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中医魂?弘扬国粹布天涯。
黄芪篇
◎黄芪治久败疮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痈疽久败疮。-病人大腿处长--疮,大如鸡卵,数月未愈,经常流脓水,色清而不臭浊,医生用了大量清热解毒之药,疮口迟迟未收口。
爷爷说,如果真的是炎症热毒,这疮口应当红肿痛,现在毒热早退下去了,
肌肉却没能够长出来。这是久病脾虚,脾不能主肌肉,应该强大脾土,这样持中州,才能灌四旁。遂用大量黄芪煎水给病人喝,每次用四两。病人连服7天,疮口收水,渐有血色,随后败浊排尽,新肉长出,服药到15天后,疮愈如初。
小指月说,黄芪能大补肺脾之气,脾气足则肌肉长得好,肺气足则皮肤修复
得快,所以对于疮痈日久导致体虚无力长肉愈合的,必用黄芪。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张锡纯经验:奉天张某,年三十余。因受时气之毒,医者不善为之清解,转
引毒下行,自脐下皆肿,继又溃烂,睾丸露出,少腹出孔五处,小便时五孔皆出尿。为疏方:生黄芪、花粉各一两,乳香、没药、银花、甘草各三钱,煎汤连服二十余剂。溃烂之处,皆生肌排脓出外,结癜而愈,始终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药。
邓铁涛经验:治疮疡烂肉,黄芪也是一味重要药物。邓老曾会诊一病人,腋
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天要换多次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30克后,渗液减少,不到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
小儿疖症,逢夏则发,此伏彼起,实不少见,亦甚棘手。一军医小孩,自2岁开始,夏季疖疮发作,用抗生素稍好,稍好又发,反反复复,此伏彼起,至交秋乃愈。如是者三年,乃求助于邓老,时正六月,小孩满头疖疮,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正气虚不能抗御病邪所致,拟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处方:黄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母、金银花、蒲公英各9克,陈皮、白术、甘草各6克,茯苓、绿豆、炙甘草12克,4剂。疖疮乃不再起。其父翌年1月求治断根,为处预防方:黄芪9克,防风、甘草、浙贝母各6克,陈皮3克,白术、蒲公英各12克。嘱其于4月开始,每周2剂。此后疮未再发。
◎黄芪治疗气虚水肿
《冷庐医话》记载,治产后气虚肿胀,用生黄芪30克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配合清淡饮食,少盐少油。
有一产妇,生完孩子后,肿胀,腹大如鼓,刚开始起于肚腹,后来遍及周身,按之柔软。医生以为是水肿,用利水药肿胀不退,又以为是气胀,用行气药胀不消,更以为是瘀血不尽,血不利则为水,用活血药仍然肿不消,甚至反而胀满难受,气喘心慌。
爷爷把她脉,散大无力,重按极虚。便说,指月啊,虽然病人肿胀,还是要
用补益之法,因为这种肿胀是气虚无力推动水液周转,就像车子没油,停在那里。
