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誉杏林,妙手回春蔡福养

蔡福养

CaiFuYang

出生日期:-04

出生地:中国,河南

代表作品:清咽利喉丹、聪耳息鸣片、滴鼻乐、通鼻散

“黎明即起诵精典,挑灯夜读觅新知

生平简介

蔡福养出身农家,儿童时代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瘟疫流行,家家有僵尸、户户有泣声的悲惨情景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那时起,他就立志研习医学,救百姓于疾苦之中。年纪稍长,蔡福养遂只身赴山东范县聚兴成药庄拜师求技。跟师学艺5年后,他于年返乡开始悬壶杏林,潜心临床年赴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在河南中医学院的前身)深造,效法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天之莫救”的仁爱之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老前辈们的指导下精读《内经》、《难经》、《伤寒论》,熟知理法方药,后留校任教,并逐步开始了中医耳鼻喉科的深入研究和临床观察。在跟随蔡福养老师临床学习时,经常会听到他发自内心的感慨:回想60多年来所走过的行医之路,深深感到,中医药学的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远铭记史册。

蔡福养通过几十年的临床教学实践,深刻感受到,中医药学具有明显的经验医学的特征,要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首先就要做好继承工作。不仅要继承发掘历代医家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经验,而且还要继承整理当今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他一直认为,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新财富,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所以,蔡福养对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后学者。

自成一派

蔡福养从医60多年,对中医理论有深入研究,特别擅长运用经方治疗临床耳鼻喉科疾病。但他师古不泥古,尊古有创新。他非常注重固肾治本,对古方六味地黄汤的加减运用可谓独树一帜。蔡福养多年运用此方治疗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之耳鼻咽喉诸疾,疗效颇著。

对于耳病的治疗,他认为:“耳者,肾之窍,足少阴经之所主”(《张氏医通》),“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耳窍为肾所主,若肾中精气盈盛,髓海充足,耳受精髓之养,始能听觉聪敏。倘若肾精亏损,髓海不足,耳失滋养,则可致听觉不聪;若精亏日久,损及肾阴致肾阴不足,虚火内生,上扰于耳,则耳失清静而鸣响不止;若虚火上炎,热结耳部,燔灼气血,腐蚀骨肉可致耳内肿痛,耳膜穿孔,流脓不止等。见是症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之,多能获效。

学术成就

耳鸣、耳聋,耳渐鸣、渐聋,鸣声如蝉,昼夜不止,尤以夜间为甚,听力渐减,以至失聪,常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或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小。治用六味地黄汤,益精补肾,滋阴降火。加磁石、五味子(名耳聋左慈丸)潜降息鸣,益肾开聋;若呜重聋轻加生龙牡、鳖甲育阴潜阳,降逆止鸣;若聋重鸣轻加制首乌、杞果、女贞子益精补髓,健脑聪耳;若耳鸣、耳聋久不愈者加丝瓜络、路路通疏通经络,开闭透窍;若耳鸣夜甚加栀子、酸枣仁,或交泰丸(黄连、肉桂),清心安神,交通心肾。

脓耳,耳内流脓时发时止,缠绵不愈,脓液秽浊不清,状如污水,或脓稠如豆腐渣样,臭味明显,量少,耳膜微红飞微肿,有中央性或边缘性穿孔,听力不聪,时发耳鸣,可伴有腰膝酸软,下肢无力,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小便黄少,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治用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苦参、蒲公英,滋阴降火,补虚托脓;若脓耳久治不愈,加黄芪、金银花、川芎、没药益气托毒,化瘀排脓;若脓净而耳膜穿孔不愈,听力不聪,加制首乌、杞果、补骨脂益精补肾,敛愈耳膜。

对于鼻病的治疗,他认为:鼻窍属肺,其病与肺关系密切。然肾为阴阳之宅,为一身阴阳之根。肾脉上行人肺,肾中阴精循经上注,以滋肺阴,肺中阴津充盛,濡养于鼻,则鼻润气利,嗅觉灵敏。若肾阴不足,肺虚津亏,或肺阴久虚,累及肾阴,肺肾两虚,则可致鼻窍失养而干燥不荣,甚则肌膜萎缩,嗅觉失灵等。若阴虚阳亢,虚火上炎,灼伤鼻络,可致鼻衄不止等。凡是症,治用六味地黄汤壮水滋源,裨使肾阴充而肺阴壮,鼻得阴津之养则其疾可愈矣。

鼻藁,鼻内肌膜干燥不荣,鼻甲萎缩,鼻道宽大,涕液黄浊;或涕痂积留,嗅觉失灵,鼻气秽臭,自觉鼻干咽燥,痒痛不适,口舌少津,干咳少痰,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沙参、贝母,滋养养肺肾,润养鼻窍;外用蜂蜜涂鼻以滋荣肌膜。若鼻不闻香臭,加丝瓜络、辛夷花、鹅不食草通络散结,透窍聪鼻;若鼻甲、肌膜萎缩甚者,加当归、阿胶、制首乌、鹿角霜益精养血,生肌复萎。

