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诗经里的绝美中药顺便复习一下这

距今多年的《诗经》所涉甚广,

吟咏的对象包括如今的中药

车前子、桑叶、贝母、葛、艾等。

《诗经》还为我们提供了

研究本草起源及药物功用的珍贵史料。

以诗家的眼光来看,

《诗经》的作品或比或兴,

或显或隐,意旨深微,乃千古绝唱。

今天咱们不如尝试

用医家的眼光来一探究竟——

“采采芣苢”——车前子治不孕症

“采采芣苢”出自《诗经·周南·芣苢》,芣苢即车前。用车前子助孕乃远古的风气,诵读此篇,古人以“有之”“掇之”“捋之”表达了农家妇女在采集车前子时的欢快心情。以车前子“令人有子”(《别录》),焉能不乐!

车前子

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1)淋证,水肿。甘寒而利,善通利水道,清膀胱热结。

(2)泄泻。能分清浊而止泻,即利小便实大便,小便不利之水泻为宜。

(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

(4)痰热咳嗽。

煎服,包煎。

肾虚滑精无湿热者忌用。

车前子能助肾之气化;其液质稠粘,能益阴液,《别录》说它“强阴益精”;这就表明车前子具有“补”与“通”的双重作用。一般而言,利水药有伤阴之嫌,养阴药有碍湿之弊。但车前子养阴、利水两不妨,品质优异。

车前子益精即能强肾,肾主藏精,乃先天之本,关乎人的生育功能。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虽然妇人调经种子注重调理冲任二脉,然而冲任隶属肝肾,与肾气的盛衰息息相关。车前子益肾化气以调冲任,若冲任虚衰,车前子之补助胞宫摄精成孕;若胞宫不洁,车前子之通能清泄瘀浊,启宫以助孕。其妙用如此。

“隰桑有阿”——桑叶有固涩之功

《诗经·小雅·隰桑》是一首情诗,“隰桑有阿,其叶有沃”,低湿地里的桑树多美!其叶肥嫩柔润。“既见君子,德音孔胶”。“孔胶”,胶固之意。女子见了心爱的人,情意胶漆难分。桑叶善疏散风热,又能收敛固涩,“孔胶”的隐喻不难体悟。

桑叶

甘、苦,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常与菊花相须为用,如桑菊饮。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肝热目赤,视物昏花。

(5)血热妄行之咯血、吐血、衄血。

煎服,或入丸、散;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肺燥咳嗽多用。

“散”与“敛”是对待的统一,包含在一物之中乃自然之道,倘拘滞一义则失之偏颇。从古至今用桑叶散风宁嗽、清肝明目者很多,但用其收敛固涩,以止汗、止崩漏者非常少,其理亦未畅发,诚为憾事。

张锡纯曾说桑叶“凉而宣通,最解肺中风热,其能散可知;又善固气化,治崩带脱肛,其能敛可知。敛而且散之妙用,于肺脏阖辟之机尤投合也”。张氏观察到桑之嫩叶含有液汁,“嫩叶采下,叶蒂必有白浆,故能于人有补益”。白浆稠粘,宜其能敛能固,这和当代一些老药工说桑叶“味甘微苦涩,久嚼稍发粘”(《中药材手册》年版)相契合。从“孔胶”到涩粘,古今呼应,这就解开了桑叶能固涩的奥秘。

“言采其蝱”——贝母解郁

“言采其蝱”出自《诗经·鄘风·载驰》,“蝱”是“莔”的借字,《尔雅》:“莔,贝母。”作者(许穆公夫人)胸中愤懑,抑郁之气难伸,“陟彼阿丘,言采其蝱”,要在山坡上采些贝母。用贝母解郁起源于此!

宋代陈承《本草别说》进一步阐释:“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故《诗》云:言采其蝱……今用治心中不快,多愁郁者殊有功。”一般说来,散心胸郁结之气当用芳香辛通之品,或辛开苦泄之剂,用清润的贝母其义何在?于后人有何启示?

气本无形,气郁引发的愁苦、烦闷、恍惚等虽不可名状,但神志不安则一。气郁不舒则津液敷布失常,化热伤阴,生燥生痰,遂使脉道不利,营卫周流失度,周身违和,形体不安则神无所寄,于是上述诸症生焉。

贝母甘、苦微寒,能润肺又能清心,润肺则滋燥,气化自行;心清则火戢,脉道不涩,于是营卫周流,五脏受荫,脏安则神安。

《诗经》要远早于《伤寒》《金匮》,但张仲景用百合治疗多种精神恍惚的病证与贝母解郁十分相似。百合能安神,贝母也能安神。临床常用的百合地黄汤亦是从心肺着眼,与贝母之润肺清心所主病证略殊,但大法不离。百合地黄汤证未尝无郁,竟未用一味理气解郁之品。以津液不布,脏器燥急,正须甘寒之品滋之、润之,清润即具流通之意;若过投香燥,伤津劫液,则脉道愈涩,郁反不解。此证治的要义所在,不可轻忽。

川贝母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润肺止咳,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2)瘰疬、乳痈、肺痈,疮痈。

反乌头类药。

浙贝母

苦,寒。归肺、心经。

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1)风热、痰热咳嗽。功似川贝母而偏于苦泄清肺,为治肺热咳嗽之常药。

(2)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反乌头类药。

贝母有川贝母、浙贝母之分,若就解郁安神而言,川贝母适用于无形之气郁,浙贝母适用于有形之痰郁,此又不可不辨。

可见,《诗经》中,古人对药性的认知,正是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循乎自然。

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朱步先。

近期热点:年实践技能各站考试内容和分值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tp/64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