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小阔爱
溯源君
溯源君每期向大家介绍一味四川道地中药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味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地药材——川贝~~
01
川贝的道地性考证
贝母最早收录于中药学经典《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中品。历代的本草文献对其都有记载,《唐本草》中有:“四月蒜熟时采良,……叶形如大蒜。”宋代,贝母以“聚贝子”为特征,这就包括了贝母以及土贝母属的植物。明朝时期以贝母属植物为主,但入药品种也包含土贝母。基本上,历代入药为贝母的植物都出自贝母属以及土贝母属。
另外,《本草汇言》记载:“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息痰……以上修用,必以川者为妙。若解痈毒,破瘕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
根据这一条可以知道此时医家已经根据功效分出“川贝”,“土贝”。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浙贝,今名象贝,叶暗齐云;……不能如川贝之像荷花蕊也。……川贝味甘而补肺矣,治风火痰咳以象贝为佳,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根据《本经逢源》、《百草镜》等著作记载,可见在清代已将川贝,浙贝完全分开,并且认为土贝不可作为贝母使用。
在《本草崇原》记载川贝“出西川”——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公元年成书的《四川通志》记载川贝主要产自“松潘、雅州府理塘、龙安府青川”。另外,晚清的《灌县乡土志》也有川贝产区的详细记载。
由此可见,四川历来为川贝母的道地产区。
02
川贝的基源植物
了解一味中药,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它的基源植物,基源植物的正确性是保障药物质量的第一道关卡。
(阿坝州川贝)
川贝基源植物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
川贝母:多年生草本,株高15-50cm。鳞茎卵圆形,由两枚鳞片组成直径1~1.5cm,茎最下部2叶对生。
川贝母鳞茎
叶常对生,少数在中、上部兼有散生或3-4枚轮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形,长3-5毫米,离花被片基部4-8毫米;花丝无小乳突或稍具乳突;柱头裂片长3-5毫米;蒴果棱上具窄翅。
川贝母叶以及花
暗紫贝母:植株高达40厘米;鳞茎具2枚鳞片,径6-8毫米;茎生叶最下面2枚对生,稀互生,上面叶互生或兼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不卷曲;
暗紫贝母鳞茎
花单生,稀2-5朵,深紫色,内面黄绿色,无紫斑或顶端具“V”形紫红色带,或具较稀的紫红色斑点和斑块,花被片内面具密集紫红色斑纹;叶状苞片不与下面叶合生,先端不卷曲:花被片长2.5-2.7厘米,外花被片近长圆形,宽6-9毫米,内花被片倒卵状长圆形,宽1-1.3厘米,蜜腺窝不明显突出,花被片有蜜腺处稍弯曲,蜜腺卵形或近圆形,长约2毫米,深绿或深黄绿色;花丝具乳突或无;柱头裂片长1-2毫米,有时近乎不裂
暗紫贝母花
甘肃贝母:植株高达50厘米;鳞茎径0.6-1.3厘米;茎生叶4-7,最下叶多对生,稀互生,上部叶互生或兼有对生,线形,长3-9厘米,宽3-6毫米,先端常不卷曲或稍卷曲;
甘肃贝母解剖图
花通常1朵,稀2朵,喇叭形或陀螺状钟形,淡黄色,具深黑紫色斑点或紫色方格纹;叶状苞片不与下面叶合生,先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被片长2-3厘米,外花被片窄长圆形,宽0.6-1厘米,内花被片窄倒卵形,宽0.7-1.3厘米,蜜腺窝不明显突出,蜜腺长卵形,长2-4毫米,离花被片基部约3毫米,花被片蜜腺处稍弯曲;花丝具乳突;柱头裂片长1毫米或近不裂。
甘肃贝母花
梭砂贝母:
植株高达35厘米;鳞茎由2-3枚鳞片组成,径1-2厘米,常深埋地下,地上部分表面具一层薄灰白色蜡质层;茎生叶3-5(包括叶状苞片),
梭砂贝母
茎叶以及花
