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镇仙阳闽北粮仓的复兴之路

立足海峡两岸

宣传三农工作

美丽丹桂乡,清甜仙阳镇。仙阳镇地处福建省浦城县北,境内拥有耕地面积5.62万亩,是浦城乃至福建最早开发的土地,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深厚的农耕传统奠定了仙阳粮食产业的发展基础。闽北大地温暖湿润的气候、平坦开阔的地势与深厚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丰富优质的粮食,“闽北粮仓”的美名享誉国内外。

年,仙阳镇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乡镇、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粮食)示范村镇。广袤的粮田,不但养育着一方人家,更是推动撬动仙阳经济的有力杠杆。在打造产业强镇的过程中,仙阳通过夯实生产、提升加工、拓展平台与服务等方法,健全、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联动发展局面。

助农增收夯实第一产业

作为产粮大镇,仙阳镇在多年的粮食种植历史中累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仙阳的一大优势在于,在福建山多地少的环境下,它的平原相对平坦,有十几个千亩以上的优质成片畈田,其中麒麟畈是南平最大的畈田。土地平整开阔,种出来的水稻质量更好,也有利于机械化的实施,这也是浦城大米品牌选择在仙阳种植的原因之一。仙阳镇常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7.3万亩,年粮食产值约.23万元。

一产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提高粮食质量,改进生产水平,仙阳在打造粮食产业强镇的过程中,立足自身自然条件与产业优势,并联手企业,通过良种推广、科技下乡、资金补贴等手段,对当地的粮食种植与培育进行优化提升。

在品种上,企业与合作社、农民进行合作,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在生产基地集中推广5-6个优质稻品种,如中端的中浙优8号、高端的福香占等;重点引进几个水稻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8%。同时,依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村里先后成立了多家粮食和经济作物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进行种植,通过企业验收标准的粮食,企业以高于市场保护价20%的收购价予以收购;企业也通过类似方法与农民发展订单生产,农民种植良种的收入比种植普通水稻卖给粮站的所得更高,既推广了良种种植,也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打响浦城大米品牌。仙阳镇农技站站长余小武告诉记者,福建省浦之玉米业有限公司主要是通过委托专业合作社进行种植,主推中端的中浙优8号,闽越山水则是从村民处流转土地后再雇农民种植,主要种更优质的福香占。

在生产过程中,仙阳推动农业“五新”——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新技术、新机具进村入户。新品种即推广中浙优8号、福香占等优质稻品种;新技术即推广水稻机插机收、绿色防控,后者指通过无人机等手段对农田进行整体性的病虫害防治;新农药则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新化肥指全力推广商品有机肥、紫云英等绿肥种植。值得一提的是,农技站通过实施油菜稻谷轮作,不仅秸秆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节省化肥使用,而且闲置田地也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上,主要是构建粮食产业“三品一标”认证,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仙阳现有粮食“绿色产品认证”标志1个,“无公害产品认证”1个。在发展粮食的过程中,仙阳镇用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引领生产,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大力推广冬闲田种植绿肥、秸秆粉碎还田技术,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通过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了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科技的运用是仙阳提升一产的另一大亮点。仙阳镇农技站负责指导企业的工厂化育秧,在品种选择、育秧、插秧、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大大提高了工厂化育秧的水平。

余小武向记者介绍,目前仙阳的粮食种植中,机插秧占30%,占地一万五千亩,其中工厂化育秧又占三分之一。其育秧流程简单来说就是先用催芽机催芽,再堆叠,七天后移到到大田。他强调,工厂化育秧的好处,一是当遭遇春季低温多雨的恶劣条件时,工厂里可控的温度湿度可防止烂秧烂种,使苗更整齐;二是提高种植效率,对于再生稻和早稻来说,工厂化育秧可使播种时间提早一周。此外,机插秧与手工插秧相比,一是大大提高插秧效率,插秧效率由人工一亩一天提高到机械插秧二十亩一天;二是提高成活率,缩短返青期(七天缩短到三天);三是提高了插秧的密植度,由一万二千丛提高到到一万六千丛,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为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以旭禾、浦之玉、闽越山水、雄林米厂及其他企业为龙头、粮食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种粮大户为基础,实行订单生产;对县里推荐种植的水稻良种,并与企业有订单的一定规模水稻基地实行种子补贴;对推广机插机收、统防统治给予补贴,促进仙阳水稻向品种优质化、技术标准化、基地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浦之玉公司在年发展的亩“中浙优8号”订单生产,带动全镇粮农增收万元。

