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 http://pf.39.net/bdfyy/tslf/
浙贝母
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多系栽培。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原植物生于海拔较低的山丘荫蔽处或竹林下。喜温暖湿润气候,雨量充沛的海洋性气候、较耐寒,怕水浸,以阳光充足、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功效清热化痰、开郁散结。临床用名浙贝母。
《神农本草经》: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一名空草。
《名医》曰:一名药实,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莔字)草,一名勤母,生晋地,十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莔,贝母也。
《广雅》云:贝父,药实也。
《尔雅》云:莔,贝母。郭璞云:根如小贝,圆而白华,叶似韭。
《毛诗》云:言采其虻。
《传》云:虻,贝母也。陆玑云:其叶如括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也。
《汤液本草》:贝母
内容:气平,微寒,味辛、苦。无毒。
《本草》云∶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仲景∶寒实结胸,外无热证者,三物小陷胸汤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内有贝母也。别说,贝母能散胸中郁结之气,殊有功。
《本草》又云∶浓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石、莽草,反乌头。
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猪蹄汤调下。
《本草蒙筌》:贝母
内容:贝母实、丹龙睛、贝母
味辛、苦,气平、微寒,无毒。荆襄多生,苗茎青色。叶如大麦叶,花类豉子花。近冬采根,曝干听用。有瓣如聚贝子,故人以贝母名。黄白轻松者为良,油黑重硬者勿用。去心咀片,入肺行经。消膈上稠痰,久咳嗽者立效;散心中逆气,多愁郁者殊功。仲景治寒实结胸,刺小陷胸汤,以栝蒌子黄连辅斯作主。(因味辛散苦泻,故能下气,今方改用半夏误也。)海藏疗产后无乳,立三母散,用牡蛎知母尊此为君。(煮猪蹄汤调服。)足生人面恶疮,烧灰油敷收口。产难胞衣不出,研末酒服离怀。时疾黄胆能驱,赤眼肤翳堪点。除疝瘕喉痹,止消渴热烦。
又丹龙睛系独颗瓣无分拆,傥误煎服,令遍身筋不收持。蓝汁黄精,合饮即解。
(谟)按∶世俗多以半夏有毒,弃而不用,每取贝母代之。殊不知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阳明胃经之药,何得而相代耶?且夫咳嗽吐痰、虚劳吐血咯血、痰中见血、咽痛喉闭、肺痈肺痿、妇人乳难痈疽及诸郁证,此皆贝母为向导也,半夏乃为禁用。若涎者,脾之液也。美味膏粱炙大料,皆生脾胃湿热。故涎化稠粘为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故令昏懵不省人事,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束手待毙矣。
《药鉴》:气寒,味苦辛,辛能散郁,苦能降火,故凡心中不和而生诸疾者,皆当用之。治喉痹,消痈肿,止咳嗽,疗金疮,消痰润肺之要药也。人多用之代半夏,误矣。盖贝母本手太阴之剂,而半夏乃足太阴阳明之药也。但烦渴热极诸失血,及痰中带血,阴虚火动而咳嗽者,禁用半夏,为其燥也。此皆以贝母为佐使者宜矣。若脾胃之津液不能运行,因而成痰者,非半夏何以燥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贝母,味辛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肺二经。清心润肺,止嗽消痰,主胸腹气逆,伤寒烦热,淋沥、瘕疝、喉痹、金疮、人面疮、瘿疬诸恶疮。去心研用。厚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
按:贝母辛走肺,苦走心,善能散郁泻火,故治胸腹云云等疾。
雷公云:凡使,先于柳木火中炮令黄,擘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拌糯米,于鏊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其中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药用。若误服,令人筋血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