叶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散生或最上面2枚对生,窄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2-7厘米,先端不卷曲;花单生,淡黄色,具红褐色斑点或小方格;花被片长3.2-4.5厘米,宽1.2-1.5厘米,内花被片比外花被片稍长而宽;花丝无乳突;花柱裂片长0.5-4毫米。
梭砂贝母鳞茎
生长环境
以上几种川贝的基源植物都喜欢冷凉气候,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喜荫蔽的特性。生于海拔m-m的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高山灌丛和草甸地带;主要生于棕壤、暗棕壤、高山灌丛草甸土,一般生于呈酸性的较厚腐殖层。
气候冬夏干湿交替,冬季干燥日照强烈,日照时数多,昼温高,夜温低;夏季空气湿度较大,降水集中。具有雨量较充沛,但是热量条件差,冬季严寒而漫长,风大干燥等大陆性气候特征。
川贝母:
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南山地河谷区以及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区南段,主产于康定、甘孜、理塘、雅江、九龙等地,生于海拔-m高寒地区阳光充足以及土壤较湿润的地方,常见于向阳山坡上。
暗紫贝母:
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部高原区及川西高山峡谷区北段,主产于红原、若尔盖、马尔康等。生于海拔-m腐殖质多、阳光充足的高山灌丛。
甘肃贝母:
主要分布于川西北高原区以及川西高山峡谷区北段,主产于康定、雅江、九龙、汶川、九寨沟等。生于海拔-m的灌丛。
梭砂贝母:
主要分布于川西北高原区以及川西高山峡谷区,主产于石渠、德格、炉霍、道孚等,生于海拔-m的砂石地或流沙岩石缝隙中。
中药——
川贝
川贝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
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来源《中国药典》
在其他的古代文献中,对川贝的功效也各有记载。下面溯源君就给大家列举一二:
①《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②《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咳嗽上气,止烦热渴,出汗,安五脏,利骨髓。"
③《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中药材川贝根据药材性状的不同习称为“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注意:这些区分是针对于药材,并不是针对植物的划分。
松贝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
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不同的川贝
川贝采收与加工
6-7月开始采挖,用药锄轻轻插入土中,挖出贝母鳞茎,仔细的摊开在烈日下暴晒或用木炭烘焙,上粉后,将泥土捡出,用麻布袋装,轻轻撞击除去外表泥土,然后晒至中间心芽松脆、断面起粉为干透。
晒时不可以用手直接翻动,只能用竹、木器具翻动,以免发生“黄子”或“油子”,并忌用烟熏以免颜色变暗,影响药材品质。
川贝的现代炮制方法
简单来看,现代用川贝多用生品,使用时研磨成粉生用或蒸制使用。在临床应用方面,川贝母与浙贝母都能清肺化痰而止咳,故可用于痰热咳嗽,但川贝母性凉而甘,兼有润肺之功,多用于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证,常与麦冬、天冬、沙参等养阴润肺药配伍。而浙贝母苦、寒,开泄力大,清火散结作用较强,多用于外感风热,痰火郁结的咳嗽,常与宣肺祛痰药如杏仁、前胡、牛蒡子等药配伍。
因为川贝多用于外感痰燥,内伤痰燥,痰火扰神,声音沙哑等,故用生品效果更佳,对于阴虚咳嗽、瘿瘤瘰疬等,则应该使用蒸制后的川贝,蒸制后川贝增强了清热滋阴、软坚散结、止咳消痰的作用。
在古代文献中川贝炮制方法有:
①“拌糯米于磝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雷公炮制论》
与糯米同炒的原因是古人对于温度以及火候的掌握无法像现代控温一样那么精确,糯米在炮制中起到了“温度计”的效果,可以保证川贝炮制的火候适宜。在现代有了控温加热后,这类方法已经慢慢被淘汰。
②药汁制,采用四制法,第1次用大附子、童便、烧酒、韭菜汁制,第2次用雪蛤蟆,亦有酒韭汁制,第3次用吴茱萸、酒韭汁制,第4次用公丁香、酒韭汁制,共分4次制完《本草拾遗》
③“胃寒者,姜汁炒制”
