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淮调冲十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冲为血海,居血室两旁而相通,上隶于阳明胃经,下连于少阴肾经。凡妇女月经之病无不与脏腑经络,特别是奇经冲任密切相关,故张景岳谓冲脉为月经之本也。月经病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月经的周期、经量、经色、经质的改变,以及有经行腹痛、经行乳胀、经行吐衄等杂症。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分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等病症进行辨证论治。以治病求本为原则,针对导致月经病症的病因、病机,以调整脏腑奇经期血的功能为主治,可将有关的月经病症概括为十个类型,分立十种治法,故曰调冲十法。

01疏理调冲法适应证:经行尚正常,经前5-7天(严重者10天或半月),胸肋间胀满,乳胀作痛,乳头痒痛,或有结块,经转缓解(亦有经后硬块仍不消散的)。本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经前紧张症、乳房小叶增生,个别患者服避孕药产生的不适反应等。

方药(经验方):八月扎、乌拉草、青皮、川莒、生麦芽、娑罗子、合欢皮、郁金、路路通、香附、当归。

加减:经前乳胀时间长加羊乳、老鹳草;口干,胸闷,酌加蒲公英、忍冬藤;乳胀块硬不消,可选加昆布、海藻、浙贝母、皂角刺、夏枯草、王不留行、炙山甲;乳头作痛明显,酌加橘叶、佛手片等。

经前始有乳胀不舒即服药,连服5-10剂,根据病情可间断服药2-3个月。

例一:程某,女,31岁,工人。经前10天,两乳胀痛,且有硬块,经行胀减,块仍不消;经来时准,色泽正常,量少腹痛,左侧为显。病起年余,患者平素情怀抑郁,经前烦躁易怒,夜寐不宁。舌红脉弦。治宜疏肝理气,解郁调冲。

处方:八月扎、娑罗子、丝瓜络、浙贝、芋艿丸(包)各9克,橘叶15克,橘络4.5克,昆布、海藻、老鹳草各12克,路路通7个。10剂,经前半月起服药。

药后乳块消失,乳胀时间缩减,仅3-4天。续服疏理药物,症状全消。

按:胸肋乳房为厥阴肝经所隶,古人又认为乳房属胃,乳头属肝,经前乳胀多属肝胃之气横逆。本法摹学朱丹溪疏解六郁立论,临床化裁,主以疏郁舒肝,遂其曲直之性,使肝木得以条达;理气和胃,顺其和降之机,横逆之气畅消,遂使胀痛之症自除。经治后症状缓解,辛香药物即宜慎用,以免损伤阴血。如经前胸乳稍有胀满,属正常现象,不需服药。经前乳胀伴有经行异常,或先或后,或腹痛难忍,又需辨证选用他法论治。

02理气调冲法

适应证:经前下腹胀痛,胀甚于痛,经来不畅。

方药:乌药、香附、广木香、枳壳、川骂、大腹皮、白蔻花、虎杖、鸡血藤、丹参、川楝子、月季花、代代花、陈香椽等,酌情选用。

加减:下腹胀甚,经来量多,去川萼、虎杖,加藕节炭、益母炭。

例二:赵某,26岁,工人。月经初潮15岁,素来准确,但经量少腹胀,近因情志抑郁,经来量少难下,腹胀更甚。脉弦涩。治宜理气调冲,鼓舞来潮。

处方:乌药、香附、当归、川写、泽兰、大腹皮、香橼各9克,丹参、活血龙各15克,广木香、月季花各4.5克,白蔻花2.4克。服3剂,经行流畅,腹胀除。

按:《内经》曰:血脉和则精神乃居。血脉和又必赖气先和。《难经》说血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采用《韩氏医通》青囊丸(香附、乌药)意,取香附辛香浓郁,以解郁行气,乌药理气止痛消胀,酌加清芬流动之品,达到气行血运,胀消经调之目的。

该证属一般性月经不调,调治1-2期即可痊愈。但经期应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悦乐。