小指月说,因气虚而水停,那就重用黄芪补气利水。爷爷点点头,用黄芪80克煮粗粮粥,让妇人服用。妇人服了第一一次,就觉得有力气排尿了,小便比平常更多。连服到第五日,肿胀如潮水般退去,不再气喘、心悸,脉象渐渐有力。随后再服用五天,以巩固疗效,病去如失。小指月说,《黄帝内经》云,血虽阴类,运以阳和。水不自行,赖气以动。身体之所以会水肿,是阳化气功能减退的表现。黄芪能补气升阳,利尿消肿。气足水动,自然尿多肿消,诸症得除。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张善修经验:黄芪薯蓣汤治子肿。妊娠水肿,《医宗金鉴》称为“子肿”“子气”“子满”。成因不外脾虚、肾虛、气滞。治法不离健脾、温肾、理气。惟傅青主认为是脾肺气虚所致,总以健脾补肺为大纲。方用加减补中益气汤。傅氏还认为,方中“白.一味....以白扁豆、山药代之较妥”。余仿其意,化裁成黄芪薯蓣汤。凡妊娠水肿,黄芪和薯蓣各30克,若小便不利,薯蓣用60-90克。临证应用30余年,多能取效。个人认为黄芪薯蓣汤无过温渗利之弊。黄芪大补宗气,宗气者气之原动力也,薯蓣以补益脾肾之阴见长。两药合用,能补土生金,金能生水,金水相生,则小便自利,利水不伐阴液,津液得保,水湿之邪亦除,病自康复矣。李某,女,26岁,城镇居民。妊娠7个月时,始起颜面浮肿,继则全身及四肢水肿,小便检查无蛋白尿。之后小便短少,下肢更肿,行走不便,其他无异常。投服黄芪薯蓣汤,3剂而愈。
◎黄芪防风汤治脱肛
有一早产儿,先天不足,三岁了,时常遗尿,大便稍用力则脱肛。医生说,脱肛下陷源于中气不升,便给他用《医林改错》的黄芪防风汤,王清任说黄芪防风汤治脱肛,不论十年八年皆有奇效。可孩子吃了五剂药,并无太大改善,他们便来到竹篱茅舍。小指月-看这孩子舌体淡胖,整个人有些虚胖,明显是气虚不举,用黄芪防风汤大思路没错啊。
爷爷说,病重药轻,所以不效,遂把20克的黄芪改为60克。小指月疑惑,没看错吧,三岁的小孩,怎么用这么大剂量?爷爷说,药专量大力宏,王清任黄芪防风汤,大人黄芪用克,小孩子用60克,而且《神农本草经》讲黄芪主小儿百病,对于小儿体虚无力者,用之无不应手取效。孩子只吃了一剂,脱肛就收了,服完三剂药,就没有再脱肛了。爷爷说,毕竟孩子先天体虚,每个月还要再服三剂,以助中气升举,孩子发育。这样连服半年,不仅不再遗尿,脱肛也好了。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邓铁涛经验:邓老推荐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方,用黄芪
克,防风9克。此方实出王清任治脱肛之黄芪防风汤,王氏方:黄芪四两,防风一钱。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则见王清任之黄芪防风汤源出于东垣。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
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何首乌。加何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
因子胞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充,血得气足,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官则能升腾复原。若能配合针灸,加强冲任之调理,则取效更捷。
◎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
-妇人,妊娠九个月了,突然胎动消失五天,孕妇觉得短气乏力,饮食无味。医生说,胎儿恐怕已死腹中,应该急用手术取出。可妇人却左右为难,
一方面她不想手术,另一方面她还希望能顺产下孩子。于是便请爷孙俩到医
院来看。
爷爷摸她脉象,散大无力,知其体虚,即便能生孩子也容易难产,便说,这
样吧,先用中药补助正气,如果气力足够,能够产下胎儿就产下,如果产不下,万不得已,该手术还得手术。
然后爷爷便给她用了王清任的加味开骨散,小指月随手写出黄芪、当归、川
芎、龟甲、血余炭。并没有刻意用下死胎、攻瘀之品,反而是--派益力气、补血虚药,看起来不像是下胎之药,可爷爷把黄芪用到克。--剂药下去,妇人觉得呼吸顺畅,有力气坐起了。两剂药下去,便产下死胎,避免了手术之苦。小指月疑惑地问,爷爷,怎么黄芪可下死胎呢?黄芪可没攻下之力啊?
