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总带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宁波,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每一寸土地都孕育了属于自己独有的产物。
如果你迷恋了舌尖的美味,又何尝禁得住对美食产地的向往呢?嘴品一方食,脚踏一方土,这种感觉,或许才是对“土特产”三个字最深的诠释。
千层饼
溪口与千层饼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它的发展历史似乎早已奠定了“天下第一饼”的地位。一百多年前,千层饼只是一种当地小饼,香味、口感、形状算不得上乘,但也是溪口当地百姓喜爱的一种休闲食物。
万事源于创新,年,当地一位叫王毛龙的商人将千层饼进行了改良,用黄泥制成专用烤炉,还增加了甜咸好几种味道,做出的千层饼口味独特,大受欢迎。
蒋氏掌权后很想念家乡特产,便派人把王家后人叫到身边,专门为他烤制家乡小饼,还不断地请人品尝,这种小饼因而名气日隆,最后竟被誉为“天下第一饼”。
千层饼以外的风景
溪口武岭路
溪口东靠武岭,南濒剡溪,北临雪窦山,若你想边尝着千层饼边感受当地的风俗特色,首选之地则当属武岭路。作为蒋氏故里的溪口,在民国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武岭路便是重中之重。
从武岭门进去,左边便是大名鼎鼎的文昌阁,蒋经国当年就在这里念书学习,右边则是武岭中学,蒋介石常在此举办各种乡里活动,蒋氏父子的成长之路便从武岭门开始。
沿街的店铺林立,每隔三四家店面就有一家卖千层饼的,足以看出千层饼在溪口的影响力。其中有家叫周顺房千层饼店的右边便是玉泰盐铺,这便是当年蒋介石的出生地,里面原样保留了当年的物品与陈设,如若你仔细观察,定会发现,蒋氏故居的院子因为周顺房的店铺而缺了一角,这是因为蒋介石当年扩建家宅,从小与蒋介石一起玩耍的周顺房不愿搬迁,蒋介石也无可奈何,如今便成了这般格局。
与玉泰盐铺隔街对望的是蒋介石发迹之后在故乡修建的第二个家宅,蒋介石的原配夫人以及宋美龄都曾在此居住。武岭路的尽头便是溪口博物馆,这地理上的末端,却依次展开溪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武岭路的另一边则是宽阔的剡溪,四明山清澈的溪流源源不断,对岸是民国大杂院,夜间各种戏剧活动不断,锣鼓声响天,四周洋溢着静谧的亘古不变的民国情调。
浙东贝母
浙贝母是名贵中药“浙八味”之一,原称象贝,鄞州区的章水镇便是浙贝之乡。相传康熙年间,浙贝便已传入四明山边缘的樟村樟溪河谷至鄞江桥一带种植。
因收益甚高,后逐年种植面积增大,成为当地重要的家庭副业。到了民国年间,鄞西樟溪一带有植贝母的贝农户。
浙贝母是贝母家族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据《本草纲目》记载浙贝母主治伤寒烦热、咳嗽止气,有安五脏、利骨髓、消痰润心肺等功能。
浙贝以外的风景
章水镇沿线
沿溪线,宁波鄞州最西边的一条平原公路,右边是低矮的山丘以及大片的贝母,左边则是静静流淌的章溪。沿溪而行,远处的群山朦胧可见,似一道道翠绿的天然屏障,两车道的乡村公路,似乎将两边的古村、古庙、古桥串联起来。
也许在宁波,从来没有一条乡间公路能如此令人心驰神往,越往前似乎越带着那种原始山林的冲动与向往。
章水镇的中心便是革命烈士陵园,作为浙东四明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块乡镇,章水镇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
镇域内散落分布着众多的革命遗迹、遗址和遗存,屹立在章水镇烈士陵园旁的是“浙东刘胡兰”李敏烈士高大的汉白玉塑像。
