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红斑,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斑狼疮。
而一旦提到红斑狼疮,医患双方的精神压力一下子就会大起来。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仍缺乏根治手段,经过积极规范治疗,部分患者病情可控制。
但是,这两者毕竟不能划等号。
遇见这样的症状,既需要引起重视,也不能草木皆兵,自己吓唬自己。
面部红斑,根据中医理论,可做如下分析。
首先,望诊色红,多属于火热。
火热炽盛,鼓动血液运行速度加快,导致血脉充盈,是形成红色的基本原理。
其次,在面部出现,根据经络理论结合脏腑功能,多认为与三阳经和胃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一些赃腑经络火热较盛,火热又容易上炎,所以出现面部的症状。
这样结合起来看的话,胃热炽盛上炎于面部导致血脉充盈,所以产生了面部红斑的可能性。
但是,胃热上炎,是不是还兼有其他邪气?
举一个例子,加一简单说明。
某青年男性,体质较为健壮,面部红斑两月余,前来就诊。
患者两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面部红斑,集中于鼻根以及鼻翼两侧,严重时可延及四百、颧髎、巨髎等穴位附近,色红,似用手指甲用力按压过一般。红斑左右两侧对称,严重时有火辣辣样的痒痛感,略有干皮。患者较为怕热,容易汗出,小便偏红赤,大便不畅,咽喉中常有黏腻感。舌暗红,苔薄白腻,右脉濡,左脉沉弦。
建议其去风湿免疫科做检查,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告之,医院做检查,排除该病。
辨证:湿邪郁阻,火热内蕴,上炎头面
治法:宣郁化湿、清热解肌
处方:葛根芩连汤合栀子豉汤,加大黄、牛蒡子、生甘草、姜半夏、广藿香,5剂
二诊:红斑无明显变化,舌脉同前,上方加玄参、赤芍、生薏苡仁,5剂
三诊:红斑无明显变化,咽中略黏腻。服上方腹泻较频繁,最后两剂药每天4-5次。怕热,容易出汗。尿色由赤转淡。舌红苔薄腻,右脉濡,左脉沉弦。前两方偏凉,导致腹泻。
处方:栀子豉汤合白虎汤,加葛根、藿香、紫苏梗、党参、炒白术、紫草,5剂
四诊:鼻根两侧红斑颜色变淡,严重时火辣辣样痒痛感未发。右沉弦长,左沉滑,左寸较弦。大便不痛快,每天1次,时间不长,排便不畅感,微痛,既往有肛裂史,汗出较为明显,自述满手都是汗。苔薄腻,根略厚。
处方:上方去白术,加四逆散、薄荷、陈皮,5剂
五诊:鼻翼两旁红斑略有反复,舌苔薄黄,右脉弦洪。经过前四诊,已明确本病治疗思路并开始获效。本次复发症状轻微,可用中成药控制。
处方:麻杏甘石片、玄麦甘桔颗粒。
六诊:红斑颜色继续变淡,舌脉无明显变化,仍用中成药控制。
处方:葛根芩连片、麻杏止咳糖浆。
七诊:红斑基本消失。咽喉粘腻、堵塞感较为明显,脉沉细,舌淡苔薄腻。
辨证:湿邪郁阻,咽喉气机不畅
治法:宣郁化湿、通利咽喉
处方:白虎汤、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加减,去方中人参、大枣、甘草等补益之品,加滑石、荆芥、苍术、羌活,5剂
八诊:中午红斑比较明显,起干皮。大便成形,不易排出,好冲,无明显异味。苔薄润,舌略暗红。脉沉弦细。
辨证:湿邪郁阻,郁热残存
治法:宣郁化湿、清泄余热
处方:三仁汤合栀子豉汤加减,焦栀子、淡豆、燀苦杏仁、豆蔻、生薏苡仁、姜半夏、茯苓、桔梗、紫苏梗、浙贝母、绵茵陈、荆芥,5剂
九诊:昨天上午复发一次,表现为鼻根略痒、略痛。舌略红,略胖大,苔薄腻略黄。脉沉弦细。
辨证:湿邪郁阻,郁热残存
治法:宣郁化湿、清泄余热
处方:上方去苏梗、浙贝、绵茵陈、茯苓,加茜草、黄连、藿香、天花粉、瓜蒌、红花、炒枳实,5剂。
四月后回访:红斑未再发作。
小结:
1.本例病机属于湿热郁阻,可以放在湿温病大类中,并非单纯的火热上炎,按照叶天士的原话,“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才能取得稳定疗效。然而,如何分化湿热,寒凉泄热与苦温化湿之间的比例,不太好把握。
2.湿热郁阻,病程很长,在红斑症状出现之前,这种病机肯定在患者身上已经存在许久。湿邪郁阻到一定程度,火热不能外达而只能单纯上炎,导致本病形成。“渗湿于热下”是根治之法,用这个办法来治疗面部疾病,也类似于“围魏救赵”。
3.湿热的治疗,过程一般都比较漫长,确实漫长,还特别容易反复。你不知道是因为衣食住行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湿邪一郁滞,就容易复发。守方治疗,稳住基本治则治法,增强医患双方信心,才能取得比较理想效果。
4.湿邪导致的疾病比较多,治疗中患者应严格忌口,不光是甜的油腻的得停一停,一般的绿叶菜、水果也得减一减。在我看来,牛奶也得停一停。
5.以前曾治疗一例湿温患者,发热许久,伴有胸闷喜太息。前后服药约20剂,太息基本消失,但发热未除,患者遂放弃治疗。究竟是辨证处方有问题,还是其他哪个环节有问题,想不明白。如果继续治疗,湿邪渐轻,气郁渐舒,可能热才会渐渐透散于外而彻底消失。现在想想,还是遗憾。
6.栀子豉汤是体现火郁发之治法的代表方,但火郁发之,又远非栀子豉汤一方可完全涵盖。
白石桥上人感谢鼓励,祝君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