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引领发展
创业成就梦想
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们穿梭山林、躬耕乡野,用实际行动为美丽浙江添砖加瓦,乡村振兴等不来、送不来,也要不来,只有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常抓的韧劲,心无旁骛干事业,扑下身子抓落实,真刀真枪、实打实地干,才能把蓝图变现、让梦想成真。今天的节目,我们继续带各位观众朋友去认识了其中的两位科技工作乡村振兴的实践者。
1
药材好药才好
王志安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所长
我叫王志安,是浙江省中药研究所一名科技工作者,目前担任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浙江省中药材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首席专家。
大家知道“药材好,药才会好”,只有高品质的药材才能生产出临床上安全有效的中药,中药材新品种选育是实现药材“优形、优质、优效”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省里非常重视中药材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年,由省科技厅牵头,启动了中药材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王志安负责牵头实施。“十二五”以来,联合40余家产学研单位共同开展浙产重要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育成了中药材新品种13个,累计推广10万亩以上。加上“十二五”以前,浙江省总共育成了30多个中药材新品种,这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
王志安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所长
我们今天来这个地方是宁波市海曙区章水镇,这个地方浙贝母种植历史差不多有三、四百年的时间。我们单位跟这里浙贝母的主产区研究方面结合的很紧密,我第一次到这个地方已经30年了,这个就是“浙贝3号”,这个品种的繁殖率比较高,一个种下去差不多可以长三个,原来的品种一般种下去一个只能长两个,所以这个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繁殖效率提高了,另外它的抗病性会强一点,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它可以增产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邵将炜
宁波市鄞州富农浙贝母专业合作社
整个我们章水镇,“浙贝3号”的面积大概在到亩之间,我们种下来亩产其实要提高真的能增加50%以上,我们最关键的东西就是产量,这么多年下来了,在技术上我们还是有这个信心的,但是在新的种质这方面,有科研人员帮我们提点,那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对我们来说帮助非常大。
经过了我们多年的努力,目前“浙贝3号”已累计推广余亩,在不增加其它生产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增收元以上,保守估计新增收入超万元。王志安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看到育成的中药材新品种,为浙江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发挥了作用,感到特别地欣慰。未来,他将和同行一起,继续为中药材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工作做出自己的努力。
2
与水相逢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可见灌溉对农业生产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郑世宗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农村水利研究所所长
我叫郑世宗,年来到浙江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后,20年间、多个日子,坚持干着同一件事,那就是解决农作物如何“喝水”的问题,我们叫它农业灌溉科研。
郑世宗给自己的农业灌溉科研经历,分成了三个阶段:
最初阶段是让农作物“喝上水”:这个阶段以提高作物灌溉保证率为目标,通过科学论证与设计农田水利工程,保证庄稼灌溉需求,实现农作物“喝上水”的目标。
接着是让农作物“喝好水”:这个阶段我将节水灌溉作为研究方向,研究农作物的需水规律,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让庄稼得到“适时、适量”的灌溉,实现农作物“喝好水”的目标。
而现在,是让农作物“好喝水”:这个阶段适应当前绿色生态环保理念,通过更加科学的灌溉技术,不仅让农作物自己“喝”好水,还能在灌溉的过程中,实现水资源节约、面源污染减排、生态环境友好。
徐冬根
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钟埭街道)农技水利科科长
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一方面是可以节约灌溉用水量,用水量下降之后,我们机埠的提水用电量也减少了,这样成本也节约下来了,第二,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量,减少污染的排放,最后,结合生态沟,我们进行了节能减排的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与水相逢二十年,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在这过程中,让郑世宗比较自豪和欣慰的事情,就是通过研究最新的农业灌溉技术,对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有很大帮助。作为一名农业灌溉科研工作者,他觉得乡村振兴必须要深耕基层,要紧密结合地方的实际需求,用实际行动来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我们的农业灌溉科研水平能走在世界前列,真正让灌溉科技成为国家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从农作物“喝上水”、到“喝好水”再到现在的“好喝水”,郑世宗研究了20年,由于职业的习惯,每到一个田间,他都会俯身去看看农作物生长的情况。和郑世宗、王志安一样,他们是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他们正用自己的力量让科技的种子在田间发芽。
详细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