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秋季是一个悲伤的季节,殊不知也是一个疾病高发的季节。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秋季的肺部疾病尤其要多,这不仅跟时令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是道医理论所描述的“天人相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壹在秋季,天干物燥,而对于人体来说,“燥邪犯肺”的疾病就会增多。这种时令的疾病,自古以来,也受到了很多医家的肯定与重视,比如,清代著名医家喻嘉言曾提出“秋伤于燥”之说,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也提出:“燥气上受,先干于肺,令人咳嗽。”所以在秋季,医院、诊所内突然增加了很多咳嗽的患者……
中医认为,燥邪最易耗伤人体津液,所以燥咳证往往是无痰或痰少、黏稠难咯;口鼻皮肤干燥,大便干燥、小便黄少等也是燥邪伤津的表现。在临床上,若燥痰被医生误认为了寒痰或湿痰,而误用温燥的药物,比如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等,则更容易加剧津液耗伤,反而增加痰液的黏度,更不容易咯出,阻塞气道,使病情加剧,有如火上浇油!所以,正确的治疗燥咳显得尤为重要。
贰那么,燥咳的正确治疗方法是什么呢?应当是润肺宣肺,以利于稠痰的排出,在润燥方药中,首推清燥救肺汤和桑杏汤。清燥救肺汤是清代医家喻嘉言发明的,由桑叶、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胶、枇杷叶、人参、麦冬、杏仁等组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人参可用沙参代替,如果是干咳痰少、口鼻干燥的可以用北沙参代,因为北沙参是伞形科珊瑚菜的根,养阴润燥作用更好;如果痰多的话,可用南沙参代,南沙参是桔梗科的,祛痰作用更好。
叁从上述两个方子里,我们注意到,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中均有桑叶、贝母二药,为什么会都有这两味药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药的特点吧。
桑叶这个药,味苦、甘,性微寒,归肺、肝经。寒可祛热,甘寒养阴,因此,桑叶既可清肺热,又可润肺燥,是燥咳证的首选药,我曾经多次在治疗秋季燥咳证时发现,只要一加桑叶,患者马上反应咳嗽明显好转!
贝母这个药,味甘平,性凉,归肺、胃经,老百姓也知道它擅长于止咳化痰,所以,民间经常单用贝母粉来治疗咳嗽。
肆当然,川贝母因为药材资源少,价格也比较昂贵;浙贝母相对来说便宜得多,浙贝母也有较好的止咳作用,而且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桑杏汤中也明确提出来用象贝,所以,咱们在用止咳方药时完全可以用浙贝母代替川贝母。
以上三个润燥方药(清燥救肺汤、桑杏汤、泻白散)主要是针对温燥咳嗽证的治疗。如果患者感受的是凉燥之邪,出现了凉燥(凉的程度次于寒)咳嗽证,那就另当别论了!
小编提示:中药保健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维护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且每一味中药的养生功效也不同,只要对症下药,方能达到最理想的防病养生的作保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