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俗称“口疮”,中医学谓之“口疮”“口疡”“口糜”,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病症,多见于唇内侧、舌头、舌腹、颊黏膜、前庭沟、软腭等黏膜缺乏角质化层或角化较差的部位。其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灼痛明显,严重者还会影响饮食、说话,极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中口腔溃疡的产生除了与心、脾、胃相关外,还涉及肝肾,病性多为虚实杂夹,因此在治疗中需要做到辨证论治,分清虚实,不可见口疮即用大剂量的清热泻火之品,要抓住主症,灵活用方,随症加减。
从心论治,以清心泻火为主
吴某,男,43岁,年6月16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个月,再发2d。患者诉近1个月来反复出现口腔溃疡,以舌头为主,口、咽干,小便黄热,大便干结,呈粒状,纳可,心烦多梦。舌红、苔黄,脉数。中医诊断:口疮。辨证:心火上炎。治法:清心泻火。方药:黄连导赤散合升降散加减。黄连6g,木通10g,车前子10g,萹蓄10g,栀子10g,滑石10g,僵蚕10g,蝉蜕6g,熟大黄3g,姜黄10g,防风10g,藿香10g,浙贝母10g,儿茶10g,乌贼骨10g,甘草3g。7剂,水煎服。二诊:药后口腔溃疡疮面较前愈合,疼痛减轻,二便调,稍口干,心烦。守方去大黄,续服。1个月后随访,患者未出现口腔溃疡。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舌为心之苗”的记载。故口腔溃疡尤其是舌头上溃疡与心密切相关。该患者溃疡的好发部位在舌,且伴有口、咽干,小便黄热,大便干结,属于心火上炎之证。方以导赤散为基础方,清心利尿,引热下行。程教授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当心火积热,则传之于脾,二脏火热之邪不能发散,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由此可见,治疗口疮还当兼顾中焦之脾。故在导赤散中加升降散,方中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大黄、木通、淡竹叶、车前子、萹蓄、滑石降阴中之浊阴;黄连、栀子、浙贝母清热泻火;儿茶、乌贼骨制酸止痛;防风、藿香除湿醒脾;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升降协调,以清心利尿为主,兼顾除湿醒脾,使火热之邪从下焦而出,口腔溃疡愈合。
从脾论治,以健脾清热祛湿为主
张某,女,52岁,年12月1日初诊。主诉:反复口腔、唇部溃疡8年,复发4d。现诉口腔、唇部多个溃疡,溃疡面色不甚红,边缘淡,疼痛,口黏,纳少,神疲,小便黄,大便可。舌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濡。中医诊断:口疮。辨证:脾虚湿热。治法:健脾除湿、清热泻火。方药:泻黄散合四君子汤加减。藿香10g,栀子10g,石膏15g,乌贼骨10g,浙贝母10g,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黄连6g,儿茶10g,白及10g,蒲公英10g,甘草3g。7剂。二诊:溃疡个数明显减少,稍有疼痛,口干,纳寐可,二便调。舌红边有齿痕、苔黄,脉濡。上方有效,守方去白及,加山香园叶。7个月后患者因头晕前来就医,诉口腔溃疡仅复发1次,较前明显减少。
按:脾的筋脉连舌本,散舌下,脾气通于口。故当脾有积热时会导致口腔溃疡的产生。其产生除和热邪有关外,程教授还认为与湿邪密切相关。因脾与长夏相通,长夏之气湿热最重,湿与热结,阻碍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致使水谷精微得不到有效运化,加重湿热之邪,积于脾胃,久则循经上攻于口而发为口舌生疮之症。在诸多古籍中也有相关叙述,如《医宗金鉴》载:“口糜由阳旺阴虚,膀胱湿水泛溢脾经,湿与热结,郁久则化为热,热气熏灼胃口,以致满口糜烂,甚于口疮。”《医学摘萃·七窍病类·口病》中就已有:“土者,水火之中气;水泛于土则湿生,火郁于土则热作,湿热熏蒸则口气腐秽而臭恶”之说。以上均提示口疮发病在火热病机上常兼夹湿邪。因其主要邪气为湿热之邪,故在治疗上当遵循“湿去热孤”的原则,在清热的同时不忘祛湿。程教授在治疗上遵循久病必虚的中医理论,认为该患者病程日久,久则必然耗伤正气,而患者溃疡面色不甚红,纳少,神疲均提示患者久病伤脾,病性以虚实杂夹为主,因此在治疗上不单纯的以清热燥湿,还予以顾护脾胃正气。方用泻黄散醒脾除湿,配合四君子汤健脾除湿。
从胃论治,以清泻胃火为主兼顾滋阴
方某,男,49岁。年1月17日初诊。主诉:反复口腔溃疡10年,再发1天。诉近10年来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现症见溃疡色红,灼热疼痛,口燥咽干,口臭,胃脘嘈杂隐痛,纳可,大便可,小便少。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数。中医诊断:口疮。辨证:胃火炽盛兼胃阴不足。治法:清胃泻火、滋养胃阴。方药:清胃散加减。当归10g,黄连6g,生地黄15g,牡丹皮10g,升麻3g,生石膏30g,黄精10g,石斛10g,沙参10g,乌贼骨10g,蒲公英10g,白花蛇舌草10g,甘草3g。5剂。二诊:口腔溃疡色变浅,稍有疼痛,溃疡面积减少,无口臭,但仍觉胃脘嘈杂,患者目前热证明显减轻,以胃阴虚为主,故予以益胃汤加减调服。后随访1年,患者口腔溃疡未见复发。
按: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故口腔溃疡与胃密切相关。明·龚廷贤《寿世保元·口舌》载:“口疮者,脾气凝滞,加之风热而然也,治当清胃泻火汤主之,此正治之法也。”《蒲辅周医案·口疮》认为:“口腔溃疡为病,一由胃火,一由脾热。”由此可见胃火炽盛是口腔溃疡产生的重要原因。但因口腔溃疡长期反复发作,开始为实热之证,久则易伤津血,故临床上反复发作的此类型的患者常可伴见胃阴虚的表现,当胃阴亏虚,虚火上炎,则加重口腔溃疡的发生,使其发作更频繁,持续周期更长。该患者病程有10年之久,且有反复发作史,病性属虚实夹杂,但目前一派热像,当先予以清热为主要的治疗大法,方予以清胃散配合少许滋养胃阴之品。方中黄连、石膏清泻胃热;生地黄养阴清热,与牡丹皮合用清血分伏热;当归凉血和血,消肿止痛;升麻与黄连相配,苦寒清胃中积热与升散以消郁热共进,使上炎之火与内郁之热随升降并投而火降热消。加用黄精、石斛、麦冬滋阴清热、养阴生津;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乌贼骨质酸止痛。二诊时患者口腔溃疡好转,火热症状减轻,胃阴虚症状突出,故治疗上予以滋阴为主,兼顾清热。方予以益胃汤加减。
摘自《湖南中医杂志》
好消息
即日起在古今医案云平台端内注册的用户
可享受30天的免费试用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