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医治癌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早在多年前的殷周时代,古人对肿瘤就有所了解,那个时期的甲骨文上已记载“瘤”的病名。《周礼》把治疗肿瘤一类疾病的医生叫“疡医”:“疡医掌肿疡……之齐”,并主张内外结合治疗,其中内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调之”……
春秋战国时的《黄帝内经》对肿瘤已有系统认识,书中所述“昔瘤”、“肠覃”、“石瘕”、“癥瘕”、“积聚”、“膈中”、“下膈”等病症描述与现代某些肿瘤症状相似,如“噎膈不通,食饮不下”与食管、贲门癌症状相似。更难能可贵的是,那时对七情致癌病因学,已经达到今人无法攀比的高度。如《灵枢?百病始生篇》:“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说的是情志不畅,郁结不解,天长日久就成肿瘤癌症。
扁鹊秦越人所著《难经》更详细论述了某些内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和成因机制,如《难经?五十六难》对积聚病的病位、病性和具体症状均有记述,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与预后提出了:“积者,阴也,故沉而伏,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积部,肿块上下有所始终,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阳伏而动,六腑所生,其始发无根本,其痛无常处,可移动,虽困可治。”并对“五脏之积”作了大致的区别和描述。为后世医生指明了防治肿瘤的方向。
秦汉时期成书的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载有治疗肿瘤类疾病的中药达余种,所载人参、杜仲、白术、大黄、半夏等药,至今仍为临床治疗肿瘤的常用药。
汉代著名医家华佗认为肿瘤的起因由脏腑“蓄毒”而生。那时已有外科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肿瘤疾病,如《后汉书·华佗传》就有关于外科手术割治胃肠肿瘤类疾病的记载……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开始按发病性质和部位对“瘤”进行分类,出现了“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和“血瘤”等分类。与《千金要方》同时代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诸多治疗肿瘤的方药,使用大量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僵蚕等,为后世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肿瘤提供了借鉴,特别是用羊的甲状腺治疗瘿瘤的病例,开创了内分泌治疗肿瘤的方法,对后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到了隋唐时期,中医对肿瘤的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认识理论已十分全面而成熟,为后世中医肿瘤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宋代由政府主持编撰的《圣济总录》论述了体内气血的流结或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可能产生肿瘤疾病,并载有类似肝肿瘤的肝著、肝壅、肝胀等病的证治。《严氏济生方》记载有割治手术与药物结合治疗肿瘤的病例。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对乳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描述其早期可治、晚期难治的特点。
明代张景岳《类经》和《景岳全书》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肿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对积聚的辨证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将治疗积聚的药物归纳为攻、消、补、散四大类,提出了对噎膈、反胃等病的不同治法,还提出及早治疗轻浅病证以防止噎膈等肿瘤类疾病的发生;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乳癌症状有细致描述,书中提及“坚硬、木痛、近乳头垒垒遍生疮瘩”等特征,并认为治疗肿疡、肿瘤类疾病要内外并重,尤以调理脾胃为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丰富的抗肿瘤药物如贝母、黄药子、海带、夏枯草、半夏、南星、三棱、莪术等一百多种。《外科启玄.血瘤赘篇》记载采用割除法、药线结扎法治疗外突明显而根部细小的肿瘤、蒂状纤维瘤。《外科证治全生集》详细记载了内服、外敷药物以治疗乳癌、恶核、石疽等……
综上说明,中华祖宗对癌症的探索、研究、诊断、治疗等,已经有数千年的经验总结,也有系统的对抗办法,并不认为癌症是绝症,只认为是疑难慢性病而已。就是在中医退居民间的现代,中医药治疗癌症的方法仍在继续,癌症患者仍有一半以上均服用中药治疗。大部分患者在经过合理的中医辨证施治,及中医药调理之后,病情大多能缓解、能控制、乃至能痊愈,其疗效显著。
02中医治癌大法是扶正祛邪中医对癌症的认识,其要点可概括为:正虚是癌症的病理基础;阴毒、抑郁是癌症的致病要因;辨证施治是治癌的基本特点;扶助正气是癌症治疗的根本大法;清除癌毒是癌症治疗的最总目标。
(1)关于正气:人体里天然有着控制癌变的能力,中医叫正气,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的免疫系统。既然人体有这种自卫能力,我们也知道是各种内外因素,干扰了体内这种抗病能力,诱导癌基因发生了癌变。所以,我们的办法:一是扶正,恢复人体的抗癌能力;二是驱邪,控制癌变的恶化进程;三是改变心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切断癌基因的诱发因素。临床发现,有许多患癌症的病人可以带癌生存,就是因为他的正气(“制癌”能力)与邪气(“癌变”能力)处于相持阶段,谁也战胜不了谁;有的被判为晚期癌症患者逐渐恢复,甚至使癌肿完全消失不再复发,就是因为这种能力(正气)胜过癌变的能力(邪气),体内的代谢机制(神气运转)恢复了。由此观之,治病方法不分中医西医,以总体疗效评定正确与否:凡是有利于生命的自卫能力的方法就是正确的;凡是损害生命自卫能力的方法,就是错误的……(病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判定……)
