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转发本文,或在文末右下角点击“在看”,谢谢支持
浙江道地中药材资源丰富,全省共有药用资源种,资源总量和种数均列全国第三位;明清时代形成了著名的“杭十八”、“笕桥十八味”等道地药材,清代树立了以“浙八味”(浙贝母、杭白菊、白术、浙麦冬、杭白芍、延胡索、玄参、温郁金)为代表的浙产道地药材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由于其质量好、应用范围广、疗效佳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浙江省历来重视和保护中药材产业发展,以“道地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为重点,以高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将“浙八味”道地中药材浙贝母、元胡(延胡索)、杭白芍和玄参生产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浙贝母科属及性味功能
浙贝母为百合科贝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性苦、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等功效。
产业基本情况
浙江省是浙贝母道地主产区,主产于磐安、东阳、海曙、缙云、定海等地。目前全省种植面积6万亩左右,每亩单产千克左右,总产量1.1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0%左右。“樟村浙贝”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磐安浙贝母”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产地要求
喜质地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或近中性的沙质轻壤土种植,土壤pH值在5.5~6.8。浙贝母不宜连作,前作以禾本科和豆科作物为好,轮作间隔时间宜2年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
技术要点
种植。选用浙贝1号、浙贝2号、浙贝3号等良种,以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宜,根据种鳞茎不同大小,芽头朝上,较小的种鳞茎放畦边。亩用种量-千克。播种后,畦面覆盖稻草等。
管理。出苗前及出苗期土壤可略干些,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提倡使用草木灰,除了基肥和种肥,不宜大量使用鸡粪有机肥等,后期视生长情况施肥或叶面追肥,不得使用植物激素膨大剂。结合施肥进行中耕除草,中耕宜浅。在2月下旬选择晴天进行一次防治浙贝母灰霉病。摘花打顶,在植株有2~3朵花开放时,选晴天露水干后摘花,将花连同顶端花梢一并摘除。
采收。5月上、中旬,在浙贝母地上部枯萎后,选晴天进行。种鳞茎分田间越夏和室内越夏两种,提倡异地繁种,减少病害。
加工与分级。采收后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鱗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晒干或烘干,习称“浙贝片”。提倡产地统一加工,控制好加工时间和温度,浙贝片烘干温度不超55℃,提高产品品质。
元胡(延胡索)科属及性味功能
元胡(延胡索)为罂粟科紫堇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性辛、苦,温。归肝、脾经。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等功效。
产业基本情况
浙江省是元胡道地主产区,主产于磐安、东阳、仙居等地。目前全省种植面积5.6万亩,每亩单产千克左右,总产量0.7万吨,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磐安元胡”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产地要求
选土层较深、排水通畅、疏松肥沃、中性至微酸性的砂壤土。
技术要点
播种。选用浙胡1号、2号等良种,以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为宜,选晴天播种,亩用种块茎40~45千克。在畦上按行株距10厘米×(11~13)厘米的密度排放种块茎,芽眼朝上。临播前,除去病烂的种块茎。
管理。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一般是追肥3-4次,注意控制用量,推广应用草木灰。在苗期注意排水降湿,做到沟内不留水。12月中旬,施腊肥前用铲浅中耕一次,选晴天露水干后进行,操作时应小心谨慎,避免伤及种芽。春季旺长期,用手拔除田间杂草2~3次,选晴天露水干后进行。在2月下旬选择晴天进行一次防治元胡霜霉病、菌核病、根腐病等病害。
收获与加工。5月上、中旬当地上茎叶枯萎后选晴天及时收获,应及时加工,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恰无白心时,取出,晒干,一次性烘干后用密封袋包装储存,防止产生黄曲霉素。切厚片或用时捣碎。
白术科属及性味功能
