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李辅仁治疗感冒案
万某,男,65岁,年4月21日初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4天前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测体温38~39C,遇风寒加重,伴头痛,咽痛,音哑,咳嗽,咳吐脓痰
诊断:感冒
辩证:风热证。风热之邪从口鼻而人,肺气闭郁,难司开阖,卫阳被遏,阳气不得温煦体表,则见畏寒;卫表之气不得宣通,则见头痛;素体有热(此患者常来就诊,熟知其既往体质,故可测其证型),加之卫表之气不畅,热邪闭郁,壅遏于咽喉,则见咽痛、音哑;咳吐脓痰亦为肺热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开音。
处方:银翘散加减。板蓝根15g,柴胡10g,薄荷(后下)5g,金银花20g,连翘10g,牛蒡子15g,桑白皮15g,菊花10g,白芷10g,甘草3g,羚羊角粉(分冲)0.6g。取5剂,日1剂,水煎服。
复诊时患者自述服药5剂后恶寒、头痛已止,体温逐渐下降至37.4C,现咳嗽有痰,痰色淡绿,流浊涕,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数。治法改为散风清热,祛痰宣肺,方用施今墨气管炎丸加减。南沙参15g,炙白前15g,橘红10g,杏仁10g,炙前胡15g,金银花20g,茯苓30g,石斛10g,炙枇杷叶10g,防风10g,连翘10g,天花粉30g,太子参20g,枸杞子10g。再取5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时患者自述又服药5剂,诸症状均明显减轻,守上方加减再服5剂,诸症状完全消失。考虑到患者素患糖尿病,今又值发热之后,气阴损伤,遂以益气滋阴润燥之方调养之。
[分析点评]注重宣散谨慎用收敛。外感邪气最易袭肺,尤其老年人肺脾气虚,卫外不固,邪气更易从咽喉口鼻而人,侵犯肺脏而致咳嗽咳痰,甚至喘促。故治疗外感,当注重宣肺,不可见咳止咳,早用过用收敛之品,成闭门留寇之患。但后期当注意顾护正气,不可过用苦寒。本例患者初治时属外感风热证,以疏风清热宣肺为治则,方用银翘散加减,可谓方药对证,复诊时以咳嗽有痰、痰色淡绿、流浊涕,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数为突出表现,治法改为散风清热、祛痰宣肺,方用施今墨气管炎丸加减,乃法随病变,后期以益气滋阴润燥之方调养,目的在于顾护正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适时扶正的思维,为本病案的施治特点。
02
方和谦治疗咳嗽案
赵某,女,28岁,年8月9日初诊。患者1个月前因外感后出现咳嗽,自服抗生素、止咳药疗效不佳。现咳痰色黄,发憋,咽干咽痛,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白,脉缓。
诊断:咳嗽
辩证:风热证。燥伤肺气,肺失宣降证。患者病在立秋刚过,秋燥气盛,燥邪犯肺,肺失宣降,上逆作咳,并憋气;燥邪耗气伤阴,喉为肺系,失去阴津濡养,则有咽干咽痛;燥为热邪,故咳吐黄痰。
治法:宣肺润燥,止咳利咽
处方:杏苏散加减。苏梗6g.桔梗10g.杏仁10g,前胡10g,陈皮10g,法半夏10g,扶苓12g,炙甘草10g,薄荷(后下)5g,炙桑皮12g,炙紫菀10g,白前10g,炙百部10g,荆芥5g,酒黄芩3g。取7剂,每日1剂,水煎服。1周后复诊,患者咳嗽减轻,时咳痰,口干、胸闷,舌质红苔白,脉滑,仍用前方去炙百部、荆芥、酒黄芩,加入芦根15g,再取7剂,每日1剂,水煎服。未再来诊。
[分析点评]治疗燥咳宜选用杏苏散。本案患者为秋燥咳嗽,故选用此方加减以宣肺润燥止咳。方中以荆芥、薄荷解表,甘草、桔梗上开肺气,杏仁、前胡下降肺气,肺得宣发肃降,喉塞即可宣通,咳嗽亦可停止;用陈皮、半夏合酒黄芩清化热痰;脾为生痰之源,故用茯苓健脾利湿,以治痰源;再加人炙紫菀、白前、炙百部、炙桑皮等止咳化痰之品,使肺气得以宣降,黄痰可以祛除,咳嗽得以痊愈。方氏在治疗疾病时,非常注重节气对疾病的影响,经常随节气变化而加减用药,极大提高了辨证施治的疗效。
03
周仲英治疗哮病案
刘某,男,34岁,工人。年11月7日初诊。
主诉:哮喘反复发作4年,加重1个月。
病史:哮喘反复发作4年余,近1个月来持续频繁发作。喉中作水鸡声,痰鸣喘咳,气急,咯黄色黏痰,排吐不利,胸部闷痛,咳则尤甚,咽干作痒,口干,烦热,面赤自汗,口唇、指端微绀。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
