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茯苓,中药名。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入药部位
真菌的干燥菌核。
性味
味甘、淡,性平。
归经
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主治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禁忌
阴虚火旺者忌服。
炮制方法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生理特性
1、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3、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产地
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1]
2、《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3、《本草正》:能利窍去湿,利窍则开心益智,导浊生津;去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袪惊痫,厚肠脏,治痰之本,助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补阳。但补少利多。
茯苓的传说故事
相传成吉思汗带兵在中原作战,遇阴雨数月,大部分将士染上了风湿,全身浮肿,没有食欲,夜不能寐,意志消沉…眼看兵败。正巧,有几个战士偶食茯苓而痊愈。成吉思汗大喜,急忙派人到盛产茯苓的罗田弄来一批茯苓,战士们食而病愈,便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明清时代罗田茯苓作为贡品,作为朝廷保健养生之用。
历代医家、道家,特别是养生家对茯苓特别重视。
到了唐宋,食用茯苓之风更盛。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是制作茯苓饼的能手,他的《服茯苓赋》、《东坡杂记》记述了他服茯苓之方法。以九晒九蒸之胡麻,用茯苓加白蜜少许,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见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到了清代,茯苓成了养生之“要药",尤其慈禧太后经常食用茯苓,并以此赏赐大臣。经研究,慈禧太后养生补益药共64种,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便是茯苓。
道名精制茯苓粉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干燥菌核。《本草纲目》曰: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云南
本品为灰白色至淡棕色粉末。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口服、冲服或煎服,一日三次,每次3~5g;或遵医嘱。
2克/袋X30袋
云YPBZ--
密封,置干燥处。
云南晟招制药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范家营工业园区号
滇
-
道名精制茯苓粉的功效与作用
一、茯苓粉具有养颜美容的作用:
茯苓粉不仅能祛斑增白、润泽皮肤,还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扩张血管。《本草品汇精要》载:“茯苓为末,合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因此,茯苓粉既能去黑白面又牢牙乌发、延年益寿,如果加上和蜂蜜水的滋润保养,去斑美容效果更不言而喻。
二、茯苓粉具有抗菌抗肿瘤作用:
经科学实验证明,茯苓粉的%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茯苓粉对用试管法的抑菌试验结果是无抑菌作用。除此之外,茯苓粉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杀死钩端螺旋体,但水煎液无效。
