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福建文史》年第一期
技高德馨 誉满杏林
——名老中医陈鳌石的悬壶人生
陈鳌石,福建福州市人,生于年12月,幼承庭训,苦研岐黄。年起在福建中医学院担任中医外科教学及临床工作,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省中医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福建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曾先后任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理事、福建省中医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主委,并曾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主编的《中医外科学》编委,《中医外伤科》以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6版教材《中医外科学》编委,《福建中医药理杂志》《福建医药杂志》编委。对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简、易、便、廉的外治法。对疑难病如脱疽、瘘管、皮肤病(如红斑狼疮)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在中医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所编著《炼丹术》一书,曾获得福建省中医药优秀图书三等奖;《大升丹新炼法对瘘管的治疗观察》获得福建中医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家学渊源 志在杏林
陈鳌石出生于中医世家。外祖父赵飞翰,号凤洲,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六凤村人,系当时闽中名医,学识渊博。光绪二十年(),飞翰乡试中优贡第一名(优元),第二年赴京于保元殿朝考,列一等第三名。故自有诗云:“壮年优行贡成均,一等第三试亦频。何似探花郎及第,平生惯作第三人”。不久飞翰任山东荣城县知县。荣城有恶棍李光灿,横行乡间,暴虐邻里,连知县也莫奈其何。飞翰接任后,誓除此害。他严令差役,拘捕李光灿,但累月不成。飞翰知道差役有受贿内情,便亲自带公差12人,虚称路过。李光灿不知真假,倒设宴招待。飞翰乘机举酒为号,捉了李光灿后按法重办。于是荣城县民心大服,吏治鼎新,称飞翰为循吏。不久,以飞翰能,兼署商河知县职,仍奉行“清白吏不贪为玉,老成人惟适自安”,还把所经判牒,印成一册曰:“观乎成山”,以公于众。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飞翰南下归里,隐居在家乡,以医行世,“米以活人谋旦夕,居然娱老伴春秋”。他医术高超,在救死扶伤之余,写有《伤寒金匮方歌快读》《温病条辨方歌》《血症论歌诀》《青主女科方歌》等,并身体力行,设中医学校,课徒达数十人。
在外祖父的教导下,陈鳌石六岁开始学医背诵汤头,至今上千首的中医汤头歌诀依旧了然于胸,朗朗上口;十三岁起随外祖父研习岐黄,他天性聪慧,深得其心传,医诗书文样样精通。看到外祖父使众多病人从痛苦中得到解脱,他感到中医很神奇,从无数患者及其家人对外祖父感激的眼神中,他领悟到当一名医者的神圣。他跟外祖父一同采药、制药,看到外祖父把草药的根、茎、叶、花、果切碎、炮制后,分门别类放入药柜,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配药,治好了很多病人,他感到中草药功效非凡。这些经历,使他从小坚定了立志从医的信念,产生了对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长大后,他一边随外祖父行医采药,一边广览医籍。他反复阅读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
陈鳌石19岁开诊所行医,年参加福建省闽侯地区中医进修班学习,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被选送至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二届)深造,毕业后分配在福建省中医药学术研究委员会工作。年,福建省中医研究所成立,陈鳌石调该所任职,筹建了实验药厂。年福建中医学院成立之时,即担任中医外科教学及临床工作,任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任中医师。至今八十四岁的他还每天上午坐诊,面对的病人多以百姓认为的绝症者为主。“我的曾祖父活到八十七岁还在工作,我要争取超过他!”说到高兴处,陈鳌石还哼唱起了外祖父教他的福州话的《二陈汤加减》汤头歌。