03平肝调冲法

适应证:经前头痛,夜寐不安,口干,烦躁易怒,月经时多时少,经期超前。舌红,脉弦。多见于更年期综合征。

方药:生白芍、杞子、炒玉竹、决明子、白蒺、生地、首乌、桑叶、藁本等。

加减:木郁火炽,血热气逆,损伤阳络,引起倒经,应以平肝降火、引血下行,去藁本、白蒺藜,酌加牛膝、丹皮、白茅根、夏枯草、槐米。

例三:王某,46岁,工人。大产三胎,人流一次,既往月经正常,近年来经前失眠,口干头痛,心烦易怒,血压偏髙(-/88-96毫米汞柱,经后降为正常),月经量多色红。舌质红,脉弦数。治宜育阴平肝调冲。

处方:生白芍、生地、桑叶、钩藤、旱莲草、夏枯草各15克,白蒺藜、合欢皮、藁本各9克,炒玉竹、夜交藤各30克。经前服7剂。

复诊:药后头痛减,寐稍宁,经来量仍多。上方去夏枯草、钩藤,加丹皮9克,炒槐米15克,生白芍改炒白芍30克。7剂。

三诊:诸症皆消,月经量减,精神爽奕。嘱下月来潮前服初诊方,继续调理。

按:本法参照刘河间、王肯堂妇人天癸既行,当究厥阴立论。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若平日操持多劳,烦躁寐少,精血衰耗,木少滋荣,引起阳气浮动,虚阳上越。治宜滋水以涵木,刚劲之性得柔和之体,诸症自消。方中白芍生用养血平肝,经量过多改炒用,取其敛肝藏血。本证阴虚阳越,治宜润宜静,故方中又参以滋补肝肾之品。

04凉血调冲法

适应证:月经超前,量多色鲜,质稠夹块,伴头昏口干,烦闷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微黄腻燥,脉弦数或洪。多见于初潮期和多产后失调而致的月经过多或月经先期。

方药:桑叶、地骨皮、丹皮、生荷叶、槐米、玄参、生地、紫草根、生白芍、旱莲草、竹茹、炒玉竹等。

例四:唐某,43岁,工人。胎产过次,近来月经逐月超前,量多如崩,色鲜。口干,寐不安。舌红,脉弦数。适值经行第二天。治宜凉血调冲,引血归经。

处方:桑叶、旱莲草各15克,炒白芍、藕节炭、仙鹤草各30克,生地炭24克,地骨皮12克,丹皮9克。3剂。

复诊:经量渐减,四天清净。但舌质仍红,脉弦细。炉烟虽熄,灰中有火,继投养阴滋水清热之品,以求巩固。嘱经净后10天,再改服凉血养阴方药,如槐米、丹皮、生荷叶、地骨皮、生白芍、生地、青蒿等。下届月经准时来潮。

按:成无己说:“冲之得热,血必妄行。”本法仿《傅青主女科》清海汤“补阴而无浮动之虞,缩血而无寒凉之苦”,“潜移默夺,子宫清凉而血海自固”。临床治疗血热型经来超前量多,一般用药3-4剂,即能获得标本双收之效。

05温理调冲法

适应证:经前小腹骤痛,经行量少谁下,色如黑豆汁,手足不温,痛剧冷汗自流;或泛呕便泄,面色魄白,唇青紫。苔薄白,脉沉紧。本证多见于经期受寒、淋雨涉水而致的痛经。

方药(经验方温胞汤):附子、肉桂、干姜、艾叶、淡吴萸、延胡索、香附、广木香、炒当归、炒川芎。

加减:形体壮实、疼痛剧烈者,加用制川、草乌,广木香改用红木香;个别患者经行量多,色褐黑,艾叶改用艾炭,干姜改炮姜。为防止服药呕吐,可先在口内滴数点生酱油然后服药。

例五:鲍某,19岁,未婚,职工。月经初潮15岁,经期规则,经行下腹胀痛,但不影响日常生活。两年前适值行经,淋雨受寒,当天经水骤停,腹痛较甚,以后逐月加重。近几个月来,经行痛剧,上吐下泄,时伴昏厥。本届经行第一天,痛厥又作。面色苍白,手足厥冷,额头冷汗滚流,言借支吾不清,经量极少。舌淡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行血调冲。

