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科普川贝母VS浙贝母

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陶宏景谓之“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药性赋》中说“贝母清痰止咳而利心肺”,本无分类,直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明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浙贝治风火痰嗽为佳。自此,川贝母与浙贝母渐以产地冠名而区分。

1

川贝母

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主产于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等地。

松贝,呈圆锥形或近球形,表而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而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青贝,呈类扁球形,外层鳞叶两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呈长圆锥形,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表面类白色或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多开裂而较平。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用法用量:3~9g,研粉冲服,一次1~2g。

贮藏方法:置干燥处,防蛀。

用药禁忌: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2

浙贝母

浙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的鳞茎。主产浙江宁波地区,江苏、安徽、湖南亦产。多系栽培。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

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两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2~3枚小鳞叶及干缩的残茎。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用于治疗风热犯肺,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用法用量:4.5-9g。

贮藏方法:置干燥处,防蛀。

用药禁忌:不宜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川贝母

VS

浙贝母

川贝母擅长于清热润肺;浙贝母擅长于宣肺清热。川贝母、浙贝母都为治疗热证咳嗽的良药,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咳嗽患者。咳嗽时伴有鼻塞、流清涕等症状的风寒咳嗽患者,宜服用温性的治疗药物以便温肺化痰。而川贝母、浙贝母均为寒性药物,故服用此类药物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若患者的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大便干燥、咳吐腥臭、脓痰、舌红口干等症状时,则首选为浙贝母,因浙贝母较川贝母而言,泻火功效更强。且浙贝母还擅长解毒清火散结,主治痰核瘰疬,为治疗肺痈的良药。对于咳嗽、咳痰不利、口干口渴、舌苔发红的风热咳嗽患者,则二药均可按需选择。

川贝母和浙贝母两者功效相似,但又各有所长。川贝母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为治疗久咳痰喘的良药,其药性温和,故更适于病程长而证偏虚的年老体弱者服用。另对于体质较佳的小儿及青年人,如其病程短,且证偏实者,则宜用浙贝母。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0-11

[3]陈梅梅,苏金石,李玲,等.浅析不同来源贝母类药材在中成药中的质量控制[J].世界中医药,,8(2):-

[4]游燕.贝母类药材的分类及其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42(2):57-58

[5]王保华.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的异同[J].中医临床研究,7(23):23-24.

■Over■

本项目受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8dz),允许免费公益使用及推广传播。

本文为公益科普不产生盈利,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将立即删除修改。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







































儿童会有有白巅峰吗
法国敏白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zz/50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