爷爷笑笑说,你看《神农本草经》怎么讲,黄芪能治痈疽久败疮,也就是说
可以托毒外出,能够去腐生新。而胎死腹中,也可以看成是--团死肉腐肉,可以把它排泄下来。如果是正常难产,黄芪也可以助力气,使妇人有力气生孩子。所以你只要摸到脉象虚大无力的,重用黄芪,可以用补益之药而做攻下之用,这叫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故不仅胎儿可下,而且二便可通,疮毒可排,一切败浊物因为气力不足而停留,也会因为气力不足而被排出。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邓铁涛经验:张锡纯认为黄芪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但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邓老的经验。邓老曾治一气阴两虛之胎死腹中病人,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配合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再经仔细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克,外加针灸,一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是以宋代龟甲汤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归汤,此方重用当归、川芎以行血龟甲潜降,血余炭引经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药和破血药,故明代以后多用于治产难。
清代王清任认为本方治产难有效有不效,缘只着重于养血活血,忽视补气行气,故主张在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臻完善。
◎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后遗症
有一酒客,平素嗜酒如命,形体肥胖,面色就白,平时稍微跑动--下、千些活就短气、汗出。有一次跟朋友喝了一-夜酒,面红耳赤,浑身发热,便睡在窗口边,谁知半夜下雨,凉风刮进来,当他被冻醒时,发现半边手脚居然动不了。家人一看,连脸都歪了,原来是中风偏瘫,医院,采取针刺、艾灸、输液治疗。一周后出院,虽然手脚能动,但大不如以前利索,走起路来也一颠一跛,颤颤巍巍,年纪还没到半百,却像行将人木的老头。于是他便来到竹篱茅舍。
爷爷说,舌体淡胖有水痕,脉象散大,寸部不足,短气乏力,这是什么汤证?.
小指月马上反应过来说,这是用黄芪的指征。既要用黄芪,又要能治偏瘫中
风后遗症的方子,那应该是补阳还五汤。
爷爷点点头说,气不足,所以血走不动,血运不畅,所以腿脚不利索,手部
屈伸不敏捷。就用补气活血法,以治疗气虛血瘀的中风后遗症。
于是给这病人用补阳还五汤原方,重用黄芪克,连服十剂,病人气色一
天比一天好,走路--天比一-天有劲,手部活动--天比一天灵活,最后恢复了以前的八九成以上,从此这病人再也不敢酗酒、吹风了。
爷爷说,水手都知道贪凉饮酒,酒后又在甲板上睡觉,--觉醒来脸就容易歪。因为毛孔在酒的作用下,处于疏泄状态,风邪就容易灌进来,虽然凉爽,却后患无穷。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邓铁涛经验:邓老曾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
偏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恢复五成的,也有恢复八九成的。
曾治一例严重截瘫之女性青年,就诊时已卧床数月,两腿消瘦,自膝以下皮
包骨头,需人推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面目虛浮,月经三个月未行,唇色暗,苔白,脉细涩。乃予补阳还五汤,黄芪用克,家人见方,初不敢服,后试配半剂,服后翌日月经得通,始有信心。二诊时自觉精神较好,月经已净,腰部稍有力,再予补阳还五汤加桂枝、黑老虎,黄芪用至克,当归尾改为全当归。进服10剂后已能自动起坐,胃纳甚佳,面色无虚浮而转红活,上半身转胖,腿肉稍长。守方再服十多剂,能下床稍站片刻。嘱其注意锻炼学站,进而扶双拐杖学步。照上方加减,服药八个多月,并经艰苦锻炼,已能扶拐杖缓慢行进。1年后参加工作,2年后能去掉手杖跛行,后结婚生一子。.
