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这秋天里的第二个节气,很容易被人泯然置之,它就像一个休止符,代表着热闹的结束和清冷的开始。
经常弄不明白,明明已经立秋了,为何还有一个像大暑、小暑同门兄弟的处暑来报到,殊不知,这处暑可不是念及手足情的好兄弟,它是来制服大暑和小暑的,因为大暑小暑向世间散发了过多的暑气,使天气变得如此炎热,处暑一来,大暑小暑只好躲起来,就这样,暑气也就渐渐消散了。此时的“秋老虎”也只是一只纸老虎,最多出来显显它的余威。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说,处暑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是成熟的意思。
如果在北方的原野上,你会发现蝉的盛会悄然落幕,空中那一弯冰淇淋似的月亮越发透亮,几枝狗尾巴草,一抹摇曳的芦苇,秋凉逐渐深入月色下的每一寸土地。
此时,天气逐渐转凉,但有些地方气候仍湿热,白天仍然温度较高。此时生活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才能缓解秋乏。
具体来说,应该改掉夏季晚睡的习惯,每天早睡1小时。特别是老年人,应“遇有睡意则就枕”。夜里11~1点,中午11~13点,分别是子时、午时,老年人睡子午觉能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早晚天气凉爽,可外出跑步、打拳、做操、爬山。平时多伸懒腰也有解秋乏的效果。下午工作学习时间长了,伸个懒腰,马上就会觉得神清气爽、舒服自在。即使在不累的时候,有意识地伸几个懒腰,也会觉得轻松。这是因为,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大脑血流充足了,人自然感到清醒、舒适。
饮食方面,应保持清淡,少吃辛辣、烧烤类食品,如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酒等,以免加重秋燥。但如果误认为清淡就是清补,即只要多吃蔬菜和瓜果就行了,追求饮食的绝对清、素,那就发生了偏差。
其实,清补的重点还是强调补养,只不过饮食在补养的同时应兼具清热除燥的功用,以对抗“秋燥”。如果饮食过于清素、清淡,会影响人的食欲,尤其是老年妇女,由于舌面上的味蕾减少,嗅觉细胞更新缓慢,加之“秋燥”引起机体的一系列改变,会使他们的食欲更加减退。
再说,一味进食蔬菜,人体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就会不足,势必会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也就很难达到补养的目的。秋季清补多吃鸭、鱼、泥鳅、黄鳝、猪瘦肉、海产品等,也可取西洋参1~2克,泡开水代茶饮。党参、黄芪、当归、陈皮、甘草等,均可配合使用,如果使用得当,便可达到一定的清补。
若是身体孱弱的人,尤其是老年妇女,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养胃生津。桑杏汤是秋燥初起的首选方,方中桑叶3克、豆豉3克辛散透邪;杏仁4.5克、浙贝母3克宣肺止咳;山栀皮4.5克清泄郁热;沙参6克、梨皮3克养阴润燥;各药互相配合,辛凉甘润,轻透肺卫,可使邪去而津不伤,润燥而不留邪,疗效较为理想。
秋季的气候转凉变干燥,饮食调养应坚持“少辛增酸、防燥护阴、滋阴润肺”的原则。如果能做到这些,这所谓的“秋燥”便不会烦扰我们。食疗应该对症而“吃”,每次可选2~3种,无需面面俱到。另外,燥证治疗,以甘寒以及咸寒滋阴润燥为主,除有化热化火外,一般不要采用苦寒类的食物。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款以百合为主要原料的药膳,经常食用,可远离秋燥的困扰。因为百合味甘微寒,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对秋燥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百合粥
取百合30克,洗净切碎,糯米50克,加水毫升,同煮至米烂汤稠,加冰糖适量,早晚温热服食。
此粥具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的作用,可治秋季肺燥。
玉合苹果汤
玉竹、百合各30克,陈皮6克,大枣10枚,苹果3个。将前4味洗净,苹果去皮核切片,共煮汤,加冰糖适量,饮汤食百合、苹果、大枣等。
此汤具有补阴润燥、生津止渴、清心安神等功效,主治秋季皮肤干燥、口干咽燥、便秘等症状。
玉合沙参饮
取玉竹、沙参、百合各30克,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加冰糖适量调服。
此汤适用于秋季咽干口燥、皮肤干燥、干咳咽痛等症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