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道法”,无药杞
中华民族讲求“道法自然”和“人定胜天”。伏羲观天画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晚而作易传,中国古人注重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是为“道”,进而据“天道”而制定人类对待生命对待人生对待万事万物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是为“道法自然”。正是这种“天生万物济苍生”、世间万物皆可用的认识论,才有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有了神农尝百草和伟大的中医药体系,也才有了《山海经》的“食之宜子孙”,有了中宁枸杞的源远流长。中宁枸杞的发源和自然繁衍得益于“道法”,中宁枸杞的人工栽培同样得益于“道法”。中宁枸杞的人工栽培在中宁枸杞发展史上是一件了不起、划时代的大事,正是人工栽培使中宁枸杞由“苦杞”变为“甜杞”,走上了提高药效、扩大产量、不断改良、可传可承、永续利用的轨道。没有中国传统道德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就没有人们对中宁枸杞人工栽培的孜孜以求,就没有中宁人民通过对野生枸杞生长习性长期观察而总结出的栽培方法,破译的枸杞密码,当然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宁枸杞了。今天的人们,应当感谢古人“道法自然”为我们发现并保留了中宁枸杞这一珍贵的中医药资源。
无“道德”,不药杞
古人对中宁枸杞的钟爱,是从“道德”高度出发的。中宁枸杞正是得益于中国传统道德的衡量标准、价值观念,才能在中医药学说形成伊始就跻身上药之列,并且在中医药几千年发展史上历久不衰,一直身居高位、备受追捧。孔子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宁枸杞药品“色赤而内汁”,是水与火完美一体的象征;药性平,符合中国古人“中庸之道”的道德标准;药味甜中有苦、苦而回甘,有人生百味、甘苦一体之妙;药效上滋阴补阳、扶正祛邪、耐寒防暑、生精益气,集合了中华“道德”关于人体健康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因而才被奉为“中药之上药”“养命之药”“十全之药”;药用价值上也是“全身是宝”,《本草图经》即载:“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冬采根。”,入药之始就是全株入药、各有功效,此法一直沿用至今。凡此种种,几乎满足了中国古代道德关于“天赐神药”的一切标准,《诗经》“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将其喻为道德君子,历代文人医家呼其为“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之“上药”,“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之上品,“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的“十全之药”,“神药不自闭,罗生满山泽”的“神药”,“芥花菘菡饯春忙,夜吠仙苗喜晚尝”“神草如蓬世不知,壁间墙角自离离”的“神草”,“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吠夜声”的“灵药”,“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的“灵树”,“仙苗寿日月,佛界承露雨”“地仙蜕骨归何许,独有梭花三四树”的“仙药”,“天生灵草生灵地,误生人间人不贵”的“灵草”,极尽赞美歌称颂。中宁枸杞从自身的神奇功效到蕴含的美学价值,都引发和寄托了古人对于道德的追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红”。近年来,中宁枸杞在国外又迅速成为“网红”食品,倍受追捧,这是否也昭示着中华文化的走出国门、发扬光大呢?
无“道地”,非药杞
中国人认为“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医药讲究“一方水土一方药”,“道地”是中医药理论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体系。《神农本草经》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之分;《内经》从理论高度上作了阐释:“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本草经集注》总结前人药学成就发现:“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北药,虽有未来,亦复非精者。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新修本草》进一步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孙思邈《千金翼方》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寇宗奭《本草衍义》中提出:“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李东垣在多年临床经验中总结出:“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失其地则性味少异”;陈嘉谟《本草蒙荃》强调:“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一方土地出一方药也”;李时珍的道地药材观点更为明确:“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到了清代,医家从临床上发现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地”问题,徐大椿《药性变迁论》指出:“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移种他地,则地气移而性薄劣矣。”
中宁枸杞几千年的发展中对其“道地”品质保护得非常严格,堪称中医药道地理论的首席代言人,其发展历史、现状走向和特点特色全面而生动地阐释了“道地”二字,正确体现了道地与非道地的各种区别。同名异物:植物白头翁有16种之多,仅毛茛科白头翁含皂甙能入药,枸杞之名者也有十几类之众,惟中宁枸杞能入药。同物异种:浙贝母清肺祛痰、川贝母润肺止咳,中宁枸杞药食兼用、甘州枸杞菜食之用。同物异地:长白山野山参与各地引种品种人参皂甙、皂甙单体的差别巨大,中宁枸杞与异地引种品种枸杞多糖、单糖的含量、结构大相径庭。同物异构:原产地大黄与非原产地大黄中结合态蒽醌与游离态蒽醌占比仅有高低之别,药效就有有无之分,原产地中宁枸杞与非原产地中宁枸杞中枸杞多糖与枸杞总糖占比也仅有高低之别,药效却也是有无之分,能充分说明道地药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奇特现象。
“天生灵草生灵地,误生人间人不贵”,诗人所言未免偏颇,须知彼杞非此杞,“生灵地”的道地中宁枸杞历来珍贵,显著的道法特色、道德特征和道地特点,使得中宁枸杞备受追捧,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中宁枸杞原产地资源的珍贵。近年来,中宁县大力实施中宁枸杞原产地保护工程,从品种改良、品质提升,绿色、无公害、有机栽培,原产地认证保护、GAP标准GMP标准认证,品牌建设、产地流通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卓然成效。目前,中宁成为全国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中宁枸杞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十强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56亿元。
无“道理”,无药杞
市售正品中宁枸杞价格较高,贵有贵的道理,“物以稀为贵”、“养命之药、当以千金求之”就是中宁枸杞价格走高的道理;中宁枸杞在珍稀中药材领域率先实现产业化发展,面对的消费者数以亿计,现代市场规律、道地药材发展规律就。但是,外地消费者在当地市场很难见到正品中宁枸杞,那么,产量相当可观的正宗中宁原产地枸杞都去哪了呢?这与一个插曲有关。年前后,中宁枸杞凭借道地药材和药食同源两大特点,经过近二十年的打拼,形成了一个大品牌、大容量、高成长性的全国性消费市场,是中宁枸杞规范化种植、专业化营销、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宁枸杞培养专业用户、打造高端市场、提升产业档次的发力阶段。恰恰在此时,出现了一个“插曲”。看到中宁枸杞的巨大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受利益驱使,外地引种枸杞如雨后野草般迅速扩张,通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假冒中宁枸杞之名、共享中宁枸杞市场、分流中宁枸杞效益,中宁枸杞市场“被分享”、产业“被坐车”,被迫带动外地枸杞发展了十年,如今已是严重的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作为道地药材和药食同源产品,受地域和气候、水土限制,正宗原产地中宁枸杞的产量是有限的,供应量有限而需求不断增长,这本来是一个持续攀升的优质卖方市场,就是因为这个“插曲”,冲淡了中宁枸杞市场深耕细作、以质取胜的基调,被动走上了稀释扩面、靠量发展的低端路子,出现了方向跑偏、价值低估、品牌滥用的现象,高端产业滑入低端发展泥淖。在这种局面下,中宁县委、政府从保护中宁枸杞物种资源、传承国家珍贵遗产和对消费者负责、对枸杞产业负责、对中宁人民负责的高度,及时启动中宁枸杞的供给侧改革,扩大正宗原产地中宁枸杞供应,开辟“百城千店”等专营专销渠道,开通全程可追溯的质量溯源查询平台,逐步实现了正宗原产地中宁枸杞的方向回归、市场回归和价值回归。
李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