邓老认为使用补阳还五汤需注意两点,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
芪必需重用至克,不宜少于60克方效,其他药量亦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
◎小剂量玉屏风散代丙种球蛋白
有个病人素来体弱多病,小病不断,稍有风吹草动,天气变化,他就很容易
感冒着凉,平时稍微动作就汗出不止,不得已,每两三个月都去打--次丙种球蛋白。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增强体质,减少感冒。刚开始打时,确实有效果,可后来反而耐药,每个月打一次也没用,他就不敢再打了。
爷爷说,借来的东西都是要还的,不能靠借别人家的东西过--辈子。病人听不懂爷爷这句话。小指月便说,靠补药补力只能靠-时,不能靠一世,稍微借助药力,然后去运动锻炼,才能--辈子有用不完的力气。病人说,大夫,我动则汗出,衣服全湿,这该怎么办?爷爷说,这是腠理肌表卫气固密功能减退。病人说,为什么我皮肤表面气会不足呢?爷爷说,损其脾者,饮食不为肌肤。当脾脏损伤时,肌肤卫外功能就会不好,所以糖尿病的病人有了伤口很难愈合,有长期脾胃病的病人,皮肤上有些疮疤也很难迅速修复好。
病人点点头说,大夫,我就是这样,脸上长了一块斑,很难消除。爷爷说,指月,用玉屏风散。随后小指月写下玉屏风散。爷爷看指月把黄芪和防风写成等剂量,便说,玉屏风散分量极为重要,一般黄芪要占七八分,防风只需两三分,这样固表为主,祛风为辅,才不会因此导致汗泄过度。《折肱漫录》的作者体虚不耐风寒,常汗出,便试效玉屏风散,用黄芪和防风等份,结果汗不止,反而疏泄更厉害,遂把黄芪量加大、防风减少,汗出乃收,身体舒和。
病人回去后频服小剂量玉屏风散,每次只用10克散剂,煎一小碗水。很快短气乏力感消除,渐渐地也不畏风冷了,平时动则汗出之感也消失了,也很少感冒。爷爷说,玉屏风散可以代替丙种球蛋白,专治疗脾虚气弱,容易反复感冒的病人,大有益气固表之功。不过服用时,会在小剂量频服微调。正如添柴加火,一下子添柴多了,反而闷火,搞得乌烟瘴气。人也一样,体虚之时,如同少火,--下子补益多了,就容易胸闷气胀,甚至上火。所以慢性病调理,要谨守微调的原则。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邓铁涛经验:曾会诊一烧伤病人,每晚盗汗严重,仅用当归六黄汤一剂而汗止,本方黄芪之分量为其他药量的1倍,此阴阳互根之义。医院按其比例制成玉屏风散,每用10~12克水煎服,每天1剂,服半月至一个月,以取代丙种球蛋白,用治容易感冒的病人,据说有相当好的效果。其建议实受启发于名医蒲辅周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的经验。蒲氏认为,此散用三至五钱即可,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之弊。
◎黄芪鲤鱼汤治肾炎水肿
有个慢性肾病的病人,稍微劳累,双腿就水肿,用手-按--个坑,小便也无力排出,必须要休息好几天才能恢复。有一次因为与家人吵架,加上连续熬夜,腿部就开始水肿,进而全身肿胀,小便不畅,服用利尿剂,尿量也没有大的增加,所以肿胀依然消退不明显。他便想找中医调调。爷爷说,指月,你看为什么用利尿药并不能很畅快地把尿利下来,难道利尿药不能利尿吗?
小指月说,.上次有个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医院一直用健脾利水药,水肿迟迟不消。爷爷看他舌苔水滑淡胖,便把五苓散的能利水的猪苓、泽泻去掉,直接换上大剂量黄芪(80克),结果服药后小便就很畅快,几天肿势就消退了。不利水却能达到利水的效果,完全得益于膀胱气化,气足则水行。
爷爷说,没错,正虚不运药,空有利水的金刚钻药物,也没法发挥疗效。正
如武器虽好,可没有运输武器的装甲车,不能运送到位也没用。而运送人体药物的装甲车就是脾胃中气。爷爷便教病人服食黄芪鲤鱼汤,作为食疗,既有补气利水之效,又无伤阴耗气之弊,病人连服十日,尿量增加,肿势渐渐消去。从此不敢再过度操劳。小指月说,爷爷,黄芪鲤鱼汤是如何退水肿的?