处方:附子、淡吴萸、艾叶、干姜、炙甘草各4.5克,肉桂3克,红花、制没药、延胡索各9克,炒当归12克,川芎5克。2剂。

复诊:痛缓血块下,量转多。嘱下月来潮前,即服上方。连服三月,痛经未见复发。

按:陈自明说:“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寒湿之邪搏于冲任,血海为之凝滞,不通则生疼痛,久而阴寒内盛,阳气更微。故全方偏用辛温大热之品,宗张仲景“回阳救逆”之旨,破阴寒,振阳气。附子配干姜,温中驱散寒邪,加淡吴萸、肉桂、艾叶温经暖宫,散寒湿水气;配木香行气温中;掺延胡索行瘀止痛,重用川芎,鼓舞鞭使运行气血、胞宫内寒转温,脉络得通,瘀露得化,经畅痛消,吐泄自止,又符“通则不痛"之理。

治寒郁痛经的方药,均属辛热之品,辨证明确,即在伏暑炎夏,用亦无妨;辨证不确,慎防火上添油。该型治疗时机,一般在经前3-4天服药,疗效较好,药后症状改善,需再服1-2周期为之巩固。此外,少吃生冷瓜果,更应避免受寒着凉或淋雨涉水。

06化湿调冲法

适应证:月经愆期,量少色不鲜,形体肥胖,胸闷肢倦懒言,晨起有痰,带多色黄。舌苔薄腻,脉象弦滑。本证多见于内分泌失调所致的月经稀少,闭经及无排卵型月经,患者多肥胖不孕。

方药(经验方):生山楂、米仁、姜半夏、茯苓、陈皮、平地木、泽泻、泽兰、苍术、大腹皮、生姜皮。

加减:痰稠咯不畅,加用浮海石、天竺黄;带多酌加扁豆花、白槿皮、川草藤、鸡冠花;水走皮间,肢体浮肿者,加椒目、官桂。

例六:刘某,24岁,学生。初潮17岁,经来量不多。近年来形体渐胖,体重增加,月经2-3月一行,色淡黄,量少,下腹胀满。痰稠粘不易咯出,经胸透无肺部疾患。苔腻脉滑,痰湿壅阻,胞络闭塞。治宜燥湿利水,化痰调冲。

处方:生山楂、米仁、杜赤豆各30克,泽泻、泽兰、大腹皮、川芎、小胡麻各9克,官桂、椒目各3克,青陈皮、生姜皮各4.5克。

按:湿阻血海,营卫不得宣通,经来稀少,甚则经闭,湿走肌肤,则形体日见肥胖。证由过食肥甘,水谷精气气化失常而致。本法根据家传经验,釆取化湿利水,重用山楂消滞导积促进水谷气化,通利胞络,使血能填于胞宫,经水按时而下。

本证治疗较为棘手,非短期所能转愈。方药2-3月中不必更换,且滋腻食物及寒冷甜涩之品也宜避免,以防凝滞增壅,治疗更难奏效。平日着重化湿调冲,行经期辅以养血活血,通利之品,一般经4-5月治疗后,可望体重减轻,月经周期缩短,经量色泽也趋正常。

07益气调冲法

适应证:经行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淋漓拖日难净,甚至断后3-5天复见少许,或量多如崩。面色不华,气短自汗,下腹作坠,胃纳不振。舌淡脉细软。

方药:炒党参、炙黄芷、炙甘草、升麻炭、焦冬术、炒白芍、远志炭、松花炭、鹿衔草、肉果炭、赤石脂、补骨脂等。

加减:量多似崩,可加用独参汤益气摄血。

例七:王某,40岁,工人。胎产多次,元气虚陷,平日小腹重坠,且有脱肛。经期先后不定,量多拖日,经中西药物治疗,经量有所减少,但仍拖延十余日。倦怠无力,面色少华,纳不香,大便溏,劳累时经来转多,阴挺下坠明显。经妇科检查无息肉、肌瘤发现。脉细,舌胖有齿痕。治宜益气调冲,摄血归经。

