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晓博
◎来源
刘晓博说财经(liuxb)
这两天,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都传来大消息——在推进协调发展、构建都市圈上有了新动作。
由此,将带动一批城市、片区的价值提升,并影响到实体经济、房地产!
01
大湾区:“第二个前海”呼之欲出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方面,有三个重点发展的区域,这就是深圳的前海、广州的南沙和珠海的横琴。其中前海依托深圳南山区、宝安区,发展势头最好,目标是建设一流国际化城区。
现在,“第二个前海”正呼之欲出,这就是位于深圳福田区和香港交界的河套地区。所谓“河套”,是深圳河裁弯取直之后,一块从深圳划到了香港一边的土地,大约1平方公里。20年来,深港双方一致围绕着“河套用来干什么”,进行过反复讨论。
之所以迟迟没有进展,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里,在香港人眼中只能内地绑在一起,才有资格跟香港合作,深圳或者广东是不够档次的。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圳的科技创新迅速崛起,世界咨询机构曾把“深圳—香港”绑定评选为全球第二大创新中心,指标是PCT国际专利数量。但事实上,“深圳—香港”获得的PCT国际专利,基本上都是深圳拿下的。
如果说“前海”合作的重点是“现代服务业(主要是金融)”,是深圳向香港学习;那么“河套”合作的是科技创新,深圳某种程度上扮演主导者,香港如果加入也将获利。目前,深圳已经宣布把福田保税区、福田口岸、皇岗口岸地区,跟河套一起发展,总规划面积接近4平方公里(见上图)。香港立法会去年也开始给河套拨款。
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时候,当前突出两大重点:一个是科技创新,一个是“推进有利于港澳居民进出内地和到内地发展的便利措施”。
在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何立峰提到了四个项目:
1、河套地区开发,项目名称是“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
2、在横琴,珠海和澳门的科技合作平台;
3、构建“广州—深圳—香港”和“广州—珠海—澳门”两个创新走廊;
4、支持中国社科院创办的香港创新研究院。
上述表述里的第一点和第三点,跟“大湾区规划纲要”的表述已经显著不同。一是“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河套)”地位正在提高,在国家发改委心目中是名列第一的科创平台,未来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前海。第二,大湾区纲要说要构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科技走廊。现在,这个L型的走廊,变成了“V”型的双走廊。这样,不仅东莞被纳入了,佛山、中山、珠海也被纳入了。
深圳除了河套及其周边地区,还在西丽湖片区、光明科学城片区构建了两个“科学城”、“科教城”,规划档次极高。短期投资的资金就超过亿。
深圳的目标是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河套地区、西丽湖、光明三大片区,将成为最重要的支撑。
总之,从国家发改委的最新表态看,深圳福田区,以及佛山、中山、珠海将成为受益者。
02
上海版的“雄安新区”来了!
3月6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上海、江苏、浙江交界处将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当前,上海正在“紧锣密鼓”与江苏、浙江研究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相关规划和制度设计。
上面是长三角核心地带的地图,可以看出交界地方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松江区、金山区、宝山区、嘉定区;苏州市吴江区、昆山市与太仓市;以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平湖市。
而江浙沪三地交汇处,是苏州吴江区、浙江嘉兴市的嘉善县,以及上海青浦。这里,很显然是重中之重。
事实上在今年年初,江浙沪一起发布过一个《青浦、吴江、嘉善年一体化发展工作方案》,初步确定了今年七个方面51项重点工作。
所以,青浦、吴江、嘉善就是“上海版的雄安新区”!未来,这里一定会修建一批城际铁路、高铁、地铁、轻轨。弄不好,会有三省市统一的城市规划。在当前背景下,一定是在注重环保的同时,搞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由此,将带动这三个区价值的提升。房价,当然也会上涨。
住在吴江区在上海上班,住在嘉善县在上海上班,都会成为可能。
由此还带来一个悬念:那个传说中的“上海第三机场”,会不会在这个区域解决呢?若如此,将是南通的利空消息。
延伸阅读:
抢帽子大战:第二个“大湾区”将花落谁家?作者:刘晓博
年,当深圳官方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湾区经济”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湾区的概念能这么火。
深圳率先提出的“湾区经济”概念一步步跃升、变化,最终演变为“粤港澳大湾区”,并成为国家战略。现在,至少有另外两个区域,正在梦想着成为中国第二、第三大湾区!
浙江的动作最快,年8月就公布了“浙江大湾区”规划的核心内容,并提出在湾区内重点发展四大新区——杭州的江东新区、宁波的前湾新区、绍兴的滨海新区、湖州的南太湖新区。
浙江显然希望通过“抢跑”,率先在长三角占位。但至今,国家层面仍然未对“浙江大湾区”公开表态。
浙江的“湾区梦”尚未实现,最近两天随着“两会”开幕,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建议:设立“环渤海大湾区”!