白术为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性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
产业基本情况
浙江省是白术道地主产区,主要分布于磐安、新昌、天台、仙居、临安等地。目前全省种植面积2.1万亩,每亩单产千克左右,总产量0.4万吨,质量居全国之首。“磐安白术”、“临安於术”、“新昌白术”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产地要求
宜选在海拔米以上,避风、气候凉爽,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忌连作。前作不宜为白菜、玄参等作物,种过白术的土地要间隔3年以上。
技术要点
播种。选5年以上没种过农作物的山地进行深翻耕,做好苗床,开好排水沟。选用浙术1号良种,宜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种子条播,覆一层细肥土,畦面盖稻草或杂草保温保湿。幼苗长出2片~3片真叶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一次追肥,11月上中旬,当术苗茎叶枯黄时,选晴天挖出术栽,除去茎叶和过长的须根。
栽种。以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为宜,施好基肥和种肥,推广应用草木灰,条栽或穴栽,术栽芽头向上,齐头,栽后覆土3厘米为宜。
管理。白术封行前进行2次~3次中耕除草。白术封行后拔除田间杂草1~2次。雨季及时清沟排水,做到雨停田间无积水。摘花蕾,6~7月,捏住茎杆,摘下或剪下花蕾。分批摘净花蕾,人工摘时,不伤茎叶,不动摇根部。白术采摘花蕾结束后,每亩浇施或撒施复合肥20-25千克。防治好根腐病和白绢病等,拔除病株,在病株周围撒施生石灰。
收获与加工。立冬前后,当白术茎秆变黄褐色、叶片枯黄时选晴天及时采收。用锄头、二齿耙等工具挖出地下根茎,抖去泥土,除去茎秆,将收获的鲜白术根茎放晒场上晒15~20天,晒时要经常翻动,在翻晒时逐步搓、擦去须根,直至干燥,即成生晒术。
烘干,将鲜白术根茎放入柴囱灶囱斗中囱。用没有芳香等气味的杂木作燃料。最初火力稍大而要均匀,温度80℃~℃,1小时后,蒸汽上升,根茎表皮已热,可将温度降至60℃,2小时后,将根茎上下翻动使细根脱落,继续囱5至6小时,将根茎全部翻出,不断耙动,使细根全部脱落。再将大小根茎分开,大的放底层,小的放上层,继续囱8至20小时,中间翻动一次,到7至8成干时全部翻出。将大小根茎分别在室内堆置6至7天,使内部水份外渗,表皮转软,再用文火(60℃)分别囱24至36小时,直至干燥,即成烘术商品,以鸡脚型或蛙型者为佳。
杭白菊科属及性味功能
杭白菊为菊科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性寒、味甘、微苦,归肺、肝二经。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
产业基本情况
浙江省是杭白菊道地主产区,主要分布于桐乡、兰溪等地。目前全省种植面积5.6万亩,每亩单产千克左右,总产量1.1万吨,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杭白菊”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桐乡杭白菊”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产地要求
杭白菊系旱地作物,既怕涝又怕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喜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好,忌连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
技术要点
种植。选择小洋菊、早小洋菊等优质抗病品种,并在前一生育期间提纯去杂,积极推广应用脱毒健康种苗。一般在4月上、中旬择雨后土壤潮润时定植,一般每亩苗数在~株。可选择单栽压条栽培或套作压条栽培。
管理。菊花压条,分1~2次进行,第一次在移栽后一个月左右,当苗高30~50厘米时可进行,待新侧枝长到20厘米左右,进行第二次压条。摘心(打顶),6—8月在压条后新梢长到10~15厘米时,分1~2次摘心,每亩分枝数达12万株。要及时做好清沟排水,排除地面积水,防止沤根死苗;夏秋遇高温干旱,及时灌水(浇水)抗旱,花蕾期(现蕾及花蕾膨大期)需保持足够的水分,满足其生理需求。肥料使用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禁止使用硝态氮肥。防治好叶枯病、蚜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
采收与加工。10月下旬~11月下旬,选择晴天露水干后采收。用作胎菊的以花蕾充分膨大、花瓣刚冲破包衣但未伸展为标准,一般饮用菊以花心散开30%~50%为标准;药用以花心散开50%~70%为标准,做到分批、分级采收。采收时使用的竹编、筐篓等用具保持清洁,采收后及时将鲜花运抵清洁卫生的干制加工场所,来不及加工的须进行在室内摊开阴干水分,防止堆压发热变质,地上铺设竹帘或防虫网;加工方法有传统干制和蒸汽杀青热气流干燥加工,加工过程中不得添加任何添加剂,禁止用硫磺薰蒸,保持产品地道纯正特性。烘干的菊花包装后放入冷库贮藏,防止受潮霉变。
杭白芍科属及性味功能
杭白芍为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产业基本情况