处方:炙黄芪24克,炒党参、炒白芍、焦冬术、补骨脂各15克,升麻炭、肉果炭、赤石脂各9克,仙鹤草30克,远志炭4.5克,炙甘草6克。

按:经行量多如崩,《巢氏病源》主“劳伤冲任”,王肯堂也认为冲任内伤,血海不固,由斯为崩为漏。益气调冲法即宗此说。临床大凡崩漏患者,出血量多而时久,气血衰象明显,故着眼以补气益血为治则,取李东垣《脾胃论》代表方补中益气汤,重用参、芪、炙草直补气血;升麻助诸药提升阳气;远志引血归经;加用补脾固涩之品,使已损之气血得以骤复。

本法应用每多治验,但停药易复。故效后还应继续巩固治疗,顾求根本,以堵后患。

08补养调冲法

适应证:禀赋不足,气血亏损,形体瘦弱,面色少华,少气懒言,头昏腰酸,倦怠无力,月经稀少,腹无痛胀。舌胖大,脉虚细、重按无力。多见于现代医学卵巢功能不足或暴崩,多产、产后出血过多引起的贫血,脑垂体后叶机能减退症等。

方药:巴戟天、甜苁蓉、仙灵脾、菟丝子、紫河车、石楠叶、熟地、补骨脂、杞子、当归、白芍、黄精、炙甘草等。

例八:陈某,34岁,工人。三年前月经逐月延期,量少色淡,两天即净。大便溏薄,服营养之品,便次增多,消瘦易倦。病起于四年前产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苔薄舌胖,脉沉细。证属元阳已虚,脾胃生化无源。先拟健脾和胃,以充化源。

处方:炒党参、焦冬术、茯苓各15克,炒扁豆、炒谷麦芽各12克,淮山药24克,砂仁3克,陈皮4.5克,炙甘草6克,红枣7枚,5剂。

复诊:便转干,纳转香。原法续进5剂。

三诊:月经准期来潮,量仍不多,原方加养血品辅助。

经过三个月调理,胃肠功能恢复,体重增加,月经量尚少,再投补养调冲。

处方:巴戟天、补骨脂各9克,菟丝子30克,仙灵脾15克,党参、当归、炒白芍、炒白术各12克,炙甘草5克。经过半年治疗,诸症痊愈,形体转健。

按:妇科补养法应用,范围颇广,诸如补心脾、补肝肾、补气血等皆是,临床当仔细辨证,妥适用方,方能恰到好处。本法以滋补肾水、元阳为主,补肾生精以化气血,适用于先天不足或病后失调,元气亏损之月经病症。巴戟天、菟丝子、仙灵脾等补肾振元,据现代药理分析,尚具有类似性激素的作用,配合养血补血药物,如熟地、当归、白芍等鼓舞经水按时而下。但该例体质素差,脾胃运化难以称职,投厚味之品如入陷井。宗李东垣"土旺以生万物”之说,胃气旺,元气有依能振。故先从调理脾胃着手,使脾健能运,后天有本,气血自能振作,再投滋补厚味,自无凝膈之弊。另外,由心脾不足的月经稀少。属单纯性贫血(无器质性病变者),临床采用黑归脾汤加重熟地、当归用量,以运中土而生血,效果亦颇满意。

09化瘀调冲法

适应证:经来腹痛,量时少时多,淋漓不断,色紫黯夹块,块下痛缓,舌边紫黯,脉沉弦或弦涩。多见于崩漏、痛经之有瘀阻者,如膜样月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血”等。

方药(经验方):血竭化癥汤加减。

痛经为主,用失笑散、制没药、当归、川萼、广木香、制香附、赤白芍、血竭、五灵脂、艾叶等;崩漏为主,用血竭、制大黄、大小蓟、血余炭、马齿苋、檵木花、藕节等。

例九:颜某,33岁,工人。住院号:。经行小腹剧痛,经量增多已七、八年,妇科检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经前下腹先感胀痛,经期痛甚,持续2-3天,需注射度冷丁方能缓解,经量多,色紫黯伴血块。苔薄,舌红边有紫点,脉弦数。适值行经前夕,收入住院观察。先拟化瘀行滞。

处方:血竭末(吞)1.5克,制大黄炭6克,制没药、赤白芍各9克,延胡索、当归各12克,蒲公英30克,广木香、艾叶、月季花、生甘草各4.5克。5剂。

复诊:经水来潮,上方去月季花加炒川莒4.5克。续服4剂。

三诊:经痛明显减轻,量亦减少,净后出院,带回清热解郁,佐以扶正药调理。次月经行,再住院观察治疗,原方服6剂,仅有轻微痛感,经量正常,净后岀院,调理善后。停药半年,随访痛经未复发,月经正常。