仁心仁术 悬壶传薪
“贫不卖书留子读,老犹带病与人医。”短短一则自勉的闲联,出自陈鳖石的诗翰《落拓集》,如珠在盘、灿然入目的笔法间流露出傲骨丹心与淡泊宁静,正是这位名老中医人生的真实写照。
陈鳌石倾力从医,乃出于济人之心。诚如所言:“亲朋有疾不能辞,老犹带病与人医。”他常怀医家之仁心,悬壶有志济世人,施诊慎微起沉疴,悉心问诊,百计疗疾,受其医惠者,如沐春风,如曝秋阳。他金针度人,功德如山,仁心仁术载于口碑,济人济世出诸指端,但尚自谦云:“医人有术难言善,博采勤求我未休。”且自述:“法古论今曾考究,察微审细不参差。”实皆秉承杏林良风,以仁术施治除患。他潜心医术,臻于妙境,刀圭独擅,如大匠运斤,故慕名求治者众,医德疗效腾于人口。
陈鳌石为人正直忠厚,终身行医,清贫自守,技高德馨。尤其是在生活极其困难的特殊年代,依然以行医为善举,扶贫救伤,利用祖传秘方煎药制汤,无偿医治患者,在街坊邻里赢得了极好的口碑。抗肿瘤新药消镇丸(消镇康胶囊)是他贡献出来的祖传验方,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医院附属屏山制药厂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精制而成,主要功用为散结消肿,解毒定痛、祛风,治疗恶性肿瘤,疗效显著,列为福建省科委科研项目。
陈鳌石从医六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中医外科方面,如肿瘤、皮肤病、乳房疾患等,临证审谛谭思,颇有心得。对脱疽、黄褐斑、疖、蛇串疮、丹毒、癣、硬皮病、紫癜等诸多顽症的治疗,善遣时方,配伍严谨,随证施治,均能效如桴鼓。其病证结合的治疗观点在福建省中医外科界独树一帜。而更具特色的是他的家传炼丹之术,在全国中医外科界有一席之地。
陈鳌石一辈子不仅悬壶济世,还不忘薪火相传,五十多年的执教生涯,桃李满天下。他经常谆谆告诫弟子们:要做医生先要做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才是行医之基础,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
目前,虽然国内著名老中医的经验研究逐渐增多,而地域性的名老中医经验研究却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分科医案整理研究方面略显薄弱,诸多累世业医的闽地医学世家已后继乏人,健在的名老中医也大多年事已高,他们的经验亟待进行整理研究。陈鳌石精心总结60多年从医临床经验及临证精华,无私奉献祖传秘方,《悬壶传薪——陈鳌石中医外科临证精华》一书年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归类梳理了陈鳌石近年的中医外科医案,从中选出了较为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医案例、处方张,构建了原始数据库;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构建目标数据库;再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中药的使用、药物功效、药性、药味、药物之间关联等分别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用药配伍规律。并对医案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归类与梳理分析,取材求精,揣摩精微。该书系陈鳌石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工作多年的经验和心得体会集萃,呈现了陈鳌石独特的学术思想、诊治技巧及用药特色。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收集陈鳌石历年中医外科方面的医论;第二部分是对其中医外科方面的疑难病案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分别从源流、病因、病机、证型、用药依据及复诊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第三部分则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总结其遣方用药规律。附录部分包括炼丹技术及常用方歌。陈鳌石毫无保留地公开祖传秘方及自己从医几十年来的临床验方、秘方,深受医家、病家的青睐。