爷爷说,自古以来,世人都知道用鲤鱼来做药膳,能够利水消肿,这时配进
黄芪、赤小豆,能明显补气利水,生姜和砂仁可以和胃降逆,病人服食既开胃益气之利,又无利尿伤阴之弊,所以此方乃上乘食疗方也。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聂莉芳经验:鲤鱼汤治疗水肿在《肘后方》《千金要方》等医籍中已有记载。-般多以鲤鱼为君,辅以茯苓、白术、泽泻之属,用于健脾利湿消肿。黄芪鲤鱼汤组成为鲤鱼一尾(半斤重),黄芪30克,赤小豆30克,砂仁10克,生姜10克,先以适量水煎药,30分钟后将去内脏并洗净后的鲤鱼放入药锅内,鱼药同煎,不得入盐,开锅后以文火炖40分钟,取出即得。本方为食疗方,可配合药物治疗。适用于脾肾气阴两虚,以气虚为主,水湿内停的肾病水肿病人。临床表现为肢体水肿,尿少色清,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纳差呕恶,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弱。病人水肿较甚时,应在服用利水中药的同时配合本方。一旦肿退或留有微肿时,则可单进本方以善后调理。
方中黄芪在水肿明显期应以生者为宜,转入恢复期则以炙黄芪为佳。余曾治一中年女性肾病水肿病人,全身水肿,尿少8年余,并伴有神疲乏力、腹胀便溏、纳差呕恶之症,入院后经较长时间运用健脾利水方剂,尿量渐增,出
院时仍有微肿、乏力。嘱其间断服用补中益气汤,并常服黄芪鲤鱼汤。后病人函告,出院后4个月中遵嘱服药,仅鲤鱼就吃了40余斤,不但肿消神振且体力恢复较好,复查有关血尿或肾功能指标亦转正常。
黄芪拾珍
◎黄芪拾珍
(1)张锡纯经验
黄芪不但能补气,用之得当,又能滋阴。本村张媪年近五旬,身热劳嗽,脉
数八至,先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煎汤服不效,继用左归饮加减亦不效。踌躇再四,忽有会悟,改用生黄芪六钱,知母八钱,煎汤服数剂,见轻,又加丹参、当归各三钱,连服十剂痊愈。盖虛劳者多损肾,黄芪能大补肺气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阴阳不至偏胜,而生水之功益普也。
至数剂后,又加丹参、当归者,因血痹虚劳,《金匮》合为一门,治虚劳者当防其血有痹而不行之处,故加丹参、当归以流行之也。
指月按:张锡纯认为,黄芪能大补脾肺之气,使土能生金,大有地气上而为
云之势,而配上知母,又降金生水,令天气下而为雨,故黄芪配知母有云升雨降之意,所以能够令金气下达,滋润肾水,对于身热劳嗽、脉细数者有益。为何后来又加丹参、当归之品,因为气血贵流通,而不贵滞塞,正如货币物品必定在不;断流通之中方才增值。而丹参、当归能令黄芪、知母的补力流通上下,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各补其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这样诸病自愈。
(2)邓铁涛经验
曾治胃黏膜脱垂病人,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配枳壳3克,一升一降,升
多降少,未用一味止痛之药,再诊时,胃痛愈。
指月按:脾胃主肌肉,以四君子汤强大脾胃功能则肌肉有力,黏膜伤损修复
快。而黄芪能升举大气,凡脏器下垂,清阳不升者,皆可用之。何以配枳壳?因为胃黏膜下垂,需要升提,但胃里的积滞及胃气却需要通降。所以用黄芪以升提下垂之胃黏膜,配枳壳以顺降胃气,这样就恢复得快。邓老强调运用补气药时,需佐以少量之陈皮或积壳行气,因补则气滞,反佐行气可防止此弊,但行气之药量宜轻不宜重,重则耗气,反于病无补,故陈皮用量不过3克,仅为黄芪用量之1/40~1/20,这又是邓老运用强肌健力饮心法之一。