《本草乘雅半偈》:贝母(本经中品)
阴阳左右,各十有二,两边分解者,各得其平,丹龙精仅独粒,则左难右难矣。
辛平,无毒。
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曰∶贝母,一名勤母、空草、苦菜、苦花。出晋地、润州者最佳。今河中、江陵、郢、寿、随、郑、蔡、滁诸州亦有之。二月生苗,叶随苗出,如荞麦状,茎叶并青。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百合,斜悬向下,上有红脉,若似人肺。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一种叶如栝蒌而细小,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色,连累相着而可分解。一种叶如韭而花色白,根子亦作两瓣也。修治,先于柳木灰中炮黄,擘去口中米许大心,再拌糯米同炒,俟米黄,去米用。勿用独粒,不作两瓣者,号丹龙精,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唯黄精、小蓝汁服之可立解。浓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莽草、矾石。反乌头。
先人云∶形如聚贝,独贵其母,若用空解,肺肝可施。
曰,虽有多种,但苗叶别异,萼悉上昂,花悉下垂,此开机互阖,阖机互开,少阳胆之枢药也。根形如贝,色白味辛,以金为用,肝之肺药,肺之肝药也。以太阴肺主开,厥阴肝主阖,靡不取决于少阳胆主枢者。如伤寒烦热,喉痹风痉,乃开机反阖,不能转开;如淋沥,乃开机反折,不能互阖;如乳难,乃不能为开;如金疮,乃不能为阖;如疝瘕,乃不能为开为阖也。贝母功力,能使阖者开,开者阖,阖折不能互开者,能使之互开;开折不能互阖者,能使之互阖;不能阖者,能顺其阖;不能开者,能顺其开;不能为开为阖者,能顺其为开为阖也。盖开与阖,莫不取决于枢,以为开阖故尔。
《本草易读》:贝母
内容:去心拌糯米炒用。白微为使,畏秦艽、莽草,反乌头。
苦、辛,微寒,无毒。散结泻热,润肺清心。治痰嗽热嗽,止吐血咯血。乳闭产难最良,喉痹目眩亦效。散心下郁满之气,疗腹中结实之,平瘿瘤而敛疮口,除淋沥而点目赤。为消痰止嗽之神剂,乃清热除痰之良药。虚嗽无火者勿用。
生晋地。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良,江南诸州亦有之。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以川产者为良。贝母中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丹龙精,不可入药。
妊娠尿难,饮食如故,同苦参、当归蜜丸服。(验方第一。)
乳不下,同知母、蛎粉末,猪蹄汤下。(第二。)
目生肉,同丁香末乳点之。(第三。)
吐血不已,炮研浆水下。(第四。)
小儿鹅口,为末,蜜水煎抹之。(第五。)
吹奶作痛,为末吹鼻大效。(第六。)
乳痈初起,为末酒下,令人吮之。(第七。)
便毒肿痛,同白芷末煎服,以渣敷之。(第八。)
紫白癜风,同南星为末,姜带汁拭之。(第九。)
蜘蛛咬伤,缚定咬处,酒服贝母末
五钱至醉。酒化为水,自疮口出。(第十。)
蛇蝎伤。同上。(十一。)
《本草崇原》:气味辛平,无毒。主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贝母《尔雅》名莔,《国风》名虻。河中、荆襄、江南皆有,唯川蜀出者为佳,其子在根下,内心外瓣,其色黄白,如聚贝子,故名贝母。)
贝母川产者味甘淡,土产者味苦辛。《本经》气味辛平,合根苗而言也。根形象肺,色白味辛,生于西川,清补肺金之药也。主治伤寒烦热者,寒邪在胸,则为烦为热。贝母清肺,故胸中之烦热可治也。淋沥邪气者,邪入膀胱,不能随太阳而出于肤表。则小便淋沥。贝母通肺气于皮毛,故淋沥邪气可治也。疝瘕乃肝木受病。治疝瘕,金能平木也。喉痹乃肺窍内闭,治喉痹,通肺气也。乳难乃阳明津汁不通。金疮风痓,乃阳明经脉受伤,贝母色白味辛,禀阳明秋金之气,内开郁结,外达皮肤,故皆治之。
《本草新编》:贝母,味苦,气平、微寒,无毒。入肺、胃、脾、心四经。消热痰最利,止久嗽宜用,心中逆气多愁郁者可解,并治伤寒结胸之症,疗人面疮能效。难产与胞衣不下,调服于人参汤中最神。黄瘅赤眼,消渴除烦,喉痹,疝瘕,皆可佐使,但少用足以成功,多用或以取败。宜于阴虚火盛,不宜于阳旺湿痰。世人不知贝母与半夏,性各不同,惧半夏之毒,每改用贝母。不知贝母消热痰,而不能消寒痰,半夏消寒痰,而不能消热痰也。故贝母逢寒痰,则愈增其寒;半夏逢热痰,则大添其热。二品泾渭各殊,乌可代用。前人辨贝母入肺,而不入胃,半夏入脾胃,而不入肺经,尚不知贝母之深也。盖贝母入肺、胃、脾,心四经,岂有不入脾、胃之理哉。正寒热之不相宜,故不可代用也。(辨得入微尽妙。)