继续往前,平地的末端便是蜜岩村,这个被很多自驾游爱好者当做“终点”与“起点”的村庄,与风景秀丽的皎口水库相邻,不管是平地探访还是半山俯瞰,蜜岩村都有一股远离尘嚣的安静与古朴。鄞西的平地在这里结束,转而进入的便是,八百里连绵起伏的四明山区。
长街蛏子
宁海的长街蛏子被誉为“中国第一蛏”,又被誉为“西施舌”,这些头衔可是名副其实。长街、胡陈港一带沿海,濒三门湾,港湾风平浪静,潮流畅通,泥质略带沙性,常年又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水咸淡适宜,营养丰富,是适宜蛏子生长的上佳地区。这里所养的蛏子体大壳薄,肉质肥壮,色白味鲜。
相传古时,宁海沿海的小村庄来了一个乞丐在村里住了下来,善良的村民都轮流给乞丐送食物,这个乞丐在这里一住便是十年,临终前,他说在他死后要照讨饭人死的“卷席筒”规矩葬,把他抛到海里去,并且会报答大家。于是村民便照他生前遗嘱所做。
等潮水退了,海滩上排满了小小的“卷席筒”:外面包着薄薄月牙样子的硬壳,里裹一身的白肉;壳子的一头露出两根管子,真象两条小腿,另一头露出一个舌头。这种东西,人们从没见过,大家认定是乞丐变的,乞丐是神圣的化身,于是大家就把这东西叫“圣”。后来到了读书人的手里便写成“蛏”。
蛏子以外的风景
长街古迹
长街镇古迹众多,而最有名的当属松岙山、道士岩、不周山、聪明山、石兰山这五山联盟,气势磅礴,形状奇特,构成了著名的伍山石窟绝世奇观。
五座山位于东海滩涂之上,藤树原始和海洋风情齐融,不同于其它采石遗景,岩石陡峭如刀,坚硬如铁,仅凭天窗透下一缕光亮,竟生长出成簇连片的岩草山花,碧如翡翠。伍山石窟的奇美还有一段特别的故事,五座山位于东海之滨,古人采出的石材就是利用水运销往各地的。
据说石材一见光和水就会变硬,所以古人通常是爬到山顶,开一竖井往下采石,历经宋、元、明、清几百年的采掘,形成余坑洞,后鸟兽将植物种子带入坑洞繁衍,待洞内积水成潭,才形成今日之壮丽景观。
而在山脚下,则有西岙古村这样的人文历史景观。古村自然离不开一个“古”字,古桥、古墓、古祠、古寺、古树构成了西岙古村的历史特色。石桥钓月,曲水留香,村里三座石拱桥将村庄紧密相连,这在一个古村中实属罕见。
西岙曾经有着”兄进士,弟进士,兄弟四进士“的登科盛举,如今村内的宗祠便是这一盛举的唯一见证,当时南宋度宗皇帝高度赞扬陈吉甫、郑霖、周成童、王良宠等西岙四贤,令其子孙合为一祠,以祀其祖,故称“四大名宗”,而“四大名宗”祠,世上少有,意义极其深远。
望海茶
望海茶,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似乎一下令人遁入隐士的境界。此茶外形细嫩挺秀,翠绿显毫。内质清香持久,滋味鲜爽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嫩绿成朵。尤其以干茶色泽翠绿、汤色清绿、叶底嫩绿的“三绿”特色而独树一帜。产自于宁海多米高的望海岗。
宁海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陈耆卿所著的《嘉定赤城志》记载,相传开山初有一白衣道者植茶,本于山中,故今所产特盛,治平中,僧宗辩携之入都献蔡端明襄,蔡谓其品在日铸之上。
文中提到的蔡襄是宋朝大学士,当时的著名茶叶鉴定专家,著有《茶录》。望海茶受云雾之滋润,集天地之精华,具有鲜明的高山云雾茶之独特风格。
望海茶以外的风景
宁海望海岗
望海岗海拔多米,终日云雾缭绕,无任何工矿企业,甚至在年这里还实行“工分制”,如此偏远的地段,造就了一方世外桃源的风光。
据当地村史记载,睛好之日,登高及目,可见东海樯桅点点,隐隐绰绰,海天相连,风光无限……而望海岗也由此得名。茶山到望海岗,上千亩的茶园,远看群山层叠,约三百米的山路偏到达望海岗。
山顶立着宁绍台界第一峰石碑。向东看是望海岗,一条长龙奔向东海;向南看是宁海、天台交界,以一片群山和天台山脉连在一起,形成天然屏藩;向西望是湖北庵、牛平岗、罗坑山,像一条长龙浩浩荡荡奔向新昌;而北面的巧英水库如一面明镜在群山竹海之中闪闪发光。
文
阿拉旅游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