科技助力提升第二产业

二产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在全产业链的打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年,仙阳镇11家粮食加工企业产值达6.1亿元。其中,福建省旭禾米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浦之玉米业有限公司、浦城县雄林粮食加工厂等规上企业产值超过粮食加工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有力地带动了粮食产业加工的发展,

作为产业强镇,仙阳十分重视二产的建设。通过资金补助、牵线搭台等手段,仙阳镇推进了一批龙头企业生产设备的优化升级与生产技术的改革创新。

粮食加工,设备是关键。通过财政补助,企业的生产加工设备纷纷升级换代。福建浦之玉米业有限公司新增了第三代米机(留胚精白米)生产线一条,碎米率可减少10%,营养可增加60%,既减少成本又提高品质。若按每小时6吨计,其新增日生产能力可达吨,新增产值可达到万元以上。福建旭禾米业“新购置安装PCR-烘干机6台”项目建成投产后,通过代清杂、代烘干,可提高稻谷品质,同时每吨可促进农户增收.7元,实际日产能为吨,年烘干稻谷为10万吨,每年可促进农户增收7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福建闽越山水米业有限公司的“优质大米烘干及加工项目”致力开拓浦城品牌大米的生产加工,每年可新增加工中高端大米吨,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二期建设正在抓紧开展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补助企业进行设备更新的同时,仙阳镇积极充当牵线人,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展开深度合作。例如,旭禾、浦之玉米业在发展加工生产的同时,分别与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旭禾米业通过建设12.5万吨原粮智能化粮仓建设设备,和日产吨绿色精米生产线,实现大米加工工业化,智能化,作为全省唯一一家的民营企业被省粮食局认定为“省级动态储备粮定点企业”;浦之玉米业与南平博士达健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取得大米碾压、除尘、筛选、恒温保存、烘干、制备米浆、加工筛选等七项专利,近两年通过选用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已建成年产八万吨全自动现代化绿色高标准大米生产线一条,具有现代化通风系统、防潮防腐、容量5万吨的粮库两座,和0.5万吨多功能立体分级智能保鲜仓。

政企携手打通全产业链

在由浦城往仙阳方向的国道旁,一座融合了徽派与苏州园林风格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小密包酒文化博览园,国家AAAA级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小密包酒文化博览园将粮食生产与浦城农耕文化相结合,全面展示糯谷加工包酒工艺流程,集包酒生产、包酒文化以及旅游观光为一体,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既可以感受到中国酒文化、浦城农耕文化,又能体验到原始的小密包酒传统工业酿造技艺。小密包酒文化博览园采取以工业带动旅游业,旅游业助推工业的发展模式,是仙阳镇延伸产业链、实施三产融合的典范。

作为产业强镇,三产融合既是内在要求,也是发展优势。在延伸粮食产业链、进一步推进粮食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仙阳镇以“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项目”和“浦城县粮食转型省级行动计划”、“浦城县绿色原料(水稻)基地县”创建为契机,与龙头企业联手,通过“回归经济”、品牌建设、项目补助等方式,打造品牌、发展旅游观光,打通粮食全产业链条。