或问贝母之疗人面疮,可信不可信乎?曰:此前人之成效,胡必疑之。然而有可疑者。人面疮,口能食而面能愁,盖有祟凭之矣。祟凭必须解祟,何以用贝母即解,予久不得其故,后遇岐天师于燕市,另传治法,而后悟贝母之疗人面疮也,亦消其痰而已矣。夫怪病多起于痰,贝母消痰,故能愈也。如半夏亦消痰圣药,何治人面疮无效?不知人面疮,乃热痰结成热毒,半夏性燥,燥以治热,更添热矣。贝母乃治热痰圣药,以寒治热,而热毒自消,又何疑哉。
或问贝母消痰,消热痰也,然火沸为痰,非热乎,何以用之而绝无效耶?曰:火沸生痰,乃肾中之火上沸,非肺中之火上升。贝母只可治肺中之火痰,不化肾中之火痰也。岂惟不能化肾中之火痰,且动火而生痰矣。夫肾中之火,非补水不能除,肾火之痰,亦非补水不能消。贝母消肺中之痰,必铄肺中之气,肺虚则肾水之化源竭矣,何以生肾水哉。肾水不生,则肾火不降。肾火不降,又何以健脾而消痰哉。势必所用水谷不化精而化痰矣。然则用贝母以治火沸为痰,不犹添薪而望止沸乎。毋怪沓无功效也。
或疑贝母不可治火沸为痰之症,吾用之六味丸中,亦可以治之乎?曰:六味汤止治火沸为痰之圣药也,加入贝母,则不效矣。盖火沸为痰,乃肾中之真水上沸而成痰,非肺中之津液上存而为痰也。六味汤补水以止沸,非化痰以止火,倘加入贝母,则六味欲趋于肾中,而贝母又欲留于肺内,两相牵掣,则药必停于不上不下之间,痰既不消,火又大炽,不更益其沸,而转添其咳嗽哉。此贝母断不可入于六味汤丸之中,治火沸为痰之病也。
《本草从新》:贝母
内容:宣、散结清火、润肺、化燥痰。
甘微寒。泻心火。辛散肺郁。(入肺经气分、心火降则肺气宁、诗曰∶言采其虻、虻、即贝母也、取其解郁。)润心肺。化燥痰。治虚劳烦热。咳嗽上气。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喉痹(小肠邪热、心与小肠相为表里、肺为气化之源。)瘿瘤。(化痰。)乳闭。产难。功专散结除热。敷恶疮。敛疮口。(火降邪散、疮口自敛、非贝母性敛也。)能入肺治燥。非脾家所喜。汪机曰∶俗以半夏燥毒、代以贝母、不知贝母寒润、主肺家燥痰、半夏温燥、主脾家湿痰、何可代也、故凡风寒湿热诸痰、贝母非所宜也、宜用半夏南星。)
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象山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土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俱去心捣用。浓朴、白薇为使。畏秦艽。反乌头。
《得配本草》:土贝母,大苦,性寒。解毒化痰,散郁除热。疗乳痈,祛痘毒。
《本草纲目拾遗》:今名象贝。去心炒。
《百草镜》云: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
叶闇斋云:象贝苦寒,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挟风火有痰者宜此。川贝味甘而补现矣,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张景岳云:味大苦,性寒,阴也,降也,乃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之药。大治肺痈肺痿咳喘,吐血衄血,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为末可敷。煎汤可服。性味俱厚,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反乌头,又解上焦肺胃之火。
张石顽《本经逢原》云:贝母浙产者,治疝瘕喉痹乳痈,金疮风痉,一切痈疡,同苦参当归。治妊娠小便难,同青黛治人面恶疮。同连翘治项上结核。皆取其开郁结化痰解毒之功也。
吹喉散《经验广集》:治咽喉十八症俱效。大黑枣每个去核,装入五倍子一个去虫研,象贝一个去心研,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极细末,加薄荷叶末少许,冰片少许,贮瓷瓶内,监用吹患处,任其呕出痰涎数次,即愈。
对口《杨春涯验方》:象贝母研末敷之,神效。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辛、平,无毒。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陈修园曰:贝母气平味辛,气味俱属于金,为手太阴、手阳明药也。其主伤寒烦热者,取西方之金气以除酷暑,《伤寒论》以白虎汤命名,亦此义也。其主淋沥邪气者,肺之治节行于膀胱,则邪热之气除,而淋沥愈矣。疝瘕为肝木受病,此则金平木也。喉痹为肺窍内闭,此能宣通肺气也。乳少为阳明之汁不通,金疮为阳明之经脉受伤,风痉为阳明之宗筋不利,贝母清润而除热,所以统治之。今人以主治痰嗽,大失经旨,且李士材谓:贝母主燥痰,半夏主湿痰,二物如水炭之反,皆臆说也。
《本草便读》:贝母