浙江省是杭白芍道地主产区,主产于磐安、东阳、柯城等地,质量居全国之首。目前全省种植面积0.4万亩,每亩单产千克左右,总产量0.15万吨。“磐安杭白芍”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产地要求
喜温湿、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好,忌连作,盐碱地不宜种植。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保肥保水能力好、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远离松柏的地块种植,种过杭白芍的地块宜间隔1年以上再种。
技术要点
种植。选择浙芍1号优质高产、抗病等良种。种栽获得,在收获或亮根修剪时,将带芽新根剪下,每株留壮芽1~2个及根1~2条即成芍栽;也可用芍头繁殖芍栽,不亮根修剪,二年后起挖,将带芽新根剪成株。应选择通风、阴凉、干燥、泥土地面的仓库或室内贮存种栽。栽种适期11月。穴栽,每穴2根,分叉斜种,根呈“八”字形,芽头靠紧朝上,种后初覆细土压紧固定,然后在根尾部上方穴边施入基肥,覆细土成垄状。
管理。幼苗出土时,即应中耕除草,中耕宜浅,勿伤及苗芽。雨季及时清沟排水,做到雨停田间无积水;干旱严重时,适当浇水抗旱。施肥以农家肥料为主,实行配方施肥,推广应用草木灰,不应施用硝态氮肥。摘蕾,现蕾盛期,选晴天露水干后将其花蕾全部摘除。亮根修剪,对一年、二年生的杭白芍,枯苗后,进行亮根修剪,把带病、带虫、空心的粗根剪去,选取粗大、不空心、无病虫的2~3个主根,留做商品芍根。在留好主根上芽头的同时,将带芽新根剪下作种栽,然后施肥、覆土重新起垄。防治好根腐病、灰霉病、蛴螬、小地老虎等。
采收与加工。栽后3年,8—10月采收,选晴天挖出地下根,抖去泥土.切下芍根,并分级。修剪后的芍根分大、中、小三级分别置滚动式擦皮机内,加砂、加水滚动擦皮,擦到洗后芍根表面洁白即可。捞出倒入烧至75℃~80℃的锅水中,煮时不断下翻,并保持锅水微沸,煮至芍根切面色泽一致时立即捞出晒干。杭白芍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玄参科属及性味功能
玄参为玄参科玄参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甘、苦、咸,微寒。归脾、胃、肾经。具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功效。
产业基本情况
浙江省是玄参道地主产区,主产于金华磐安等地。目前全省种植面积0.86万亩,每亩单产千克左右,总产量0.3万吨。“磐安玄参”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产地要求
喜温湿、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好,忌重茬,采取轮作措施,宜与禾本科等作物轮作2~3年;选择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不宜选择粘土或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砂土,不宜选与白术及豆科、茄科等易发白绢病的作物轮作的田块。
技术要点
播种。选择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浙玄1号良种。秋末冬初玄参收获时,选择无病害、粗壮、侧芽少、长2~4厘米的白色子芽,剔除芽头呈红紫色、青色的子芽及芽鳞开裂(开花芽)、细小和带病的子芽。栽种以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下旬为宜。每穴放种栽1个,覆土时使种栽芽头向上,齐头不开尾,土层高出芽头3厘米为宜。
管理。摘花萼,当玄参抽萼开花时,应选晴天,及时将花萼剪除,并集中销毁。宜使用腐熟农家有机肥和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草木灰,限量使用化肥,实行配方施肥,结合施肥中耕除草。四周开好排水沟,防渍害;防治好白绢病、叶枯病、黑点球象、金龟子、小地老虎等。
采收与加工。秋末冬初,当玄参地上茎叶枯萎时,割去茎杆,选晴天采挖,切下块根,将块根运回室内加工。先将块根白天摊晒,经常翻动,夜晚收拢堆积,使其“发汗”,反复堆积摊晒至5~6成干时,再集中堆积5~7天,等块根内部全部变黑,再进行翻晒,直至全干。遇阴雨天气,可用火烘干,保持温度40~50℃。在烘烤时应适时翻动。烘至5~6成干时,取出堆积“发汗”,上面可用草或薄膜盖严,至块根内部变黑后再用文火烘至全干。本品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气特异似焦糖。
温郁金科属及性味功能
温郁金为姜科姜黄属多年生草本。其块根、根茎根据不同方法可加工成3种不同药材:块根煮熟晒干称温郁金;主根茎煮熟晒干称温莪术;侧根茎鲜纵切厚片晒干称片姜黄。温郁金,辛、苦,寒。归肝、心、肺经,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等功效。温莪术,辛、苦,温。归肝、脾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的功效。片姜黄,辛、苦,温,归脾、肝经,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
产业基本情况
