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是怎么回事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更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施治

临床表现

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称心窝部。其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异,其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

其痛有呈持续性者,也有时作时止者。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本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诊断

1.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

2.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3.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寒等诱因引起。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查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茵白,口和不渴,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2.辨虚实。虚证胃痛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隐,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疼痛或致疼痛加重,揉按或得食则疼痛减轻,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表现胀痛、刺痛,痛势急剧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结,脉实等症。

3.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胃痛且胀,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由情志不舒引起,伴胸脘痞满,喜叹息,得嗳气或矢气则痛减者,多属气分;胃痛久延不愈,其痛如刺如锥,持续不解,痛有定处,痛而拒按,伴食后痛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紫暗迂曲者,多属血分。

治疗原则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分证论治

1、胃气壅滞证

主症: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

兼症:纳呆食少,嗳腐,或有明显伤食病史,或有感受外邪病史并伴有风寒、风热、暑湿等相应表证。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或薄白、薄黄,脉滑,或兼浮、浮数、濡。

治法: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加减:紫苏梗、紫苏子各6~10g,醋香附6~10g,陈皮6~10g,清半夏6~10g,茯苓6~15g,川楝子6~10g,延胡索6~10g,焦三仙各6~10g,炒莱菔子6~10g,炒鸡内金6~10g,连翘6~10g。

2、胃中蕴热证

主症:胃脘灼热,得凉则减,遇热则重。

兼症:反酸,口干喜冷饮,或口臭不爽,口舌生疮,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方药:《金匮要略》泻心汤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铃子散加减:黄连6~10g,黄芩6~15g,大黄6~10g,乌贼骨6~15g,浙贝母6~15g,煅瓦楞子6~15g,蒲公英6~15g,陈皮6~10g,茯苓6~15g,清半夏6~10g,川楝子6~10g,延胡索6~10g,焦三仙各6~10g。

3、肝胃气滞证

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加重。

兼症: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加减:北柴胡6~10g,赤芍、白芍各6~10g,川芎6~10g,香附6~10g,陈皮6~10g,枳壳6~10g,旋覆花6~10g(包煎),郁金6~10g,川楝子6~10g,延胡索6~10g,炙甘草3~6g。

4、肝胃郁热证

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

兼症:嘈杂反酸,口干口苦,渴喜凉饮,烦躁易怒。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方药:《景岳全书》化肝煎合《丹溪心法》左金丸加减:牡丹皮6~10g,栀子6~10g,黄连6~10g,吴茱萸3~6g,陈皮6~10g,法半夏6~10g,茯苓6~15g,川楝子6~10g,延胡索6~10g,枳实6~10g,瓜蒌6~15g,煅瓦楞子6~15g(先煎),浙贝母6~15g,蒲公英6~15g,龙胆草6~10g,炙甘草3~6g。

5、胃络瘀阻证

主症:胃脘疼痛,状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

兼症:病程日久,胃痛反复发作而不愈;呕血、便血之后,面色晦暗无华,唇暗;女子月经衍期,色暗。

舌脉:舌质暗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失笑散合《时方歌括》丹参饮加减:丹参6~15g,檀香3~6g(后下),砂仁3~6g(后下),蒲黄6~10g,五灵脂6~10g,三七粉3~6g(冲服),川楝子6~10g,延胡索6~10g,陈皮6~10g,法半夏6~10g,茯苓6~15g,炙甘草3~6g。

6、脾胃虚寒证

主症: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熨或进食则缓,喜暖喜按。

兼症:面色不华,神疲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

舌脉: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金匮要略》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6~15g,桂枝6~10g,白芍6~15g,干姜6~10g,吴茱萸3~6g,煅瓦楞子6~15g(先煎),陈皮6~10g,法半夏6~10g,茯苓6~10g,延胡索6~10g,炙甘草3~6g。

7、胃阴不足证

主症: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

兼症: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咽干唇燥,大便干结。

舌脉:舌体瘦,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而数。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温病条辨》益胃汤合《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6~15g,生地黄6~15g,麦冬6~10g,当归6~10g,白芍6~15g,石斛6~10g,延胡索6~10g,香橼皮6~10g,炙甘草3~6g。

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需选用请咨询专业医师。

广州御生堂中医馆

辩证诊治,中医典范!

  广州御生堂中医馆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石岗路9号,是一所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科研、社区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坚持以老中医、名专家为核心的中医专科机构。御生堂致力于以“承古纳今,厚德济世”为理念,全力打造成“技术一流、服务一流、人才一流、环境一流、设备一流”,让患者信任、满意、放心的现代化中医馆。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tz/8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