甘寒润肺可消痰。当求川种。解郁宽胸且散结。言采其虻。象贝之功。治咳还能解表。浙中所种。疏痰并可消痈。为肺燥之神丹。清心涤热。乃脾湿之禁剂。微苦兼辛。(贝母川产野生者良。性味甘寒微苦。色白而润。专入心肺。善解胸中郁结之气。盖郁则生热。热则生痰。故贝母治火痰燥痰有功。亦郁解则热退。热退则痰除。而肺咳自宁耳。今浙中所种者。形亦相象而较大。味兼苦劣。用亦稍异耳。又贝母以其有解郁散结化痰除热之功。故一切外证疮疡用之而效者。亦此意也。所谓毒者。即火结气郁所致。火解气舒。又何毒之有哉。)
《本草撮要》:
内容:味甘。入手太阴经。功专润肺化痰。得桔梗下气。得白芷消便痈。去心。糯米拌炒黄捣用。以生末涂人面疮神效。浓朴、白薇为使。畏秦艽。反乌头。
《本草害利》:
〔害〕凡风寒湿滞诸痰并禁用贝母。故云能入肺治燥,非脾家所喜也。及食积痰火作嗽,湿痰在胃,恶心欲吐,痰饮作寒热,脾胃湿痰作眩晕,及痰厥头痛,中恶吐呕,胃寒作泄,法以辛温燥热之药,如南星、半夏、天麻、二术、茯苓之类治之者。
〔利〕苦辛微寒,消痰润肺,涤热清心,故能解郁结,咳嗽,上气,吐血,咯血,肺痈,肺痿,喉痹。
淅贝,一名象贝,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
川贝化虚痰,土贝形大味苦,治外科化痰毒。应用有别,俱去心。
〔修治〕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黄白色,形如聚贝子,名曰贝母。曝干。先于柳木灰中炮黄,擘去内口鼻中有米许大者心一颗后,糯米拌炒,待米黄,去米用。
《本草分经》:象贝母,味苦,去风痰。
《本草择要纲目》:贝母
辛平无毒。乃肺金气分中药也。
腹中结实。心下痞满。疗时疾黄胆。和砂糖丸含止嗽。烧灰油调敷人畜恶疮敛疮口。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与连翘同服主项下瘿瘤。故伤寒寒实结胸。外无热症者。三物小陷胸汤主之。白散亦可。以其内有贝母也。俗以半夏有毒用贝母代之。不知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若虚劳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妇人乳痈痈疽。及诸郁之症。半夏乃所禁忌。贝母可为向导也。至于脾胃湿热。涎化为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昏愦僵仆蹇涩诸症。贝母切不可代。必用半夏。古人治人面疮须用贝母。其入气分灼然可见。
畏(秦艽)
《饮片新参》:
形色:如去皮荸荠,光洁润白,片微凹,含多量淀粉。
性味:苦润平。
功能:入肺化热痰,止咳开郁。
分量:三钱至一两。
用法:生用。
禁忌:温痰咳嗽者少用。
《药征》:贝母
内容:主治胸膈郁结、痰饮也。
考证
桔梗白散证曰∶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以上一方,贝母三分。
仲景氏用贝母也,特此一方已然。考之本草,古人用贝母,主治郁结痰饮,旁治咳嗽、乳汁不下也。乃与仲景氏治浊唾腥臭,其归一也已。其功于桔梗,大同而小异也。
品考
贝母用自汉土来者也,锉用焉。今本邦间亦出焉,不异于汉土产也。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晋地。十月采根,曝干。
今出近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断谷服之不饥。
《中药大辞典》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5~6月采挖,洗净泥土,大小分开,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宝状称"元宝贝",小者称"珠贝"。分别置擦笼内,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匀,经过一夜,使石灰渗入,晒干或烘干。
生于湿润的山脊、山坡、沟边及村边草丛中。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擘破,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拌糯米于鏊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
其中有独颗团、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药用。若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用黄精、小蓝汁合服,立愈。
《中药大辞典》
拣去杂质,清水稍浸,捞出,润透后切厚片,晒干。
(整理、校对、媒体/小K)
▼点击查看药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