诊断:哮病。
辩证:热哮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处方:定喘汤。蜜炙麻黄6g,炒黄芩10g,知母10g,桑白皮10g,光杏仁10g,法半夏lOg,海浮石10g,芦根20g,射干6g,广地龙10g,金荞麦根15g,南沙参10g。7剂,水煎服。
二诊11月14日。药服3日哮喘即告减轻。痰易咳出,连服1周,喘平,咽痒,面赤自汗,胸部闷痛俱见消失。但有干咳,咳痰质黏,咽部干燥,唇红。痰热郁蒸,耗伤阴津。治宜清化痰热,养阴生津。处方:蜜炙麻黄5g,炒黄芩10g,知母10g,桑白皮10g,光杏仁10g,海浮石10g,芦根30g,金荞麦根15g,天冬10g,麦冬10g,南沙参10g,生甘草3g,地龙10g。7剂,水煎服。药后症状消失,继续调治巩固半月。
[分析点评]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麻黄宣肺平喘;黄芩、桑白皮清热肃肺;杏仁、半夏、款冬、苏子化痰降逆;白果敛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甘草调和诸药,标本同治
04
许建中治疗喘证案
王某,女,70岁。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年3月行左肺切除术,因着凉后气短、痰多1周。
病史:年3月因肺脓肿行左肺切除术,近1周因受凉后,出现气短、喘憋加重,自服阿奇霉素,症状不见好转,今日来我院就诊。刻下见:气短,喘憋,动则喘甚,夜间不能平卧,胸闷,咳嗽,咯黄白痰,痰量较多,易咯,乏力,心悸,面色眺白,平素易感冒,纳、眠可,二便调。
体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湿罗音;胸透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肺中代偿肺气肿征;舌暗红,苔黄,脉象弦数。
诊断:喘证
辩证:、肺气不足,痰热阻肺证
治法:益气固表,宣肺平喘。
处方:玉屏风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生黄芪20g,防风15g,炒白术12g,麻黄10g,杏仁12g,生石膏30g,陈皮15g,半夏10g,百部12g,紫菀15g,川贝母12g,浙贝母20g,板蓝根20g,丹参15g。7剂,水煎服,日1剂。加用阿奇霉素0.25qd。嘱避风寒,畅情志。
二诊:服上方7剂后,喘憋减轻,但咳痰量仍较多,舌红,苔黄,脉弦滑。痰热壅肺的表现仍旧明显,故治以清肺化痰,降气平喘。改用三子养亲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苏子15g,白芥子12g,莱菔子12g,陈皮15g,半夏12g,胆南星10g,竹茹12g,麻黄10g,杏仁12g,生石膏20g,紫菀15g,款冬花15g,浙贝母20g,板蓝根20g,鱼腥草20g。7剂,水煎服,日1剂。停用阿奇霉素。嘱避风寒,适劳作。
[分析点评]肺气不足则见喘憋,动则喘甚,面色觥白,平素易感冒。复感外邪,风寒袭肺,人里化热,热邪灼津成痰,痰热阻肺。临床可见胸闷,咳嗽,咯黄白痰,量多。
05
颜正华治疗肺痈案
冯某,女,59岁,年4月24日就诊。患者既往有“支气管扩张、左肺切除”病史,现外感1周,咳嗽,咯吐大量白黏痰,伴咽痒,口干欲饮,汗多,畏寒,纳食、二便尚调,眠差,舌红中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肺痈
辩证:风热犯肺。
治法:疏散风热,化痰止咳。
处方:桔梗6g,生甘草5g,郁金12g,枳壳6g,金银花12g,连翘10g,杏仁10g,大贝母10g,陈皮10g,紫菀12g,款冬花10g,竹茹6g,鱼腥草(后下)30g。取7剂,水煎服。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之后随病情变化加减用药,病告痊愈。
[分析点评]宿疾兼新感当表里并重。本例患者外感咳嗽为邪犯于肺,致肺失宣降,气逆而咳,然肺脏受损,肺气亏耗,虚损之机亦是必然;痰白最多为肺失通调,痰湿蕴肺;口干欲饮为肺阴亏虚;汗多为肺卫之气失于固摄;舌红中苔黄腻为营分素有积热,痰热之邪内蕴之象。本病当为肺痛,证属风热犯肺,治疗当疏散风热,润肺化痰止咳。故方以桔梗利咽祛痰;甘草祛痰止咳,解毒;杏仁止咳平喘冶疗咳喘;郁金活血行气,枳壳行气而止痛;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大贝母清热化痰;鱼腥草消痈排脓、治疗痰热咳嗽;陈皮燥湿化痰,针对湿痰咳嗽、寒痰咳嗽;紫菀润肺化痰止咳,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治疗咳嗽气喘;竹茹清热化痰,治疗肺热咳嗽;其中甘草生用,长于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本例患者本有宿疾,兼以新感,治疗当解表清里并重,万勿一味止嗽定喘,使邪不得出,变生他症。
