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化痰止咳平喘药(一)
1.含义
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因化痰药每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每兼化痰作用,且病证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杂,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章介绍。
2.性能功效:化痰止咳平喘
3.适用范围
痰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它“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痰的病证甚多: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痰蒙清阳之眩晕;痰扰心神之睡眠不安;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结之瘰疬、瘿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流注等,皆可用化痰药治之。止咳平喘药用于外感、内伤所致的各种咳嗽和喘息。
4.分类:根据药性、功能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化痰止咳平喘药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5.使用注意
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刺激性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以免恋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之透发,对收敛性强及温燥之药尤为所忌。
6.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配伍
芥子配陈皮芥子辛、温,归肺、胃经,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药合用温肺化痰力强。
7.化痰止咳平喘药
(1)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2)半夏、天南星
二者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然半夏主入脾、肺,重在治脏腑湿痰,且能止呕。天南星则走经络,偏于祛风痰而能解痉止厥,善治风痰证。
(3)川贝母、浙贝母
《本草纲目》以前历代本草,皆统称贝母。明《本草汇言》载贝母以“川者为妙”之说,清《轩岐救正论》才正式有浙贝母之名。川、浙二贝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为川贝母、浙贝母共有,但以浙贝母为胜。
(4)瓜蒌本品入药又有全瓜萎、瓜萎皮、瓜蒌仁之分。瓜萎皮重在清热化痰,宽胸理气;瓜萎仁重在润燥化痰,润肠通便;全瓜蒌则兼有瓜萎皮、瓜萎仁之功效。
(5)白前与前胡
二者均能降气化痰,治疗肺气上道,咳喘痰多,常相须为用。但白前性温,祛痰作用较强,多用于内伤寒痰咳喘;前胡性偏寒,兼能疏散风热,尤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喘。
8.具体药物
(1)温化寒痰药
药物
药用来源
性味归经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半夏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外用
消肿止痛
①湿痰寒痰,喘咳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②呕吐反胃;③心下痞,结胸,梅核气;④.瘰疬,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煎服,3-9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起哄姜半夏长于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主治痰饮呕吐,胃脘痞满;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主治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清半夏长于燥湿化痰,主治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外用适量。
反乌头、附子。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慎用。
天南星
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块茎。
苦、辛,温;有毒。
归肺、肝、脾经。
燥湿化痰
祛风解痉
外用
散结消肿
①湿痰,寒痰证;②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歪斜,癫痫,惊风,破伤风;③痈疽肿痛,蛇虫咬伤。
煎服,3-9g,多制用。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阴虚燥痰及孕妇忌用
芥子
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
辛,温。
归肺经。
温肺化痰
利气散结
通络止痛
①寒痰喘咳,悬饮,胸协胀痛;②阴疽流注,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肿毒,尤擅长散“皮里膜外之痰”。
煎服,3-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腹泻,不宜久煎。
白前
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根茎及根
辛,苦,微温。
归肺经。
降气消痰
止咳
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气喘。“肺家要药”。
煎服,3-10g
旋覆花
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头状花序
苦、辛、咸,微温。
归肺、胃、大肠经。
降气消痰
降逆止呕
行水
①风寒咳嗽,咳喘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②噫气呕吐,心下痞硬;③气血不和之胸胁疼痛。
煎服,3-9g;须包煎
阴虚劳嗽,津伤燥咳慎用。
皂荚
辛,咸,温;有小毒。
归肺、大肠经。
祛痰通窍
消肿散结
通大便
祛风
杀虫止痒
①頑痰阻肺,咳喘痰多;②中风口噤,关窍不通,痰厥,癫痫,喉痹痰盛;③疮肿未溃;④便秘;⑤皮癣。
孕妇及咯血、吐血者忌服。
白附子
天南星科草本植物独角莲的块茎
辛,温;有毒。
归胃、肝经。
燥湿化痰
祛风止痉
止痛
解毒散结
①中风痰壅,口眼歪斜,惊风癫痫,语言謇涩,破伤风;②痰厥头痛,眩晕,偏正头痛;③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煎服,3-6g,宜炮制后用。外用生品适量捣烂,熬膏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2)清热化痰药
此处讲解5个药:浙贝母,川贝母,瓜蒌,胖大海,天竺黄
药物
药用来源
性味归经
功效
应用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浙贝母
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苦,寒。
归肺、心经。
清热化痰止咳
解毒散结消痈
①.风热,痰热咳嗽;②.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煎服,5-10g。
反乌头。
川贝母
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鳞茎
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
散结消肿
①.虚劳咳嗽,肺热燥咳;②.瘰疬,乳痈,肺痈。
煎服,3-10g,研末服1次1-2g
同浙贝母
瓜蒌
葫芦科植物栝楼和双边栝楼的成熟果实
甘、微苦,寒。
归肺、胃、大肠经。
清热涤痰
宽胸散结
润肠通便
①.痰热喘咳;②.胸痹结胸,为治疗胸痹之要药;③.肺痈,肠痈,乳痈;④.肠燥便秘。
煎服,9-15g。
反乌头(川乌、草乌、附子)
胖大海
甘,寒。
归肺、大肠经。
清肺化痰
利咽开音
润肠通便
①.肺热声哑,咽喉疼痛,咳嗽;②.燥热便秘,头痛目赤。
天竺黄
甘,寒。
归心、肝经。
清热豁痰
清心定惊
小儿痰热惊风,中风痰迷,癫痫,抽搐,夜啼,热病神昏。
真枪实练
答案与解析:
1.B。旋覆花性味微温,归肺、胃经,功效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降肺胃之气而消痰止咳。
2.A。前胡性苦寒,苦能降,寒能清热,能降气祛痰,宣散风热;浙贝母可以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对于风热咳嗽、痰热咳嗽皆可用。
3.D。白芥子可作发泡用,皮肤过敏者忌用。
4.E。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5.C。旋覆花有绒毛,刺激咽喉作痒致呛咳呕吐,须包煎。
6.BD。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禹白附属于化痰止咳平喘药。白芥子和半夏没有祛风痰的作用。天南星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主治:①湿痰,寒痰证。②风痰眩晕,中风,癫痫。破伤风。③痈肿,蛇虫咬伤。禹白附功效:祛风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主治:①中风痰壅,口眼歪斜,惊风癫病。②痰厥头痛,眩晕。③瘰疬痰核,毒蛇咬伤。两药均能祛风痰。
7.A。此题旨在考查禹白附的主治。
8.C。此题旨在考查天竺黄的功效。
编辑:芩黛
青医说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