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下长三角的失去和迷茫对比京

作者:城市大观

来源:城市大观

借着进博会的大舞台,国家层面正式对外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升级为国家战略。至此,顶级国家战略已经有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五大战略。五大战略中,一带一路范围最广,仅国内层面就涉及全国半数省区市,长江经济带也是范围巨大,覆盖长江流域11个省市。相比之下,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就要聚焦得多,分别针对一直以来国家的三个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提出,长三角地区已经集齐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三大超级红利加持,冠绝全国,风头无二。不过,这风光背后是这些年来长三角的失去和迷茫。

一直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都是国家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而长三角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人口到经济、从科技到文化、从环境到卫生……几乎各个主要指标都是全国第一,整体实力更是无可匹敌,放眼全球也排得上名号。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长三角2亿人口的巨大基数(江浙沪皖三省一市),而这一人口总量几乎是京津冀和珠三角两者之和。即便如此,近些年来长三角相对京津冀和珠三角的优势也在缩小,甚至被超越。

08年经济危机以来,随着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全国各个地区都在经历着发展方式转变的阵痛,在这场变革之中,京津冀和珠三角似乎要比长三角更加主动积极,收效也更加明显。

京津冀依靠北京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步伐轻盈大步向前。北京的科技创新全国领先,独角兽企业占据全国的40%,百度、小米、京东、滴滴等一大批明星企业争奇斗艳。在基建领域,投资近千亿的北京新机场豪气冲天,围绕北京冬奥会的各项工程热火朝天,北京副中心建设重构千年古都新版图,而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更是让人憧憬着下一个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

珠三角地区依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灵活的政策空间,演绎出经济发展“高速换挡”的成功典范。广东几乎是全国经济大省中转型升级最成功最迅速的,对江苏盒山东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老大哥地位更加稳固。深圳依靠全国领先的科创氛围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培育出华为、腾讯、中兴等一大批世界级科技公司,大有和北京一较高下的气势。港珠澳大桥的贯通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次加速,有了香港和澳门两座世界城市做搭档,昔日的珠三角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眼光也从国内转向了国际,对标对象从京津冀、长三角变成了东京湾、纽约湾,下一个世界级大湾区指日可待。

相比京津冀和珠三角,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都更加优越的长三角却在这场变革之中有些步履沉重。

龙头城市上海虽然依旧是中国城市圈的老大哥,“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也足够雄心,但是长期以来的国企和外企唱双簧的局面之下,更具活力的民企很难有足够的舞台和空间,没有留住马云,也没能培育出BAT级别的互联网公司,以至于有人惊呼“上海失去了互联网的十年”。诚然,互联网不是全部,但是顶尖城市不能没有互联网。所以现在的局面是,上海在科创领域不如北京,上市公司数量被深圳超越,甚至在长三角内部,也被昔日的小兄弟杭州抢去了不少风头。

北翼的江苏没有了前两年追赶广东的强劲势头,经济总量和增速都被广东压制,“上位”之路坎坷艰辛。江苏可以说是全国自然与人文条件最好的省份,苏南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是同上海颇为相似的是,江苏的经济结构中,外企和国企比重过高,制造业中重化工业比重过高。随着转型的推进,外企纷纷外迁,国企活力不够,民企声量太小,经济势能必然变弱。南京、苏州和无锡等城市虽然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见树,但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跟北上深等城市并不在一个量级,只能属于第二梯队,对全省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与上海、江苏相比,浙江的转型之路似乎走得顺畅一些,但实际情况是省内的“冷热不均”。杭州依靠阿里巴巴、网易等明星互联网公司的引领带动,数字经济风生水起,而以吉利、万向为代表的民营制造业构筑成城市实体经济的基石,杭州可以说是中国城市中转型升级最为成功的三座城市之一(另外两座是北京和深圳)。明星企业为杭州做实了里子,而G20峰会、亚运会等则是为杭州赚足了面子。但是,抛开杭州,浙江其他地市则鲜有亮眼的成绩,温州、台州、金华等地小而散的民营经济日子并不好过。

至于安徽,这些年的重点是承接江浙沪的产业转移,而不是产业转型。

长三角浙江沪皖三省一市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更难有心思共同念一本经。相比京津冀和珠三角区域内娴熟的协调配合,长三角各省市之间的协调配合难度更大,比如浙江省提出的杭州湾大湾区建设,上海、江苏和安徽在实际行动上的互动响应并不太多。

从政策层面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看作是为京津冀和珠三角量身定制的国家战略。而对长三角来说,虽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都有涉及,但是侧重点和针对性都不够,实际推动作用有限。所以此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可以说是对长三角地区国家战略空缺的强力补充,也是对长三角的失去和迷茫的一剂良药。

长三角即便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它的优势地位和无穷潜力依旧是无可匹敌的,上海的开放门户、江苏的制造业基础、浙江的新经济、安徽的人口红利,这些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加持下,一定会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爆发出新一波巨大能量。所以,长三角依旧是距离世界级城市群最近的中国城市群。

链接

上海画了一个圈,

杭州表示很受伤!