06
李振华治疗肺痨案
罗某,男,35岁,年5月3日就诊。患者从年开始咳嗽,痰中带血,每年发作1~2次,近1年来咳嗽闷气等症状加剧,不能劳动。诊时患者咳喘,盗汗,五心烦热,舌质暗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弦细数,年4月21日在经河南医院胸部X线片检查示右肺第2肋间外带有片状模糊阴影,边缘不清,其中间有透亮区,提示为右上肺结核并空洞。
中医诊断:肺痨
西医诊断:右上肺结核并空洞
辩证:阴虚肺燥。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平喘。
处方:辽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百合15g,山药30g,茯苓15g,远志10g,百部10g,白及10g,牡丹皮12g,地骨皮12g,知母10g,贝母10g,紫苏子10g,桔梗10g,白果10g,甘草3g。取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略有加减共服用50剂,于年6月28日再诊,患者咳嗽大减,未再咯血,精神、饮食好转,盗汗、五心烦热消失,1周前再拍摄胸部X线片显示明显好转,晨痰涂片未发现结核杆菌,舌质稍淡。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去沙参、白及、丹皮、地骨皮、知母、贝母,加党参20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酸枣仁15g,远志10g,丹参20g,取10剂,每日1剂,水煎服。年7月I5日再次复诊,患者诸症状消失,为巩固疗效,续服上方20剂,以资善后。
2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分析点评]阴虚肺燥之肺痨治以滋阴清热润肺。本例患者系肺阴耗伤,阴虚肺燥,肺失肃降,虚火灼肺,损伤肺络,肺气上逆而出现诸多症状。因肺主气,为清肃之娇脏,不耐邪侵,今痨虫侵蚀于肺,损伤肺之气阴,肺肾阴虚,肺络损伤,故有咳嗽,痰中带血,盗汗,五心烦热,脉象弦细数等症状。反复咳嗽咯血,久病耗伤肺气,故肺痨日久,动则气短。所用处方具有滋阴清热,润肺杀虫之功效。方中辽沙参、五味子、麦冬、山药润补肺阴;百合、白及、百部润肺止血杀虫;知母、桔梗、贝母、苏子、白果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丹皮、地骨皮清热退蒸;山药、茯苓益气健脾;远志宁心安神。复诊时患者咳嗽大减,无咯血,故去沙参、白及,加党参、枸杞子、山茱萸益气健脾,补肺滋肾,培土生金,以增强扶正之力。因其盗汗、五心烦热消失,故去丹皮、地骨皮、知母、贝母,加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加丹参凉血活血。肺痨日久,病及肺、脾、肾多脏,故咳嗽咯血等症状减轻后,应标本兼治,培土生金,金水相生,补肺滋肾,体现了补虚培元,扶正抗痨的治疗原则。
07
治疗肺痿案
胡某,女,56岁,工人。年3月13日初诊。主诉:咳嗽8年,加重并咯吐涎沫15天。
病史:反复咳嗽近8年,近天来咳嗽频作,咯吐涎沫,痰量多,色白清稀,尤以早晚痰量更多,咳时短气不足以息,伴有头晕,神疲乏力,食少纳呆,形寒肢冷,小便频数。为求中医系统治疗,来我院诊查。
体检:舌质淡,苔白,脉虚弱,X线胸片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诊断:肺痿
辩证:肺气虚寒,气不化津证。
治法:温肺益气。
处方:干姜甘草干姜汤合生姜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g,干姜12g,党参15g,益智仁10g,白术15g,熟附片(先煎)10g,生姜6~8片。5剂。药后症减。
[分析点评]本例患者,久咳耗伤阳气,致使肺气虚寒,气不化津,积成涎沫,肺气虚冷,不能温摄津液,肺失滋养,痿弱不用,而成虚寒肺痿,投以温肺益气之剂以图缓效。
不二编辑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