以上两种炮制方法现今少用,其炮制过程太过复杂,并且功效可以在方剂中配伍其他药材达到相同效果,如姜制川贝现可用生姜配伍川贝,川贝在炮制中还需要尽可能少接触水,因为川贝中的生物碱易溶于水,用水浸泡会使得生物碱溶出,影响川贝的临床药效。
川贝的药理作用
川贝的药理作用主要有:祛痰、镇咳、平喘、降压、调节平滑肌等。
川贝流浸膏灌胃,有促进小鼠酚红排泌作用,排痰量增加。并且,家种川贝流浸膏、野生川贝流浸膏、川贝生物碱、川贝皂苷对小鼠灌胃,均具有促进小鼠酚红排泌作用。并且,四个基源植物提取的川贝母总皂苷和总生物碱均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组织培养的各种川贝对小鼠进行灌胃也同样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
暗紫贝母与甘肃贝母的醇提取物按照mg/20g(体重)灌胃,镇咳效果显著;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总生物碱灌胃,可显著减少氨水刺激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组织培养的川贝母与野生的川贝母按照3g/kg灌胃,两者止咳效果效果相似。用川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均0.25~0.5mg/只灌胃,对氨水刺激导致小鼠咳嗽其止咳效果好;川贝母总皂苷,可以显著延长二氧化硫导致小鼠咳嗽的潜伏期。
川贝母醇提取物注射给药能明显增强小鼠耐缺氧能力,对小鼠离体肺、支气管扩张有明显作用。
川贝母醇提取物2mg/L浓度有抑制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生长繁殖作用。川贝母碱水浸剂1:25浓度在试管内对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
川贝的
临床应用
川贝在临床运用极为广泛,其代表有:贝母瓜蒌散、川贝雪梨膏等。
贝母瓜蒌散为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的代表方,多用于临床肺热咳嗽,燥痰涩而难出。贝母瓜蒌散为中医经典方剂,本次介绍中溯源君就不多展开介绍,在今后推文中将会推出专门介绍贝母瓜蒌散的文章。
川贝雪梨膏可以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阴虚肺热,咳嗽,喘促,口燥咽干。其炮制方法较为复杂,日常家中无法自己制作,不过可以购买中成药川贝雪梨膏。
大家在家中虽然无法自制川贝雪梨膏,但是可以自制——“川贝秋梨”。
川贝秋梨临床作为药膳使用,但对于中老年肺虚咳嗽,秋季反复咳嗽,久咳不愈具有明显效果。制作方法如下:
原料:秋梨1个,冰糖25克,川贝少许。
1、秋梨洗净削皮切开去核掏空,成一个梨盅。
2、梨盅里放入几粒川贝和冰糖,盖上梨盖,用牙签固定。
3、将秋梨放入碗中,加冰糖、水,隔水蒸30分钟即可。
对于有久咳不愈、秋季咳嗽的小伙伴,进入秋季后可以经常食用川贝秋梨,许多医生临床医案中都记载有通过食用川贝秋梨治愈季节性咳嗽的病例。
川贝在临床使用中近年来还有了新的进展,大致总结如下:
牛黄蛇胆川贝液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经过例临床研究表明,总有效率为95%,显效率为78%,有较好的镇咳祛痰作用。
杏贝冲剂治疗支气管哮喘例,能有效控制哮喘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总有效率82%。
川贝、白芨、款冬花各等分研细末。一周岁一下患儿每服1g,一周岁以上酌情加量,日服三次,温开水送下。治疗百日咳56例,治愈51例,显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
炙麻黄、桔梗、炙甘草、杏仁、川贝、生石膏、枳壳、槟榔、地龙、金银花、连翘、前胡,水煎浓度制成口服液,每ml含生药g。治疗例,总有效率94%。
证属痰火扰神癫痫病患者用贝羚胶囊治疗30例,总有效率达到76%,且副作用极少,合用西药者,其白细胞下降和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较单用西药者低。
川贝、制甘遂末,大枣煎汤送服,治疗肝硬化腹水36例,总有效率86%。
今天的川产道地中药,就介绍到这里了,下一期我们不见不散哦~~~
小贴士
溯源君所分享内容仅作参考知识,不代表临床治疗方案及意见;
如有患病,医院及时就医,勿耽误病情;
如有自行使用导致医疗事故,溯源君不承担连带责任。
编辑:趣多多
审核:渊梦瑾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