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宽玉主任医师运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思路浅

摘要:本文将马宽玉主任医师运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思路概括为:肺胃郁热是痤疮发生的重要环节;疏肝益肾,调摄冲任,散结止痛是乳腺增生治疗的关键;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

关键词:皮肤病;中医药;马宽玉;思路

马宽玉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在运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良多,兹将马师运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思路浅析如下,望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1肺胃郁热是痤疮发生的重要环节

痤疮是一种以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和结节为特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占皮肤科门诊量的40%左右[1]。中医学无此病名,现多归于“粉刺”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由肺经风热而成”。关于其治疗,现多分肺经风热、胃肠湿热、痰湿瘀滞三型[2]。马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肺经蕴热或胃肠积热[3]。肺主表,外合皮毛,如果热邪侵犯肺经,则肺卫失宣、皮毛开合失司,导致颜面、胸部、背部起丘疹、红斑,或痛或痒。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均上行于面部,由于素体胃肠有热,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使胃肠积热或湿热内蕴,积热循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上行于面部,郁聚于毛孔则发本病。基于此,马师以清泻肺胃郁热,凉血解毒通便为法,方用消痤饮Ⅰ号。组方:枇杷叶10g,桑白皮10g,牡丹皮10g,黄芩10g,生薏米15g,大黄10g,栀子10g,连翘15g,野菊花10g,白芷10g,丹参10g,川芎10g,生甘草6g,日1剂,水煎服。若皮损部位呈结节性,则选用消痤饮Ⅱ号以加强清热解毒散结之力。组方:金银花10g,连翘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野菊花10g,白花蛇舌草15g,生大黄10g,夏枯草15g,莪术10g,白芷10g,生甘草6g,日1剂,水煎服。加减:①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15g,桃仁9g;②瘢痕难消者,加茜草9g,天花粉12g;③胁肋不舒者,加香附12g,柴胡10g;④结节囊肿者,加皂刺10g;⑤色素沉着者,加僵蚕12g,生牡蛎30g,肉桂3g;⑥有脓疱者,加蒲公英20g,紫花地丁30g;⑦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15g,当归10g;⑧内分泌失调者,加柴胡12g,浙贝母15g,益母草15g。此外,马师赞同吴敏提出的从中医养生学角度协助调治痤疮,即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可见除药物治疗外,综合调节也是一个大的方面[4]。

典型病例李某,女,18岁,学生。年10月10日初诊。主诉:面部起散在囊肿1年,加重伴结节1月余。1年前患者面部起数个小米粒大的粉刺,粉刺渐增多,后出现散在囊肿,结节。医院诊断为“痤疮”,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今为进一步诊治,求治于马师。现症:面部起散在囊肿、结节;伴乏力身困,纳可,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诊断:粉刺(肺胃蕴热型)。治则:清胃宣肺,解毒散结。方予消痤饮Ⅰ号加柴胡12g,浙贝母15g,益母草15g,火麻仁12g。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嘱其禁食辛辣油腻之品,清淡饮食。上方服用14剂后,囊肿、结节基本消退,现面部稍有瘙痒,皮肤油腻,上方去火麻仁、柴胡,加龙胆草10g,白鲜皮15g,生山楂15g。

2疏肝益肾,调摄冲任,散结止痛是乳腺增生治疗的关键

乳腺增生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地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属中医“乳癖”范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内伤,肝郁气滞,日久痰瘀互结,结聚成块所致,与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亦密切相关。其主症多见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马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是其发病之本,而肝起郁结,痰凝瘀滞则为其标,故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同时补益肝肾,调摄冲任[5]。方选止痛消结汤。组方:柴胡10g,郁金12g,川芎12g,香附12g,当归12g,青陈皮各10g,丹参15g,元胡15g,三棱12g,莪术12g,浙贝母12g,肉苁蓉15g,甘草8g,日1剂,水煎服。加减:①乳痛明显,可酌加川楝子12g,枳壳12g,威灵仙10g;②肿块软者,加牡蛎30g,玄参12g;③肿块坚者,加海藻12g,昆布12g;④形成增生结节者,加白花蛇舌草15g,山慈菇15g;⑤病程长久者,加王不留行15g,穿山甲6g;⑥乳头溢液者,加土茯苓15g,丹皮12g,女贞子15g;⑦性情急躁易怒者,加白芍15g,合欢皮15g。