而人的生命,大致可以分成两个系统:一个叫信息系统,先天俱来,它有很强的自卫能力,不以后天意识为转移,无法自控;一个叫意识系统,是经后天学习养成的,具有可自控能力。这是两种相互矛盾、又相互帮助的能力,相似于现代所讲的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例如我们饿了要吃饭。饭吃到胃里,胃中就会自动产生许多消化酶,把饭消化成食糜,自动地转送到小肠、大肠,营养被吸收,水分带着毒素排入膀胱,从小便排出;渣滓排到大肠,从大便排出。这些工作都是信息系统自动完成的,我们叫做自卫能力。又如“人逢喜事精神爽”,觉得精神特佳,吃饭味道也好,消化能力也增强;如果精神受到压抑,食欲就减退或直接不想吃东西,这就说明人的自卫能力,可以受到精神意识的影响……
所以,人的精神状态、思想意识,对生命成长及其自卫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到癌症的恢复。古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存,病安从来。”所以,患者需要良性思维,多谋划阳光愉快的事业,越谋划越高兴,越高兴越有勇气,形成自身的良性循环;对某些反面情况、疾病反向发展的恶果,是不能去想的,越想越抑郁,导致负面的心理作用。负面的心理疗法往往可用话聊解决。东北的“刘善人讲病”效果很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关于邪气:或称癌毒,肿瘤已经发生,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消耗人体气血津液,损伤正气,并使机体内部继发产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医学上统称为“毒”;日久天长,结聚肿硬被称为“癌毒”。但相对说来,它仍然是表象、仍然是病理产物(外因);而免疫力低下、正气虚弱才是根本、才是内因,才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基础。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加强中医药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学习,或与懂传统文化的好朋友交流聊天,转变理念,舒展人体功能,本身就是在根本上治疗……“三分治疗,七分调理”,这种“内因上的调理”,也有治疗的部分效果。三分治疗的另一部分,那就是抗癌药物的运用。
03中医治癌用药特点(1)关于“扶正祛邪”的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把人体看作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人生存在大自然中,外界的、内生的、情感的有害物质及异常细胞无时不刻不侵蚀人的肌体、器官和组织,祖国医学称其为“邪”或“毒邪”;相对而言,人体内有严密的监控系统、防护系统,祖国医学称其为“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就是这种“正气”即时调动人体防御功能来对抗、清除来犯之敌,维护着人体健康。《黄帝内经》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当机体遭受精神的、化学的及其它种种因素的创伤,超越了“正气”的防御能力、或破坏了人体监控调节功能,这些毒邪乘虚扩充领域,日久逐渐凝聚成有形包块,就是当今所说的“癌”,癌细胞不断增殖、拼命占领山头、扩大势力范围、消耗人体营养物质、破坏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内经》称这种现象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点,既看到癌症是全身整体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认知这一“邪实”的存在,又注意到病人脏腑、气血、阴阳“正虚”的现实。据此而采取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等治疗对策。
(2)两大治则:扶正、驱邪。扶正类常用益气健脾法、温肾壮阳法、滋润养血法、养阴生津法等等;驱邪类常用活血化瘀法、化痰软坚法、清热解毒法、通阳荡结法、温散止痛法等。这写出来仅仅是常规的单一治法,其实,癌症往往是错综复杂、虚实兼并的混合慢性病,临床大多本着“法是活法、方无定方”的原则,灵活运用,其法其方没有不变的格式,不过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3)用药特点。①补益类用药与大内科的辨证施治基本相同,从略;②恶性肿瘤往往疼痛剧烈,常用燥烈毒性药外敷,以温通散寒止痛。如麻黄、附子、细辛、独角莲、五朵云、丁香、肉桂、皂荚、蛇倒退、小茴香、石菖蒲等等;③针对癌症多因痰凝湿聚,化痰软坚药常用半夏、胆南星、山慈菇、浙贝母、泽漆、海蛤壳、鳖甲、穿山甲、天丁、瓦楞子、夏枯球等等;④癌症多属阴毒凝聚,深潜内附,难以根除,临床常用毒烈药,当然必须懂得如法炮制、准确对症、恰到好处。如信石、硇砂、水银、雄黄、蜈蚣、斑蝥、蟑螂、蟾蜍、天龙、商陆、毛茛、乌头等等;⑤现代病从口入的癌症,临床多用石药往往能补缺,灵活多样。如花蕊石对应肝癌、海浮石对应肺癌、鹅管石对应胃癌、紫石英对应宫颈癌、料姜石用于多种癌等等。不独有偶,以上列举的药物,经过现代药理分析研究,均有不同程度抗肿瘤、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在此从略。
总之,中医认为:癌细胞是局部的恶变,往往是全局失调的表现,宏观调控可以解决微观疾病。人生天地之间,其生命健康与天时气候、地理环境、心理素养、人事交往等各路信息密切相关;医生治病,必须结合患者心态情绪、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社会人事处境等等综合分析;必须从病因处纠偏,从恢复体内生态平衡入手。正常的生命规律建立起来,没有恢复不了的局部病变,这就是古言的“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没学到的技术”。所以,我们主张医养结合,就是针对这些慢性病来说的,需要坚持调养,调动患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抗病能力。
作者:饶振旸
编辑:卷卷
图源: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苏礼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张明科关于医学与哲学的思考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的体会关于召开首届传统医学大会的征文公告
饶振旸
陕西西京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资深中医副主任医师
出身草医世家,立志传承岐黄薪火,崇尚中医文化,精通草医草药,从医40余年,在中医传承、民间医药、医养结合研究等方面颇有造诣,现任陕西汉中市秦巴中草医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更多精彩推荐,请苯酚的价格一般是多少对症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