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咳嗽痰白清稀,午前咳较甚,多为风邪犯肺,午前为阳中之阳,故午前咳甚。治法为疏风化痰,代表方剂:止嗽散、金沸草散。
2、咳嗽痰稀白起泡,午后较甚,多属寒痰,因寒邪犯肺,津凝不化,聚而为痰;午后为阳中之阴,所以午后咳嗽加剧。治法为温肺化痰,代表方剂:苓甘五味姜辛汤、小青龙汤。
3、痰黄稠有块,且咽干、口燥,多属热痰,因邪热犯肺,煎津为痰,痰聚于肺所致。当然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并不一定属于黄痰,很多患者平素咳嗽痰白,但第二天晨起可见黄痰,这种属于在肺或气道中郁久化火。热痰治法为清热化痰,代表方剂有: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
4、痰少而粘,不易咳出,甚至喉间作痒,也就是文章开头我提到的痰,这多属燥痰,因燥邪犯肺,耗伤肺津。治法宜轻宣外燥,代表方剂有:杏苏散、桑杏汤。
5、咳嗽声重,痰稀色白,滑且量多,易于咳出,吐在水中,可见痰长期漂浮在表面,属湿痰,多因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为痰,上犯于肺所致。治法宜燥湿化痰,代表方剂:二陈汤、导痰汤。
6、咳嗽痰少,伴有咽口干燥、舌红苔少,此为阴虚咳,多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复加外感燥热之邪所致。治法宜养阴清肺。代表方剂: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
7、咳嗽痰色黑成块,偶尔咳出几口,咳出则沉于水底,俗称老痰咳,因痰伏过久,郁久化火,煎熬凝结而成。这种多属于从事井下工作、从事锅炉职业人员、吸烟成癖者。这种需戒烟、远离井下、锅炉工作,治法宜健脾化痰,酌情清郁火。
8、咳嗽脓血腥臭,容易牵涉胸部、胁下隐痛,因热邪稽留于肺,再感热毒,使肺发生痈疽溃烂,称之为肺痈。治法宜清肺化瘀消痈,代表方剂:千金苇茎汤。
由于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故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又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和水液代谢。因此,肺气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失常,以及肺气虚损等方面。
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
肺气的宣发与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功能活动的两个方面,宣发与肃降虽有区别,但相反相成,二者又常相互影响。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病机的形成,多由于外邪侵袭犯肺,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等所致。亦可由于肺气不足,宣肃无能,或肺阴亏虚,燥热内生,宣肃不利等因素所造成。
其病理表现:主要在于肺气失于宣发和失于肃降两方面。
肺气失于宣发:又称肺气不宣。肺气不宣则肺司呼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气机不利,呼吸不畅,甚则肺气壅阻,可见鼻塞、多嚏、喉痒喘咳、胸闷不畅等症。肺气失宣,也可致卫气郁滞不得散越,腠理闭塞而无汗。若肺气虚损,宣发无力,则卫气不能固密腠理皮毛,因而肌表不固,开合失司,而见自汗,易于感冒等病理表现。若肺阴素虚,则宣发失司,阴不敛阳,津随阳泄,而见盗汗等症。
肺气失于肃降:又称肺失清肃。肺失肃降,是指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而言,从而可见咳逆上气,痰多喘满等症。
蛞蝓20条,浙贝母15g。
将蛞蝓洗净,再将浙贝母研为粉末,适量拌匀,捣糊数丸,制成绿豆大。每次服1.5~3g,每日服2次,连服1~3个月。
清热化痰定喘。用于胸闷喘促,咳嗽痰多,体质表现为热性,如舌红口干,面颊俱红,时有目赤等(支气管哮喘)。方中蛞蝓咸寒无毒,功擅清热祛风,消肿解毒,适用于热性喘息痰多之症;浙贝母苦寒,能除热泄降散结,疗痰嗽,止咳喘。两药合用,对支气管哮喘有良效。玉涎丹是一张民间单方,方书仅见于黎阳王氏秘方,书中记载:“治哮喘方:蛞蝓十条(即无壳蜒蚰十条),浙贝母9g,共捣为丸,每服1.5g,早夜各1次。”
猜你还想看:
萝卜煮鸡蛋治支气管哮喘,绝招*
效验小方金水六君加五味煎治疗肺肾两虚型痰喘
猪身上的这一部位,这样吃专治咳嗽不止、咯血肺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