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药性赋》“贝母清痰止咳而利心肺”。本无分类,《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母与浙贝母明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而平贝广泛使用的时间更晚,到清末方全国使用。
川贝母
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鳞茎。前三者按不同性状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称“炉贝”。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粗皮,晒干,生用。
川贝母性味: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应用于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2瘰疬,乳痈,肺痈。
浙贝母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原产于浙江象山,现主产于浙江鄞县。此外,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等地亦产。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擦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浆汁,切厚片或打成碎块。
浙贝母性味: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应用:1风热,痰热咳嗽;2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平贝,是百合科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长白山脉和小兴安岭南部山区,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山西、陕西、河北等省。本药最初用于关外,为地方用药,清朝咸丰年间东北的汉、朝、满、回等民族既有“贝母梨”治疗肺热咳喘等民间验方流传。后来开始大量使用。平贝母性味苦、辛;性微寒,归肺经,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主治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咳痰带血、瘰疬、乳痈等症。
川贝和浙贝的应用实践较长,清代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之前统称为“贝母”,一般而言,川贝和浙贝都能清肺化痰止咳。同可用治痰热咳嗽。然川贝性凉而甘,较浙贝润,故多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之症。浙贝苦寒之性较强,清降开泄之力大,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郁肺之咳嗽。此外,两者都可以治疗瘰疬、痰核、瘰疬、痈疽等症,浙贝的效果更好。
平贝广泛应用的时间较短,见年来还从平贝的茎、叶、花、果中提取出具有镇咳、化痰作用的生物碱,用以制成治疗气管炎的新药,效果良好,展示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