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常用中药之一,即芦苇的根茎,入药又有芦根和苇茎之分,如苇茎汤原用芦苇的地上茎,不是芦苇的根茎,但因一般药店不备,故以芦根代替,临床使用已久,两者功效基本相同,《医学衷中参西录》:《千金》苇茎汤,释者谓苇用茎而不用根者,以肺原在上,取本乎天者亲上也。而愚则以为不然。苇之根居于水底,其性凉而善升,患大头瘟者,愚常用之为引经要药,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而况于肺乎?且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则用根实胜于茎明矣。今药房所鬻者名为芦根,实即苇根也。其性颇近茅根,凡当用茅根而无鲜者,皆可以鲜芦根代之也。
芦竹的根也叫芦根,很多地方亦与芦苇的根同用。
芦根味甘性寒,归肺、胃、膀胱经,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透疹。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麻疹,解河豚鱼毒。
芦根在我这民间常作清热利水药,如需利水常伍车前草,茅根,木贼等。热病烦渴多配葛根,土黄芩,天花粉等同用。与黄芩、浙贝母、瓜蒌等同用,可用于肺热咳嗽等症。
千金苇茎汤是中医里治疗肺痈效方,加减用药治疗各种鼻炎亦有很好的效果,如鼻塞重可加辛夷、苍耳子、路路通,清涕加细辛,桂枝等。
《梧州地区中草药》一书对芦根的介绍,书中验方仅供参考。
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Cav.)Trin.exSteu。禾本科芦苇属。
多年生高大草本,具有匍匐状地下茎,粗壮,横走,节间中空,每节上具芽。茎高2~5米,节下通常具白粉。叶2列式排列,具叶鞘;叶鞘抱茎,圆锥花序大形,顶生,直立,花暗紫色或褐紫色,稀淡黄色;颖果,椭圆形至长圆形,与内外稃分离。花期9~10月。
生长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我这民间用的芦根即漂浮于水中的根茎,叫它过江芦笛(笛通荻),这过江芦笛又有顺水、逆水、横水之分,只有横水长的才算是真正的过江芦笛,功效最好,药性也平,不至于寒,另有生长在山岭上的,叫过岭芦笛,则更为难得,至于具体用法,我还不得其详,其实所谓过江过岭,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些民间药师故弄玄虚的说法,不足为凭,但古书也有分顺水、逆水芦根的区别,《本草纲目》:“按《雷公炮炙论·序》云,益食加觞,须煎芦朴。注云,用逆水芦根,并厚朴二味等分,煎汤服。盖芦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我采的是长沙滩上的,泡水里的时候根表面黄白色,现在水退去,根经太阳照射,慢慢就转绿色或黄绿色了。
附方
1.治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以水三大盏,煮取二盏,去滓,不计时,温服。(《金匮玉函方》)
2.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生芦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随便饮。(《千金方》芦根饮子)
3.治牙龈出血:芦根水煎,代茶饮。(《湖南药物志》)
4.治胃热消渴:芦根15克,麦门冬、地骨皮、茯苓各9克,陈皮4.5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5.治百日咳,咯血:芦根30克,卷柏6克,木蝴蝶6克,牛皮冻7.5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6.治大叶性肺炎,高热烦渴,喘咳:芦根30克,麻黄3克,甘草6克,杏仁9克,石膏15克。水煎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7.治咽喉肿痛:鲜芦根,捣绞汁,调蜜服。(《泉州本草》)
拍摄地点:昭平
花草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