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比如在临床上,同是一味刘寄奴,南方使用的是菊科植物奇蒿,北京使用的去是玄参科植物阴行草。同是一味透骨草,有的地区使用的是大戟科植物地勾叶,有的地区使用的却是凤仙科植物凤仙草。这一切的混乱,一方面是由于中药的特性造成了中药的名称没有统一的规范,另一方面,也是中医师在中药别名知识上的缺乏。 若不能准确辨别中药与中药的名称,就不能够买到名符其实的药材,不仅会怡误病情,而且还会发生中毒事故。因此本篇将教你学会从中药之外形、颜色、滋味、气味、产地、生长季节、功效等方面辨别、认识中药的名称,并从直观感受中了解、熟悉各种中药名称的来历,享受、认识到中药名称之趣味。 中药的名称大都有一定的来历和意义,现归纳如下:(1)因形状而得名的: 如人参的根有些象人的形状,因此叫做人参;牛膝的茎节膨大,好象牛的膝关节,因此得名;狗脊的根上有金黄色的茸毛,好象狗的狗脊,因此叫做狗脊。还有如钩藤、龙眼、百合等等,都是因形状而得名的。(2)因颜色而得名的: 很多中药具各种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也就成为药名的来源,如红色的就有红花、丹参、赤芍等;黄色的有大黄、黄连、黄芩、黄柏等;青色的有青蒿、青皮等;白色的有白芷、白术、白芨、白薇等;黑色的有玄参、黑丑(即黑牵牛子)等,都是因颜色而得名的。(3)因气味而得名的: 有许多中药由于特有的气味,如香气很浓的有木香、沉香、藿香、茴香、丁香、麝香等;略带臭气的有臭梧桐等。(4)因滋味而得名的: 如甜味的有甘草,苦味的苦楝子,酸味的有酸枣仁,辣味的有细辛、减辣茄等;还有如五味子,就是因为含有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而得名的。(5)因产地而得名的: 如川芎出产于四川,广陈皮出产于广东等。(6)因生长季节而得名的: 如半夏在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了一半,所以叫做半夏;夏枯草每到夏至后枯萎,所以叫夏枯草;忍冬的叶子,虽在寒冷的冬天也不雕零,所以叫忍冬。(7)因药用部分而得名的: 如金银花、菊花,是用花而得名的;葛根、麻黄根,是用根而得名的;莱菔子、牛蒡子、菟比子,是用种子而得名的,等等。(8)因功效而得名的: 如益母草能治疗妇女疾病;石决明、决明子能够明目等。 其它还有因国外输入而得名的,因传说人名而得名的,因形状小大而得名的,因收藏时间长久而得名的,因药物的性能而得名的,等等。
中医治疗法
中医治疗法,是根据疾病的主次,先后,轻重,缓急而拟定的,它所依照的原则是:
“治病为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及“标本兼治”。一般的中医治疗法常有正治法和反治法两种。
正治法
正治法是用与病邪相反性质的一类药食来治疗。如寒邪用热药,热邪用寒药,用药性与和病邪相反的目的是要排除病因。其具体做法是:寒症用热性药食,热症用寒性药食,轻症用逆治,重症用从治。症状方面,如坚实的用削伐法,感冒的用祛除法,疲劳的用温养法,凝结的用消散法,停留的用攻泻法,干燥的用滋润法,拘急的用舒缓法,耗散的用收敛法,亏损的用补益法,安逸的用运行法,警惕的用平镇法。这些针对症状治疗的方法,合乎治疗的原则,称做下正治。
反治法
反治即是用药性与病情同一方向的,所收效果与正治相同,因其含有顺从的意义,故说“从者反治”。但反治中并非完全顺从,有从多的,有从少的,须视症状的轻重来决定。如虚性胀满之症属于消化机能迟钝,却给予其补剂,不用“结者散者收之”;下痢疾的病症本属于大便频数,却给予泻剂,而不用“散者收之”。这种以症状表面看来,应该用正治法的,却用了反洁法,而实际上与正治法却又是一致的。
此外热症用寒热性药食治疗,但热不退,而寒不解的,应当补其阳,这种虚症不能当做实症来治。
女性食疗亦应照以上原则与方法施行。
食疗时的进食原则
身体患了病,除了求助于医生之外,余下的饮食之调理全靠自己了,尤其是消化系统有了严重障碍的患者,进食时会产生腹胀,腹痛,胃痛,胃酸,食欲不佳等症状;但要能顺利地进食,不再视"吃"为畏途,只要能够遵循循序渐时的原则,免疫系统就会逐渐建立,健康也就指日可待了。
若想通过饮食得到其中之疗效,则务必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食物与中药之比例要适当;以食物为主(病重者除外,)中药为辅。
2、食物要多元化,在辨症进食原则的基础上合理搭配饮食结构,避免种类单一化。
3、辨症进食,因人制宜。如产后妇女气血双亏,需进补气血双补的药膳及食品;而气滞血淤的痛经患者则需理气,活血化淤的药膳来调理了。
4、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因食疗的目的是以治病强身为目的,只要正确的饮食加正确的运动和良好的心境,重获健康的免疫系统便指日可待。
: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好文章,欢迎大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