作者:城市大观

来源:城市大观

在长三角,上海一直是老大,其他城市只有争老二的份儿。百年以来偶有城市在某些领域向老大发起挑战,但都无功而返,无一例外。

20世纪上半叶,南京在政治上压过上海;新世纪初,苏州工业实力短暂超过上海;近年来,宁波在港口上超越上海……但是一路走来,上海还是上海。

如今,互联网加持下的杭州光辉耀眼,有了越来越多的底气向老大哥叫板,甚至有“上海沦为环杭州城市”这样的戏言。面对赞誉,杭州明面上依旧谦虚低调,但是“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目标透露着杭州的勃勃野心。

杭州这几年风生水起,越来越觉得地盘儿不够用,于是富阳、临安先后撤市划区,终于辖区面积长三角第一。

过了一年,又觉得伸展不开拳脚。于是,杭州又画了一个圈,这个圈,直接划出了省。

年10月底,杭州都市圈联席会议,浙江衢州和安徽黄山两座城市正式入圈。

这是杭州都市圈成立以来的首次“扩招”,城市增加2个,人口增加4百万,面积增加2万平方公里,GDP增加2千亿。虽然衢州和黄山两座城市经济一般人口也少,但是广阔的地理空间不仅为杭州带来了腹地和纵深,也是杭州向西辐射江西和安徽的重要支点,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从1+3(杭州+绍兴、湖州、嘉兴)升级为1+5(杭州+绍兴、湖州、嘉兴、衢州、黄山),这是杭州的风光时刻。

不过现在,上海也画了一个圈,这个圈,让杭州很受伤。

年11月初,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借着进博会的大舞台,“长三角一体化”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龙头城市上海重任在肩、跃跃欲试,动作之快更是出乎意料。

年11月底,“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杭州召开,上海连同江苏、浙江两省出台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上海的这个圈是1+7,1是上海,7则包含了江苏的苏州、无锡、南通3市以及浙江的宁波、舟山、嘉兴、湖州4市。

苏州、无锡2市跟上海地缘相近,经贸往来密切,入圈理所应当。南通与上海隔江相望,一直是上海的北翼护法,投靠上海名也是正言顺。隔海相望的宁波跟上海更是文化相亲、渊源很深,加入上海圈也很好理解。至于舟山,上海建设洋山港的地盘,都是向舟山借的,虽然港口有竞争,但是大哥始终是大哥。

以上5座城市划入上海大都市圈都是水到渠成、情理之中、皆大欢喜,但是嘉兴、湖州2市划入上海大都市圈就颇有些争议,至少对杭州来说。

嘉兴东北方与上海直接接壤,靠近上海的嘉善和平湖甚至扮演着上海“睡城”的角色,所以,嘉兴纳入上海都市圈似乎顺理成章。不过,嘉兴的另一头也直接连着杭州,海宁和桐乡到杭州的城际铁路已经在修建或规划,从经济联系和情感归属上,海宁和桐乡跟杭州走的更近。所以,嘉兴是夹在上海和杭州之间左右为难又左右逢源的城市。对于嘉兴来说,上海的经济吸引力更强,杭州的行政牵引力更大(同省省会)。

至于湖州,虽然跟上海的直线距离只有一百多公里,但是现实距离并不算近。地理区位上隔着苏州和嘉兴,交通也不便利(没有高铁相连)。反而跟杭州更为亲近,半小时高铁直达,下辖的安吉和德清到杭州还有城际铁路。所以,湖州划入上海都市圈似乎更加值得商榷。

如今,上海在杭州的主场,画了一个圈,圈走了杭州圈里的两个“小兄弟”,杭州都市圈十几年建设而成的“1+5”,一个月不到就又恢复到了“1+3”,而且湖州嘉兴换衢州黄山,这笔账怎么算都划不来。

上海大都市圈,8座城市,5万平方公里,万人口,何其风光,而此时的杭州,难免深深地忧伤。

不过,规划也只是规划,不论是城市的自发成长,还是规划的落地执行,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来决定。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如果能激发城市创造力,并惠及周边城市,也是都市圈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更何况,无论是上海大都市圈还是杭州都市圈,都属于长三角这个大圈子里,是彼此,也分不出彼此。

长三角的精彩故事,大可以拭目以待。

城市大观

赞赏

长按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白癜风治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ucaiziz.com/zmbm/4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