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药材质量怎么管请看浙江磐安的这套

医院订阅哦

导读

中药材是中国灿烂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野生药材的日益稀缺,中药材渐渐通过人工规模化种植,成为助农增收的高效产业。中药材主产区怎么打品牌,质量安全的监管自然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本期观察推出深度报道,请看浙江磐安,是如何通过组合拳监管中药材的质量安全,来为品牌建设保驾护航的。

“有人说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不是危言耸听。我着急的是,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国医大师,开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药不行,百姓吃了没效果,那就会毁掉中医。”几个月前,在全国中药材资源与生态种植研讨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一番话,在业界振聋发聩。

如今,野生中药材越来越少,家种取而代之,而随着国家一系列与中药材相关规划、法律的出台,滥用农药化肥、土壤污染、加工炮制不规范等质量安全问题,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稍有不慎,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产业恐将毁于一旦。

地处浙江中部的磐安,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享有“中国药材之乡”的美誉。著名道地药材“浙八味”中的浙贝母、元胡、白术、玄参、白芍五味主产于此,故又俗称“磐五味”。产值上,中药材占到磐安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贡献了农民三分之一的纯收入。

观察员发现,这几年,为了护航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磐安创新不断,比如说:种植端,依托技术支撑,制订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工端,向硫磺熏蒸开刀,树立无硫招牌;产业端,开拓营销渠道,注重品牌传播,打造“江南药镇”,通过效益提升形成良性循环。不少做法对众多中药材主产区来说,颇具借鉴价值。

制定标准,安全“产出来”

按规定,农药进入市场销售前,必须先登记。然而一直以来,对许多小宗和特色作物来说,连可登记的农药都少之又少,更别说与之对应的残留标准。一边是“无药可用”,另一边则是农药乱用滥用,为质量安全埋下巨大隐患。中药材即是如此。

既然国家标准空白,那么,能否制定企业和地方标准,一则为从业者提供操作指南,同时又为监管和执法部门提供依据。多次论证后,磐安县决定,将抓标准和解决“无药可用”作为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的制高点。

年,由磐安县中药材产业协会牵头,联合县中药材研究所、中药材商会等22家单位,“磐五味”中药材联盟的企业标准起草组宣告成立。这一标准既作为行业自律和质量控制的依据,又通过抱团来增加市场竞争力。当年的第八届药博会上,标准正式发布。

除了企业标准,磐安又抓住地方标准做文章。目前,当地已先后制订了白术、元胡等6个省级地方标准,以及3个市级地方标准和3个县级地方标准,基本形成以“磐五味”为代表的中药材品种标准化技术体系。

元胡

“在解决中药材无登记药可用上,我们抓住小品种农作物农药登记补贴的机遇,积极开展田间药效、残留、毒理、环境等试验,来加强种植户的科学、安全用药。”磐安县中药材研究所所长宗侃侃介绍说,几年下来,不仅“无药可用”、乱用滥用的状况得以大大改善,还显著降低了用药次数,既防治住了病虫害,又能节约经济成本和劳力成本,农户自然也有了动力。

当然,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得看如何有效落地。为此,磐安又动足脑筋,让复杂标准流程化、高深技术通俗化,编制操作手册、药材种植模式图,开展培训等,多渠道、多方式强化标准的实用性,使农民易学、易懂、易操作。

观察员发现,即使到了今天,推行标准化的脚步在磐安并未停止。现在,当地聚焦单个中药材品种,从全产业链角度入手,围绕各自的质量安全风险点,为其量身定制一整套监管策略,最终形成“一品一策”。

白术

疏堵结合,狠治硫磺熏蒸

“磐五味”中,浙贝母的颜值最高,产量则占到全国总量的六成,是磐安药农的主要增收渠道,不过质量风险也最大。主要原因是,浙贝母常于五月收获,由于大量鲜品上市,加工设备、储存设施又比较落后,再加上天气多变,稍有不慎,极易腐烂,损失巨大。

因此,为了防腐防蛀,过去普遍的做法就是:待鲜贝母洗净后直接用农膜覆盖,再拿硫磺熏蒸,三天三夜便可完事,外观清白又美观。不过,弊端也很直接:硫磺超标,污染环境。如不改进这一传统方法,浙贝母等中药材产业恐将“大难临头”。

浙贝母

年,创行业之先,磐安县做出重大决定:推行无硫化加工!不过,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千家万户,如何监管?对此,磐安的诀窍是“疏堵结合”。

怎么堵?县里专门组建“禁止滥用硫磺熏蒸中药材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挂帅,成员包括市场监管、农业、安监、公安、国土、财政及重点乡镇主要负责人,组织联合执法、没收硫磺和蒸熏工具、捣毁硫磺熏蒸加工点、销毁硫超标中药材。几年下来,成效十分显著。