三、茯苓粉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茯苓粉中含有白茯苓多糖体成分,这种成分可以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即增强细胞免疫反应,并因此而激活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督系统,这与其抗肿瘤活性密切相关。
道名茯苓粉的药膳搭配
一、茯苓薏仁糊
茯苓15克,薏苡仁O.1公斤。共研细粉,放人锅中,加水适量,煮熟即可食用。此方有清热、健脾祛湿功效,适于咳嗽痰多而黄、胸膈痞满或风湿关节肿痛者食用。
二、茯苓膏
茯苓克,蜂蜜1公斤。将茯苓研成粉,加人蜂蜜拌匀,用小火熬成膏状,凉后装入瓷罐备用。每次温开水冲服10克,1日2次。本方能健脾渗湿、减肥防癌,适用于老年性浮肿和肥胖症。
三、茯苓香菇饭
茯苓15克,香菇少许,大米60克。将茯苓泡软,捣成粉状,和香菇、大米一道蒸饭食用。本方有安神益智、补脾止泻的作用,适宜心慌、眩晕、脾虚泄泻和神经衰弱者选用。
四、茯苓芝麻粉
茯苓、黑芝麻各等份。将茯苓研成细粉,芝麻炒熟,冷后研细粉。将二者混匀,贮存于瓷缸内。每天早晚各取20~30克,用温水冲服。本方有健脾益智、防老抗衰等功效,常服有延迟衰老、预防老年痴呆、预防记忆衰退等作用。
五、茯苓杞子茶
茯苓克,枸杞子50克。将枸杞子与茯苓共研为粗粉,每次取5~10克,加红茶6克,用沸水冲泡即可。每日2次,代茶饮用。此茶能健脾益肾、利尿通淋,适用于慢性肾炎、少尿、尿痛、尿道炎等。
六、茯苓贝母炖梨
茯苓15克,浙贝母10克,梨1只,蜂蜜0.5公斤,冰糖适量。茯苓洗净;浙贝母研成粉;梨洗净、去蒂、切成丁。将茯苓、浙贝母放人锅中,加入适量水,用中火炖15分钟,再加入梨、蜂蜜、冰糖,继续炖至梨熟,出锅即成。吃梨喝汤。本方可清热润肺、生津止咳,常吃可美容颜、抗衰老,使皮肤滑润并富有弹性。
七、茯苓牛骨汤
茯苓50克,牛骨0.2公斤,山药30克(干品),姜块、葱段、盐、酱油各适量。牛骨洗净劈开,将茯苓、山药洗净。锅置火上,加水适量,放人牛骨、茯苓、山药、姜块、葱段,煮40分钟,再加人盐调味即成。此汤可补肾利尿,适用于慢性肾炎、下肢水肿、尿少食少等病症。
八、茯苓饼
茯苓饼用的是白茯苓、大米粉、白砂糖各—g。先将白茯苓研细粉,过目筛;再将白茯苓粉,大米粉,白砂糖倒入面盆搅匀,加水调成糊状,用平底锅,以微火摊成薄煎饼即可。茯苓饼有健脾益气之功,尤适于老人日常保健食用;气虚体弱,纳少,便溏者,亦可食用。每服5~7天,随意食之。
九、茯苓酒
茯苓60g,米酒0g。先将茯苓洗净,研碎,到入米酒中,加盖密封,浸泡7天即可饮用。茯苓酒是一种药酒,有健脾利湿,益气安神的功效。茯苓酒可用于慢性泄泻,慢性胃炎等病。每次饮20~30ml,每日1~2次。
十、茯苓白术炖羊肚
羊肚,茯苓、白术各10g,蜜枣2枚,生姜3片,绍酒2茶匙。羊肚反复洗净,切成长方条状。茯苓、白术浸透洗净。将所有用料放进炖盅,加沸水一碗半,把炖盅盖上,隔水炖之。待水炖开后,用中火烧炖2—3个小时即可。炖好后,取出药渣,加入适量盐、味精、香油,即可食用。茯苓白术炖羊肚是非常适合人们健脾益气、护肠润脏的功效。茯苓白术炖羊肚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病入。
道名茯苓粉的用药搭配
1、贫血
主症:面色苍黄、精神不振、发枯自汗、舌质淡白。
配方搭配:此配方出处为《金鉴》中人参启脾丸配方加减配伍而来,主要治疗精神倦怠、手足枯细、贫血等症状。
A、道名西洋参粉:气虚阴亏;
B、道名茯苓粉:健脾益气;
C、道名当归粉:补血;
服用剂量搭配:
道名西洋参粉3袋+道名茯苓粉5袋+道名当归粉4袋;
2、痛经
主症:小腹疼痛、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配方搭配:此配方出处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逍遥散加减配伍而来。
A、道名当归粉:补血活血;
B、道名茯苓粉:健脾益气;
C、道名白芷粉:通窍止痛;
服用剂量搭配:
道名当归粉3袋+道名茯苓粉4袋+道名白芷粉1袋;
3、风湿病
主症:关节肿痛、发热、苔白腻或黄腻、舌淡红。
配方搭配:
A、道名白芷粉:散风祛湿;
B、道名茯苓粉:清热解毒、利尿脱毒;
C、道名川芎粉:活血行气;
服用剂量搭配:
道名白芷粉1袋+道名茯苓粉4袋+道名川芎粉4袋;
道名精制粉系列用药搭配:
脾虚腹泻:葛根粉+丹参粉+茯苓粉;
平肝熄风、燥湿化痰:天麻超细粉+茯苓粉;
脾虚便溏、泄泻:山药粉+茯苓粉;
心悸、失眠:茯苓粉+黄芪粉+当归粉;
小儿脾虚、小便不利:茯苓粉+陈皮粉;
脾虚食少、便溏泄泻:茯苓粉+山药粉;
燥湿化痰、理气健脾:陈皮粉+茯苓粉;
燥热:山楂粉+茯苓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