粮食生产上,通过发展优质稻生产和品牌建设,构建粮食产业三品一标认证,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形成规模连片、品种集中,技术先进的生产格局;加工方面,在现有粮食加工企业的基础上,积极扶持鼓励企业开展生产技改,引进先进加工和烘干设备,提升浦城大米品质。在此基础上拓展产业链。一方面,由企业与合作社、种粮大户发展一种两收的订单生产,提高稻田生产效益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粮食企业在企业自身营销的体系中,设立粮食专营店,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如旭禾、浦之玉米业对自己的名牌大米产品扩展了网络销售活动,并采取“企业+经销商”的模式建立县域、省城的区域性“浦城大米”专营店,从而形成了全镇粮食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另外,仙阳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回归经济”,引进福建闽越山水米业有限公司,落地阳墩村,发展优质稻种植、加工、观光旅游三产联动产业链基地项目;并鼓励扶持闽越山水自建和订单粮食生产基地,在政府的协助下,通过“生态银行”模式,闽越山水已在麒麟畈流转土地亩开展自建基地,与合作社、种粮大户实施订单合同,形成了“市场(福州-浦城大米直营店、订单销售)——企业(福建闽越山水米业有限公司)——基地(自建和订单基地)”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补助项目的效益,带动粮食产业发展。

品牌建设是推进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而优质的产品则是品牌建设的基础。仙阳镇在巩固和提升粮食品质的同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自身品牌。“旭禾大米”为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浦之玉大米”为知名商标,旭禾、浦之玉大米均为浦城县粮食协会授予的“浦城大米”公共品牌使用企业,并同时纳入南平市“武夷山水品牌”产品。

余小武介绍了“一比二带动”机制。“所谓一比二带动,就是政府和企业以一比一比例投资,即政府投入一份资金即能带动两倍的项目投资。”他强调,一比二针对的是具体项目,但收益是整个产业都能享受到的。

科学规划高位引领发展

“下一步,仙阳镇将通过早田村的综合田园体建设,以点带面,带动其它村的产业发展与融合,同时全面推广优良品种,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文化旅游,产生增益。”余小武说。

“五色御米小镇”是仙阳未来的定位。所谓五色,指的是黑、红、紫、绿、白五种大米。在阳墩、百丈、柏山、永建、上洋、山际等村,仙阳将利用当地优势,在已有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发展红、黑、紫、绿等特色品种生产。

在麒麟畈、管九畈、樟溪畈、乌风洋畈等地势平坦区域,仙阳将打造集约化水稻生产板块,鼓励扶持龙头企业自己发展规模生产基地,或与合作社签订订单生产基地;同时抓好周年作物配套,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稻—养、稻—药、稻—油等生产模式。此外还将打造“一种两收”高产高效优势板块。

依托企业带动进一步提升产业加工水平。鼓励扶持旭禾米业、浦之玉米业、闽越山水等龙头企业推进粮食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多元化的稻米产品及加工制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扶持企业开展生产设备技改,支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升级和工艺创新。

在延伸第三产业方面,主要通过平台打造、品牌建设等方式加强产业融合。在培育新业态和服务方面,以小密包酒博览园为基础,规划建造一个浦城粮食文化博览园,从浦城的稻作文化充分挖掘出各种旅游元素,全景式展现浦城水稻衍生的各种文化;仙芝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将打造学术报告厅、产品展示中心、灵芝科学馆等功能板块,将文化创意和旅游相融合,提升工业旅游价值。

在提升产品知名度、打造品牌方面,规划“武夷山水”/“浦城大米”系列农产品区域性公共品牌创建,重点建设“旭禾米业---浦城大米”、“浦之玉米业---浦城大米”、闽越山水米业、雄林大米等系列农产品区域性公共品牌。通过在县域或福州建立浦城大米专营店及电商销售平台,快速扩大和稳定终端消费群体,不断提升浦城大米的市场占有率。

基础设施方面,通过完善路沟渠等田间设施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推进“农业+旅游”融合产业发展;重点开展樟溪村亩、三源村亩、巽岭村亩的高标准农田整理工作。在基础设施完成后,开展早田村稻田综合体示范建设项目;同时进一步开展冬闲田冬种油菜、浙贝母、元胡等经济作物,向纵深推进粮食产业发展。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业产业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丹桂飘香的仙阳,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粮食与灵芝产业链将进一步延伸,产业将更加融合,仙阳在产业强镇之路上正加速前进,粮食产业复兴之路将越走越宽。

  来源:《海峡农业》年第13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tp/6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