典型病例南某,女,41岁,农民。主诉:双乳胀痛伴有肿块6月,加重1周。患者6月前自觉乳房胀痛,可触及肿块,尤以月经前3—4天明显加重。而后自行服用“桂枝茯苓胶囊”等,疗效欠佳。现为进一步治疗,求治于马师。现症:双侧乳房外上象限均触及多个约1cm×0.5cm大小的肿块,边界不清,活动度良好,质地不硬,触痛明显,双腋下淋巴结未触及结节肿块,纳食、夜寐尚可,二便通调。舌淡,苔黄腻,脉弦数。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容易生气。超声提示:双侧乳腺增生。诊断:乳癖(肝郁气滞);拟疏肝解郁,行气化瘀。予止痛消结汤加减,处方:止痛消结汤加川楝子12g,王不留行15g,白花蛇舌草15g。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用7剂后,自觉双乳胀痛明显减轻,心情宽阔,但肿块消退不明显,舌淡苔薄白,脉弦细。继用上方去白花蛇舌草、加橘核12g,山慈菇12g,穿山甲6g,日1剂,水煎服。如此以该方消息2月,肿块消散,胀痛消失而病获痊愈。

3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

黄褐斑属于中医“黧黑斑”等范畴,是指由于皮肤色泽改变而在面部呈现局限性褐色斑的皮肤病。其特点是局限性褐色斑,对称分布,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加重。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反应,多种原因最终导致肝肾阴虚,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致面部肌肤失养,皮肤失其润泽而发生色斑。马师认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并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通调营卫为基本原则,方选祛斑汤。组方:熟地12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2g,丹参15g,丹皮15g,茯苓15g,白术15g,白芷10g,山茱萸15g,山药15g,红花10g,香附15g,仙灵脾15g,柴胡12g,益母草30g,炙甘草6g,日1剂,水煎服。加减:①偏于肾阴虚者,加女贞子15g,旱莲草12g;②偏于肾阳虚者,加仙灵脾12g,仙茅12g,杜仲12g,续断12g;③兼有血热者,去沙参,加丹皮12g,山栀12g;④血虚夹瘀者,加丹参15g,鸡血藤15g,益母草15g;⑤肝郁气滞者,加郁金15g,元胡15g;⑥兼肺胃热或面部痤疮者,加枇杷叶10g,黄芩15g,白花蛇舌草20g;⑦挟痰或湿盛者,加石菖蒲10g,茵陈20g;⑧气虚盛者,加太子参10g,黄芪30g。

典型病例赵某,女,35岁,工人。主诉:两侧面颊部褐色斑1年余。1年前患者因长期劳累逐渐出现面颊部褐色斑点,逐渐加重。伴腰困乏力、口干、口苦,急躁易怒,纳呆,睡眠欠佳,大便干,患者平素月经推后,量少,色淡。查体:两侧面颊可见数个2cm×3cm大小深褐色斑,分布不均匀。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诊断:黧黑斑(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营卫失调);拟:补益肝肾,益气养血,通调营卫。方选祛斑汤加生黄芪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2g,仙灵脾15g。日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14日后复诊,见黄褐斑区域颜色变浅,范围缩小,饮食、睡眠、二便尚可。患者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治疗两月,黄褐斑基本痊愈,随访至今,尚未复发。

参考文献

[1]包诗杰,李凤玲.朱其杰治疗痤疮经验介绍[J].辽宁中医杂志,,37(5):-.

[2]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中医外科学,:-.

[3]朱璐,李春鸟,马宽玉.马宽玉主任医师治疗寻常型痤疮经验[J].现代中医药,,27(6):6—7.

[4]吴敏,中医养生学在痤疮防治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7(11):71-72.

[5]蔺娟,蔡国良,杨美丽.止痛消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33例[J].现代中医药,,32(5):33-34.

附:

廖成荣,男,就职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秘书,《中国民间疗法》中青年编委,特约审稿专家。师从多名国家级、省级名医名师。参与省、局级课题3项,策划并担任丛书主编《常见病医方·医案·医论系列丛书》、副主编《杨廉方临证传薪录》,参编《不孕证中医诊疗经验集》、《白癜风中医诊疗经验集》、《痤疮中医诊疗经验集》等多部著作;先后在《国际中医中医杂志》、《中医药导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篇,擅长运用中医药诊疗临床疾病,疗效显著。

==================

欢迎







































百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aiziz.com/zmjj/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