咳无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燥胜则干。”故燥邪易伤肺脏津液,从而表现为干咳少痰,口干咽干等症,此时风燥伤肺,肺失清润,燥邪,六淫邪气之一,致病多发咳嗽。叶天士言:“燥气上受,先干于肺,令人咳嗽。”肺为娇脏,亦属燥金之脏,同气相求,肺气一旦被燥邪所伤,则治节失度,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则失调。同时,燥伤肺阴,津液受损,气血运行受阻,五脏六腑皆能为其所累。肺主宣发肃降,不耐寒热温凉。外感温燥之邪,燥邪伤肺,损伤肺津,肺失宣降,从而出现咳嗽、气紧、口干等一系列的临床症候。
本例患者舌质淡暗红,苔白,偏于温燥,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用桑杏汤加减。
桑杏汤是《温病条辨》中辨治外感温燥的重要用方。《温病条辨》:“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原文中吴鞠通明确了发病的季节性,多在秋季,温燥伤肺,肺主气属卫,温燥邪气侵袭肺卫。若论三焦辨证,肺在人体属上焦,若论卫气营血,肺属卫主表。方中桑叶疏散风热,清热润肺;川明参养阴润肺,清肺生津;浙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淡豆豉宣发肺热,解表除烦;栀子清热散热;梨甘寒养阴,润肺养阴。方中桑叶,浙贝母,淡豆豉,栀子清热润肺,桑叶偏于清肺疏风,浙贝母偏于润肺止咳,淡豆豉便于宣肺解表;杏仁,川明参,梨养阴润肺,杏仁偏于降肺止咳,明参偏于养阴生津,梨偏于润肺养肺,再加枇杷叶增强润肺止咳之功,方药选药考究,用药精当,方药组成共奏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之功。
复诊时患者咳嗽、口干明显改善,效不更方,前方基础上追加前胡降气化痰,遂使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药物虽简,效果显著可见陈老辨证之精准,实乃我辈学习之榜样。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全国名老中医陈学忠传承工作室,作者于潇涵,杨霞。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明医小兰iaoan
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