浙江省是温郁金的道地主产区,主产于温州瑞安、永嘉、龙泉等地,质量居全国之首。目前全省种植面积1.5万亩,每亩单产千克左右,总产量0.6万吨。“温郁金”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产地要求
喜温、耐旱、忌渍水。宜选择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沿江平原、河坝滩地及丘陵缓坡地带的砂壤土,pH呈中性或微酸性。
技术要点
播种。应选择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的温郁金1号、温郁金2号等良种,推广应用健康种苗,以无病虫害、生长健壮、芽饱满、形短粗的二头、三头作种茎。栽种适期为4月上旬,每穴倾斜放种茎1个,芽朝上,覆土3~6厘米。下种不应过深,穴底要平。用种量为~千克/亩。
管理。在苗齐后全面松土1次,以后每隔半个月中耕培土1次,中耕宜浅,植株封行后停止。水分管理,在7—9月生长旺盛期,植株需水分多,应及时灌溉,10月份以后不宜再灌水。施肥以农家肥为主,控制硝态氮肥,实行磷钾肥配施,推广应用草木灰。防治好细菌性枯萎病、蛞蝓、蛴螬等。
采收与加工。12月中、下旬(冬至前后),地上植株枯萎后,选晴天先清理地上的茎叶,将根茎及块根全部挖起,分开放置,剔除去年做种的老根茎,去掉须根,除去杂质,洗净泥土,分别加工。温郁金将块根放置锅内,加适量清水或已煮过的原汁,煮约2小时;拣较大的一颗折断,用指甲掐其内心无响声或呈粉质即可,捞出沥干,摊放竹帘上晒干,不宜烘烤。温莪术将根茎煮沸后再煮2小时至熟透(竹筷轻戳能横穿根茎即可),取出摊放竹帘上晒干。片姜黄将鲜侧生根茎纵切厚约0.7厘米的薄片、晒干,筛去末屑即成。
浙麦冬科属及性味功能
浙麦冬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传统浙麦冬为三年生。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等功效。
产业基本情况
浙江省是浙麦冬的道地主产区,主产于慈溪、三门等地,质量居全国之首。目前全省种植面积0.6万亩,每亩单产千克左右,总产量吨。用于中成药参麦注射液、生脉胶囊等。“慈溪麦冬”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
产地要求
喜温湿、深厚、肥沃德沙质壤土为好,忌重茬。选择土层较深、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疏松肥沃、有夜潮性、呈偏微碱、含盐量0.2%以下的壤土或砂质壤土。
技术要点
播种。选用植株长势旺,分蘖能力强,发病轻,抗性良好、加工商品率高的‘浙麦冬1号’良种。浙麦冬采用分株繁殖,于立夏至芒种之间采收麦冬时,选择二至三年生生长健壮、叶色黄绿、青秀的植株,从基部剪下叶基和老根茎基,只留下长2~3厘米的茎基,以根茎断面出现白色放射菊花心,叶片不散开为度,同时将叶片长度剪至5~10厘米,再“十”字或“米”形切开分成4~6种植小丛,每小丛留苗10个~15个单株,即可栽种。移栽时间宜在4月上中旬至6月初,种植密度为行距35~40厘米,丛距25~40厘米。将苗垂直放入穴内3~5厘米深,然后两边用土踩紧,苗应稳固直立土中,达到地平苗正,每穴栽10~15株,栽后浇水一次,浇水应浇透,保成活。
管理。麦冬移栽当年与玉米、西瓜、丝瓜等作物间作,提高亩经济效益。移栽后半个月左右,应除草1次,并松土深约3厘米。5-10月杂草生长旺盛,选晴天除草并浅松表土。遇干旱天气,及时浇水抗旱,遇多雨季节,立即清沟排除积水。施肥掌握“头年轻,次年重”原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推广应用草木灰。防治好炭疽病、根结线虫病、蛴螬、蝼蛄等。
采收与加工。移栽后第三年,以立夏至芒种之间采收为宜。选晴天,将麦冬丛连根掘起,敲抖去净泥土,用刀斩切下带须块根,清洗干净。将洗净的块根摊薄在塑料网片或水泥晒场上,在烈日下曝晒,上、下午各翻动一次。连晒3~5天,随后在室内堆闷2~3天至须根变软时进行第2次晒,晒约3~4天,至须根发硬再按上法堆闷待须根再次发软时,进行第3次晒,以须根发脆为度,再按上法堆闷至须根再次发软,将两端的须根剪下,后再复晒1次至干燥,除去杂质,即成商品。药材性状呈纺锤形半透明体,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
声明:本文转自”浙药好药材“,分享仅为传播中药基础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插入广告与原作者无关,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请转发本文,或在文末右下角点击“在看”
谢谢您给小编支持
近期会议安排
??海外游学,全程仅20人,时间待定|探索日本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经营之道??第四期招生,预计5月开课|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高级总裁班??点击,免费领取《中药大辞典》(第二版)!??点击,免费领取肖培根院士、赵中振主编《当代药用植物典》(共4册)??点击,免费领取《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点击,免费领取《中国药典》(版)四部药材产销对接群
(现已达人)
健康食品与保健食品群
(含科研、产业等领域)
中药工业企业群
(现已达家企业)
中药农业企业群
(达0多家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