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很多中医学者加入了其中,在网络上分享一些中医知识,或者是不错的诊疗案例等,在我看来,这明明是一种正能量的行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还能发扬中医文化。
可就是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恶意抹黑中医,有时候我就不明白了,中医是我们自己的,传承了上千年,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别人国家都在推崇,为什么我们自己却在质疑、诋毁呢?
每当我翻阅老祖宗留下的经书,都不得不感慨他们在医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其实现在的我们在诊治患者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总结老祖宗留下的经验与经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案例吧。
是这样的一个患者,65岁的退休老职工,体检的时候发现的肺结节,最大的直径有9mm,家人很担心,让其手术,但是他呢,本身是一位中医爱好者,不想手术,就想先用中药调理。
他现在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就是咳嗽痰多,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异常,吃了很多止咳药也没用。情况还愈发严重,出现了气喘,夜间睡觉感到胸闷,也怕冷,消化也不好,总是拉肚子。
一看舌头,舌体胖大,湿漉漉的,苔白腻,有明显齿痕。这一看就是痰湿体质。
于是开方: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麦冬、黄芪、浙贝母、甘草等。
吃了1个月,咳嗽痰多的症状就止住了,胸闷也减轻了,又服用半个月,怕冷啊、腹泻啊这些基本都消失了。
考虑到结节直径还是比较大的,后微调方又巩固了2个月,去复查那些小的结节基本消失了,最大的那个也有缩小。
我给他用药的思路是什么呢?
中医讲,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脾的功能减弱,会影响津液的运行和转化,从而形成痰湿,痰湿黏性很大,会阻碍气血的运行,造成血瘀,血瘀和痰湿搅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结节、肿块等。
所以,在散结的时候,不能只针对已然形成的结节,关键在于改变体质,挖了结节的“根”。
那具体是怎么调理的?
方中半夏味辛,性温,偏燥烈,可以燥化体内的寒湿,化寒痰,可针对体内的老痰、顽痰。
厚朴,行气的作用比较强,可引气下行,降逆平喘。
茯苓,主要是利水渗湿的,还是健脾的“小能手”。
麦冬可以滋阴生津,润肺止咳。
浙贝母主入肺经,也是化痰止咳的,也有消肿散结的功效。
黄芪则是用来补气升阳的,气足了,才能生津养血,气血通畅。
其中,我开这个方子,就是借鉴了医圣张仲景的半夏厚朴汤,不过我没有直接拿来用,而是结合患者实际状况,在原方上进行了加减使用的。
其实,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的一些经方,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身体财富”,我们不能抛弃,当然也不能说完全照搬,如果在患者实际身体情况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经验经方,对于我们将是很大的帮助。
我是中医人何延忠,40余年传承中医之道,只开对药,不开贵药,不让老百姓多花冤枉钱,希望所学中医知识可以帮助到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