鼻衄,鼻内干燥,时常衄血,发无定时,或午后夜间易发,屡衄不愈,出血量少色鲜,鼻气灼热,口咽干燥,夜间尤甚,手足心热,午后颧红,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六味地黄汤滋阴降火,加怀牛膝、旱莲草、茜草炭、生地榆凉血止衄;若鼻咽干燥,口渴,加沙参、玉竹、鲜茅根生津润燥;屡衄不愈加丹参、花蕊石、血余炭化瘀通络,活血止衄。

对于咽喉病的治疗,他认为:咽喉乃肺胃之门户,纳饮食发声音之器官。然“肾主五液”,其脉上行而循喉过咽,肾中阴液上承,供养肺胃,滋润咽喉使之常润,通利畅达而行发音纳食之功。若肾阴亏虚,肺胃失养,咽喉失润,可致咽干喉燥,痛涩不利,声嘶音哑而发为喉痹、音哑等证。治用六味地黄丸滋肾水而养肺胃,补阴津而润咽喉则疾愈矣。

喉痹,咽喉部微红微肿干痛不适,夜间尤甚,咽部发涩,吞咽不利,或咽痒干咳,痰少或带血丝,咽后壁有点状帘珠滤泡,或咽壁肌膜萎缩干燥等。常伴有口干口渴,腰膝酸软,午后身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等。治用六味地黄汤加玄参、沙参:石斛、乌梅、桔梗,滋肾补阴,润肺养胃,生津利咽;若咽部肿痛明显,加怀牛膝、赤芍、生地引火下行,凉血消肿;若咽后壁帘珠多而成片,加白僵蚕、瘰疬丸(玄参、浙贝母、生牡蛎)清火化痰,散结利咽。

喉喑,声音嘶哑,发声不畅,或初语发音不变,话长则喉干音嘎,经久不愈,喉门微红微肿,或有灼热感,声带增厚,闭合不良,口咽干燥,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用六味地黄汤加怀牛膝、贝母、蝉衣、凤凰衣滋肾降火,润肺疗哑;若阴虚火旺,燔血成瘀,瘀阻喉门而见声带肥厚,暗红,久喑不愈者,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以清血分之热,化瘀开音。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精髓之所在。蔡福养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他认为耳鼻咽喉乃人体上部的几个器官,与肾脏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故肾的病理变化亦是导致耳鼻咽喉发病的重要内因之一,尤肾中阴精的变化,对其影响更为重要。六味地黄汤乃滋阴补肾之良剂,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由此而致之耳鼻咽喉疾病,每多奏效。然其治必以肾阴亏虚为辨证之根本,方能治之中肯。

广悟经典,融会贯通

蔡福养认为:口疮有虚有实,临证多从火热(实火、虚火)论治,殊不知“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脉“连舌本”、“散舌下”。若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上泛,口唇失养则可致口舌生疮。故对口疮反复发生,久治不愈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每能奏效。此例患者口疮属“复发性口疮”,由脾气虚弱,清阳不升,阴火上乘所致。治当健脾益气,从其病本。故用本方甘温补脾,升阳泻阴(火),辅少量肉桂鼓舞气血,佐麦冬顾滋心阴,甘寒泻火,不致上炎。合方相奏,主辅相使,能使脾气健而清阳升,浊阴降而阴火清,故口疮愈矣。

蔡福养对于耳鼻喉科疾病的治疗,始终突出自己的辨证特色。他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耳、鼻、喉、口腔皆位于头部,诸窍靠清气之养,依气血之濡,才能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乃升降之枢。脾脏强盛,气足血旺,清升浊降,诸窍得养,始能为常。倘若脾虚失守,气血无源,清不升而浊不降,则诸窍不利而为病矣。故《素问·玉机真脏论》日:“其(脾)不及则令九窍不通。”《脾胃论》亦日:“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据此此,对脾虚清阳不升所致之耳鼻喉口腔疾患,用健脾升清之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则多能获效。同时,蔡福养还告诫后学者,补中益气汤用治耳鼻喉口腔疾患,除用健脾益气诸药外,升麻、柴胡当为必备之品。尤其是柴胡,更是必不可少,因其不但能升清阳于上,且能调畅气机,通利诸窍,为耳鼻喉科应用之佳品,用治耳鸣兼有鼓膜内陷者尤良。

会职

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卫生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

《河南中医》编委,

河南中医学院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

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太医网,是弘扬中医文化的平台,汇集我国最优秀的中医名医多名,形成我国最强的中医医生集团,太医网基于中医医生集团的优势在中医学术研究、中医医疗专科深度开发、中医在线远程医疗、中医医养结合、中药临床开发、中药提取标准化、食药同源产品等方面进行分类深耕。正在全国50个城市建设50家线下中医连锁门诊,通过全国巡诊使中医名医的独有专长在全国范围内普惠众生,使中医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推广。

免责声明:文章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约挂号

请扫描下方







































白殿疯看什么科
网络客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aiziz.com/zmtz/2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