又陶某,17岁,学生。经转已20余日,量时多时无腹痛,腰酸便秘。舌红脉细弦。治宜清热凉血,佐以化瘀生新。

处方:炒白芍、桑叶、墨旱莲、血见愁各15克,藕节炭、仙鹤草各30克,生地炭24克,茜草炭、小蓟炭、丹皮炭各9克。4剂。

复诊:经量未减,小腹隐痛。苔脉如前。改方重用血竭化瘀生新,配合清热解郁为治。血竭末4.5克,赤白芍、莲房、小蓟炭、地榆炭、制军炭、贯仲炭各9克,马齿苋、仙鹤草各30克,生甘草6克。5剂。

三诊:血块阵下,经量随减而净,腰酸倦怠无力,再配合扶正,佐以清热解郁药调理,以资巩固。

按:活血化瘀为中医治则中的“攻法”之一,以血竭为主,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药多用于外伤科疾病。应用妇科临床,古籍也有记载,如《医宗金鉴》夺命散,用血竭配没药为末,吞服治疗胞衣不下,《丹溪心法》以血竭配滑石、没药,醋糊为丸吞服;或血竭配五灵脂为末,“消产后血块极好”。临床用血竭配合活血化瘀药治疗血热瘀阻型妇科疾患,经临床实践,对炎症性的疗效较好。可用于急慢性盆腔炎、附件炎、流产或人流后感染、子宫内膜炎所引起的腹痛及月经过多或淋漓不断等。

10清邪调冲法

适应证:经期感染,或畏寒身热,或心泛呕吐、腹泻,或腰酸腹胀、尿频急刺痛,月经或少或多。

方药:根据临床情况,选用清邪药物。

感冒风寒,月经量少,宜温散疏解调冲,用桂枝、荆芥、羌活、川朴、川芎、苏叶、生姜、通草等。

感冒偏热者,月经量多,以清热解毒调冲,用银花炭、桑叶、甘菊炭、淡苓炭、丹皮、连翘、竹茹、荷叶炭等。

伴胃肠炎吐泻,宜和胃化滞调冲,用藿香、佩兰、保和丸、广木香、白芍、蔻仁、川朴、甘草等。

伴尿路感染,又宜清利调冲,用蒲公英、车前草、川柏、瞿麦、泽泻、泽兰、凤尾草、通天草、淡竹叶、通草、甘草等。

例十一:叶某,28岁,工人。既往月经正常,本届经转的第二天,外出洗澡感冒,畏寒发热头痛鼻塞,月经随停。苔薄白,脉浮紧。治宜温散疏解。

处方:桂枝、荆芥、蔓荆子、川芎、苏叶、通草各4.5克,当归9克,小茴香2.4克,炮姜1.5克。上方服2剂得微汗,身热畏寒除,经水随下。

例十二:张某,33岁,经转第三天,量多,色红伴小血块,小便刺痛,尿频数,尿量极少,腰酸坠,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利,佐以凉血调冲。

处方:蒲公英、车前草、玉米须各30克,生地、丹皮、生甘草各9克,淡竹叶15克,瞿麦12克,荷叶、川柏、淡芩炭各4.5克。5剂。

复诊:尿频尿痛已除,月经已净,续拟原方出入,以求巩固。

按:经期外感,以致月经不调,治宜祛邪调冲两顾。临床根据月经量多量少随证加减,以祛邪为主,以不妨碍经水流畅为原则,灵活论治。

以上几种辨证分型,是临床治疗月经病的基本方法。应用本法,关键在于辨证明确,透过各种不同月经病症的现象,抓住它们的共同本质,适当选法用药,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精彩回顾:何子淮治疗崩漏体会浅谈基础体温与妇科辨病辨证妇科血瘀证治十二法陈继明谈奇经之督脉初探

陈继明谈奇经之冲任管窥

蔡小荪妇科周期理论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柴浩然经方治疗带下病经验

本文来源本文摘自《重订何子淮女科》,陈少春、吕直、傅萍、何嘉琳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tp/9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