农工党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徐英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启动建设“环渤海大湾区”的建议》,他的目标是把“环渤海大湾区”纳入国家战略。
表达了同样观点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连玉明认为:未来30年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从战略布局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形成“一核两翼”北京城市新骨架,二是建设中国京津冀自由贸易港,三是推动构建环渤海大湾区。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会出台第二个“大湾区”国家级规划吗?长三角、环渤海哪个能率先拿到“大湾区”的头衔?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浙江大湾区”注定只能是一个地方规划,很难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之前在专栏里说过,珠江口是一个“V型”结构,三个角分别代表广州、香港(深圳)、澳门(珠海);而长三角是一个“W型”结构,是长江和钱塘江的复合入海口,W上部的中心点是上海,两侧的顶端是南通和宁波,W下部两个点是杭州和南京。整个长三角是一个城市圈,不可能切分出“浙江+上海”的大湾区,也更不可能是“浙江”自己玩。
所以,如果国家愿意在长三角新一轮规划中使用“湾区”的概念,也应该是“上海大湾区”。
目前,上海方面、中央文件使用的多是“上海大都市圈”,并且有了初步的“圈子概念”,也就是所谓的“1+7”。1是上海,7是江苏的苏州、无锡和南通以及浙江的嘉兴、湖州、舟山和宁波(见下图)。当然,由于规划尚未完成,未来范围可能会出现调整。
一般认为:国家会出台新一轮长三角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规划包括一大一小两个同心圆规划,大的是长三角,小的是上海大都市圈,都是以上海为中心。
以上海的自信,恐怕不会套用“粤港澳大湾区”使用的“湾区概念”,虽然上海这一带就是湾区。其实名称不重要,重要的是政策红利。
第二,环渤海大湾区,能最终成行吗?
我的看法是,可以有,但实质意义不大。
打开百度或者腾讯地图,用标尺量一下距离,你就明白了。从广州市中心到香港市中心,直线距离公里;从广州市中心到澳门市中心,直线距离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世界上最密集的超级城市群!按照全球最权威的GaWC的排名,年全球有55个一线城市,6个在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台北、广州和深圳。其中广州、深圳、香港的中心区,分布在直线距离公里之内。这在全世界都是独立无二的。所以,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真正意义的、紧密的城市群、都市圈。
杭州市中心到上海市中心的直线距离是公里,这不算远。南京距离上海则是公里,在高铁时代勉强可以接受。
但你测量一下沈阳到北京的距离就会发现,竟然有公里。至于沈阳到青岛,则达到了公里,沈阳到石家庄、济南则都在到公里之间。
这哪里是城市群、城市圈?在欧洲是地跨两三个国家了!
所以环渤海经济圈、环渤海大湾区,无论叫什么名字,都是一个大而无当的存在。事实上,这就是三个都市圈: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历史上,天津曾想“当盟主”构建环渤海经济圈,一度搞了联席会议。北京名义上不好意思跟天津争夺“经济中心”的定位,但事实上北京就是一个庞大的存在。只要北京不感兴趣,这个圈子就成立不起来,其他城市也不服天津。
年前后,国家一度支持天津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总理亲自到天津宣布,然后下发了对天津总体规划的批复,明确写道:
天津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努力把天津市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年,国务院再次批复天津新一轮总体规划,仍然确认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建设“北方经济中心”。但事实上,天津跟北京的差距越来越大。
下面表格展示的是,截至年末的环渤海主要城市经济数据:
城市
资金总量(万亿)
预算收入(亿)
GDP(万亿)
北京
15.7
3.03
天津
3.1
1.88
石家庄
1.2
0.61
唐山
1.0
0.70
沈阳
1.8
0.63
大连
1.4
0.77
济南
1.7
0.79
青岛
1.6
1.20
烟台
0.8
0.78
可以看出,天津汇聚的资金总量虽然远超沈阳、大连、石家庄、济南、青岛,但在北京面前完全微不足道,北京竟然达到了天津的5倍以上!在我看来,这就是真实的规模差距。估计很多天津人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事实上,环渤海8个经济总量最大城市的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之和,也不过是北京的80%。这好比是一头雄狮、一只狐狸,和一群兔子、老鼠组成的团队,大家公推狐狸是老大,其实是很搞笑的。
第三,天津的“环渤海经济中心”地位已经淡化。
年国家曾发布过一个“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其中对于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三大子区域城市定位有过如下表述:
京津冀是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中心区。围绕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目标,突出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突出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功能定位,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河北围绕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功能定位,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对接京津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崛起。
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以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锦州、铁岭、丹东、辽阳、盘锦等城市为支撑,增强沈阳经济区整体竞争力,加速沈抚同城化进程,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支持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大连金普新区建设,共同打造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
以济南、青岛为中心,以烟台、潍坊、淄博、威海、德州、东营等城市为支撑,统筹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加快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发挥德州等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与中原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联系,推动对日、韩等国开放合作。
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央最新的判断里:京津冀是环渤海的核心,而北京是重中之重,天津需要跟北京“同城化发展”。
天津的最新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而大连的定位是:“支持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大连金普新区建设,共同打造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
天津是“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大连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天津似乎还没有大连定位高。当然,文件起草者未必是这个意思,但措辞上就是会给人这样的误解。
上图:环渤海经济圈未来最大的基建项目——辽宁到山东跨海通道。
在这份文件另外关键一段里,这样论述城市的层级:
进一步优化北京、天津核心功能,加强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连通和公共服务共享,强化对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引领带动。
加大沈阳、大连、济南、青岛、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开放力度,提升要素集聚、政策创新和高端服务能力,增强环渤海地区联动发展动力。
完善营口、锦州、盘锦、丹东、唐山、秦皇岛、保定、沧州、邯郸、廊坊、烟台、潍坊、济宁、东营、德州、聊城、大同、临汾、长治、包头、赤峰、乌海等重要节点城市功能……
北京仍然排在天津之前。文件之所以提及太原、呼和浩特,是把山西和内蒙也列入了环渤海的大圈子。所以,这个圈子就太大了!
如果国家一定要搞“环渤海大湾区”,希望未来能看到一个更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规划。
推荐观看:
ID:YGA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