对于每个人而言,无需多,一辈子只需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件事足矣。一个医生能够如此忘我、如此痴迷自己的专业并把它做到极致,他的人生便会由此变得丰富立体、多彩旎丽。
诗书精妙 平和淡雅
陈鳌石自幼喜诗文、书法,在医务繁忙之馀,长年坚持诗文、书法创作,除了医术高超,他的诗文书法同样精妙。陈鳌石诗翰《落拓集》由海峡书局出版,其后记写道:“余家世业岐黄,先外祖父赵公飞翰(字凤洲)前清光绪甲午优元,朝考一等,为官山东,晚年居乡行医。余幼时随侍在侧,学医之余,并学书法,且喜吟诵。六十余载偶有所作,惜在‘文革’期间多有散失。古稀之时,曾掇拾旧稿,结成《落拓集》,馈赠同好。光阴似箭,如今已届耋年,喜逢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安享晚年,夕阳无限好,永矣悠哉。茲将旧稿汇集,甄选百余首,手书成册,敝帚自珍,以诗会友。”
陈鳌石之诗联有味、法书养眼,令人印象极深。每观陈鳌石之作,都要注目品味,总觉赏心悦目。其所以集名“落拓”者,如所自道:“落拓身同不系舟”,明其心志:“真率为约,简素为具”“书生本色只清贫”。他自誓“人生有节不奢求”“磊落胸怀绝怨尤”,显见其大医家可贵的精神境界与处世态度。的确,诵读他的诗篇,时感清风扑面,澄怀毕现,敦朴如其人,隽雅乃其风。
陈鳌石以仁术济众,而吟才亦不止于自娱。时时出其绪余,临池敲诗。其自勉句曰:“青囊有志添新稿,彩笔无端系锦思。”锦心椽笔,彩绘素描,任情适意,从心所欲,“无限情怀托砚田”。所赖少习国医,兼嗜诗文书法,至老弥笃。实如其诗所道:“兴怀不让少年时,镇日挥毫不觉疲。”一生修为,国学素养自然深湛。
我国学术经数千年积淀荟萃,凝成传统文化,其血脉自然贯通。古之儒雅君子、博学士人,多有为时所困、蹭蹬仕途者,常发愿“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故儒医兼通,自古而然,精于诗书者,多善歧黄之术。陈鳌石少携青囊,即好诗书,遂为儒医;持守“淡泊自甘宜养气”“诗书有味耐寒酸”之箴诫,其敬业之心,好生之德,洵为医界之翘楚。而其医术深湛即源于国学精通,医余钟情于诗书,自诉“医生本色是诗人”。陈鳌石为诗清新流丽,明白晓畅,落拓而无滞碍;直抒胸臆,饱含理思,遂多隽语警句,诵读颇受教益。
年,陈鳌石曾忆20年前,医院(医院)建成时,在院内设立陈修园纪念馆,并举办陈修园学术研讨会。会后由赵棻、盛国荣(两老曾任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吴味雪(主任医师)等各为该馆赋诗并书写成幅,当时陈鳌石亦有句云:
溪湄源远自流长,山色苍茫草径凉。
董奉修园留胜迹,杏林道脉话吴航。
客岁夏日,陈鳌石同林端宜、刘德荣等再游长乐褔山(现名董奉山),参观董奉祠及南雅堂。见壁间诗书宛在,而赵、盛、吴诸前辈俱已作古,不胜泫然,再赋一绝:
杏苑千秋医道昌,修园南雅喜重光。
此行却有沧桑感,鸿爪留痕尚未忘。
附医案二则
一、肝癌黄胆案:张某,男,52岁,身患肝癌,年1月2日初诊。刻诊:黄疸、疲乏、失眠、甲胎蛋白mg/人、舌红苔白浊、脉弦有力。处方:首乌縢20g,合欢皮20g,百合15g,茯神15g,茵陈15g,苍术12g,薏苡仁15g,金扁柏10g,藿香10g,板蓝根15g,金线莲10g,垂盆草30g。2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复诊:黄疸、失眠均减、精神好转、舌稍红、苔白微浊、脉弦有力,仍以此方加减服药二月余。复查:甲胎蛋白值正常、黄疸几无、睡眠无碍。
二、乳腺结节案:陈某,女,42岁,以乳腺结节、乳房胀痛为主述就诊。刻诊:乳房压痛明显,可触及大小不一硬结。自述:经前胀痛甚、伴腰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有力。处方:淫羊藿15g,仙茅15g,连翘15g,浙贝母15g,白芷12g,当归12g,山慈菇6g,赤芍15g,丹参10g,延胡索12g,川梀子12g。8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配合服用“乳癖清”。复诊:压痛减轻,结节较前略软,以上方加减调服3个月。复查:触诊无结、压痛,自述经前乳房胀痛轻微,已无腰酸。
参考书目:
1.《陈鳌石诗翰落拓集》,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海峡书局出版,年10月。
2.《悬壶传薪——陈鳌石中医外科临证精华》,陈仲伟、吴童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年5月。
作者单位:本馆
责任编辑:林正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