善于借力的浙江人,在“疏”上更为可圈可点。首先,从年起,对无硫初加工点新购切片、烘干等设备,予以40%补助,对贮藏所需的冷库,最高补助30万元,另外像晒场、房屋等固定投入,也有政策性补贴。截至去年底,磐安已投入多万元补贴资金,建成11个集中无硫加工服务点,每天的加工能力已达吨鲜品,年加工量超过了1.2万吨。

玄参

其次,磐安打造“无硫市场”。浙贝母产新期间,每天凌晨四点开始巡查,并把工作明确到主产乡镇的各个驻村干部和村主要干部,严禁硫磺熏蒸过的药材进入市场流通。另一方面,则借助“市场之手”,通过国内大中型药企的引导,让无硫加工的药材价格形成优势后,药农自然有了根本动力。

最后,毕竟药材属于大流通,对于其他地区,磐安无权干涉。怎么办?浙江宁波的海曙,同样是浙贝母的主产区,这几年,磐安与海曙签订产业发展协作备忘录,合力营造禁硫高压态势,联手打击跨双方区域非法购销含硫超标浙贝母的行为。

磐安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厉金荣告诉观察员,到去年底,磐安所产浙贝母的无硫加工比例已超过90%。现在,针对直接烘干技术不成熟的问题,县里正抓紧技术改进,同时也在想方设法,借助各方力量来体现无硫药材的质量和价格优势。

从产业链倒逼质量监管

观察员发现,对于中药材的质量安全监管,磐安并非单纯“产出来”或者“管出来”,而是从全产业链出发,通过规模企业的培育和引入,通过建设“江南药镇”推进产业集聚,通过区域公用品牌的背书和引领,一方面,让生产经营主体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当有了营销渠道和品牌溢价后,再去倒逼标准化的落地,则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江南药镇”是浙江首批特色小镇中,唯一以中药材特色经典产业为依托入列的。目前,小镇已吸引多家药企入驻,其中有2家药企投资都在亿元以上。在小镇,有个“浙八味”特产市场,入驻中药材经营企业家,年交易额达18亿元。管住了市场,等于就拦上了门槛。

没有规模企业,中药材的大规模深加工就无从谈起,更不可能拥有全国的市场话语权。去年磐安出台的新一轮产业化扶持政策中,对发展珍稀中药材,建设中药材休闲观光基地、规范化种植基地,购置中药材生产加工机械,“三新”技术引进推广,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以及品牌宣传、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扶持,年补助资金达到余万元。

在经营模式上,磐安则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思路,像县内20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所联结的订单近2万亩,还有国内多家知名药企也先后在磐安合作建立了道地药材基地。其无一例外的做法都是,基地严格按照中药材GAP标准生产,药企以高于市场价格负责收购,来确保产品优质道地。

白芍

自年,磐五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得以注册后,今年又摘得中国驰名商标。截至目前,磐安已举办十一届中药材交易博览会,随着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也带动着众多药农“借船出海”。数据显示,去年“磐五味”中药材产品销售量吨,销售额达到4.5亿元。

观察员手记:

创新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满路荆棘,特别当缺乏顶层设计时,又没有“试验区”的特殊政策,路途无疑将更加艰险,需面临诸多政策的束缚。

比如,尽管中药材限硫标准业已出台,可相当一部分制药企业和多数专业药材市场存在标准执行不严,硫磺熏蒸的中药材销售渠道依然畅销;通过多年摸索,切片加工法已较为成熟,但由于人工成本高、损耗大,价格相对较高。与此同时,国内市场需求仍以个子为主,但就目前而言,将新鲜浙贝母个子直接烘干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杜绝硫磺熏蒸,道理上,大多数药农都理解,但要改变几十年的传统硫磺熏蒸加工和储存方法,难度较大。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市场引导,也显然并非一蹴而就,光靠磐安力不能逮。

许多从业者都讲到了“全国一盘棋”的重要性,包括将二氧化硫超标当做重大事项,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打击规范;包括行业协会正视无硫加工中药材的价值,大力完善和推广无硫加工技术,从而引导整个产业健康发展;包括加强横向监管联动,形成全省乃至全国的联动监管网络;也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国药典》中的有关标准,明确浙贝母的炮制方法及质量检测标准。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根到底,就是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产品和生产结构做出调整。毋庸置疑,随着老百姓对健康、养生、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随着国家《中医药法》的出台,绿色道地优质中药材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再铤而走险选用硫磺熏蒸的中药材,等同于饮鸩止渴,也只有真正对接消费需求,中药材产业,甚至中医药才不会被现代人抛弃。

编辑:魏春丽程璐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我是分割线——————

农业品牌研究院

用思想的力量,创造中国农业未来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太原哪家好
擅长白癜风的辩证论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zz/1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