指月按:《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有病人反映容易上火,其实不是上火,而是黄芪的补力没有疏泄开,就像沤肥草-样,塞壅必发热,又像堵车一样,滞涩必烦躁。所以有火热者不宜重用。即便用时,黄芪稍佐以陈皮,以顺气消壅滞,令补力流通则不热矣。正如交通有序,车辆能往来,即便上车多,也不会显得烦热拥挤。
(3)岳美中经验
老年高血压病人其舒张压较难降,不易控制。此类病人气虚的多,有肾气虚
及中气虚之不同。用苦寒泻肝或二仙汤之类不起效用,用大量黄芪有时可有一定作用。一般黄芪用50克以上,配陈皮5克。老年人半身不遂或脚力不好,三痹汤有效(《校注妇人良方》之三痹汤,即《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去桑寄生,加黄芪、川续断,以黄芪强壮肌表而能祛湿,故为主药)。三痹汤比独活寄生汤、济生肾气汤好。岳老曾治疗一例90岁老年病人,走路无力,下不了床,服20剂后能走数里地。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汤对气虚者适用,对慢性病尤为适用。据称黄芪可延长细胞寿命,很值得研究。老年人用时伍以陈皮可防滞涩,比例为50克配5克。
(4)杨达夫经验
上窍开则下窍亦通,上窍闭则下窍亦塞,似滴管吸液之现象也。余治老人癃
闭,西医名前列腺肥大病,以生黄芪18克,甘草梢3克,验之多人甚效。方出王清任《医林改错》,也名黄芪六一汤。盖老人气不足不能运气排尿,徒以八正、五苓利之无益也。
指月按:黄芪能托里达表,补益脾肺,这样上焦气打开,下窍水下来。所以
王清任说黄芪甘草汤治老人尿闭,阴茎痛如刀割,气虚无力射尿,用之立效。故以此方治疗老年人因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小便困难、癃闭等证很有效。
(5)贺骥侪经验
常某,男,50岁。背患一痈,表皮红肿,中心塌陷,破溃后分泌清水,排出脓汁,味腥。经多方求治不效,请贺氏诊治,贺察其脉虚数,观其色面部萎白,舌质淡,拟黄芪、当归、羊肉奠频服,半月而愈。
指月按:察色按脉,首辨虚实,如果痈疮久不治,脾虚流清水,气陷脉虚弱,虽疮肿亦当用补益之法。黄芪能补气生肌,长肉去腐,故为疮痈后期首选。
(6)李建安经验生黄芪治疗全身广泛性皮下脓肿。
一少女因自行流产而致感染,初寒战高热,医院,以多种抗生素治疗历
月,体温始降,然全身皮下均为脓液所浸,以致注射、穿刺无法进行。人皆呼之“脓人”。曾切开引流、继用抗生素并服中药仙方活命饮治疗罔效。病日渐深沉,医亦谓之待毙。家人日日哭泣。邀余往诊,见病者全身肿胀明亮,按之凹陷不起,臀及上下肢刀痕累累,尚有新切口数处,时时流出绿脓,神情极怠,息微声低,似若耳语,而目光炯然,饮食尚可,六脉微细而缓。
此乃邪热已尽,正气大伤,无力排脓所致,然胃神尤在。何以知之?因六脉微缓,目光有神,尚能饮食,故知之。经曰“壮火食气”,又曰“得神者昌”“有胃则生”即此。遂以生黄芪60克煎服,日1剂,2剂后饮食倍增,肤现皱纹。并嘱食炖猪蹄、牛乳等物,以生精血。继服原方仅半个月,肿消脓没,身若春蚕蜕皮而愈.指月按:辨证为中药之先导,证立方出则药效。辨证就像瞄准靶心一样,用药就如同装子弹,能够正中目标,虽然子弹重要,但瞄准更重要。体虚气陷,久病折腾,身体气机-塌糊涂,就像烂摊子一样。所以脓疮四起,可谓满目疮痍。
《神农本草经》讲黄芪能主久败疮,此语真救命金丹良药也。
别名:棉芪,绵芪,绵黄芪,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与作用: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使用禁忌: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往期内容:小郎中学医记’第一部人参篇党参篇西洋参、太子参完
中医免费成套资料(视频课)点『阅读原文』进入中医搜索
点下方‘再看’支持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