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是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温带高山、高原地带。。主要功用适用于外感风热咳嗽、肺虚久咳、痰少咽燥等症的良药。由于其疗效卓著,药用需求量大,市场上真、假、伪劣货混杂,就有人用伪品来冒充川贝,因此必须认真识别其真伪,确保疗效和安全。我们来科普一下川贝母的真、伪、优、劣鉴别:
按产地分为四大类: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伊贝母;
按品种分为三大类: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均有药用价值,药材性状各有所区别。
松贝:呈卵圆形,颗粒大小均匀,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顶端稍尖、闭口。底部平,能直立放稳。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小鳞片被包在心脏形的大鳞片内,留一新月形部分在外俗称“怀中抱月”。外表纯白色,有光泽。质地硬脆,粉性足。
青贝:呈扁球形,外层两鳞片大小相近。顶端开口,内有小鳞片数枚,颗粒多歪斜,不能直立放稳。外表呈浅黄白色,质地较松贝疏松,粉性。
炉贝:多呈棱形或圆锥形,颗粒大,形似马牙状,故俗称“马牙嘴”。质脆、粉性。这三种贝母均气微、味微苦。
其实,大家记住川贝母(三种真品)的特征就可以了:
松贝:“怀中抱月”、青贝:“观音合掌”、炉贝:“虎皮斑”
以下是伪品川贝:
山慈姑:又名土贝母、草贝母,外形与川贝母相似,但基部呈脐状凹入,有须根茎。表面呈黄白色或黄棕色。光滑,不分瓣。质坚硬难折,断面角质。气微弱,味极苦而辛。本品含秋水仙碱,系有毒草药,内服过量可使中枢神经麻痹而死亡。中医多外用冶痈肿、瘰和关节炎等症,与川贝母的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不同。
光慈姑:亦名光姑子,药材呈圆锥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平,中央凹入。不分瓣。颗粒较松贝稍大。表面呈黄白色或浅棕色,光滑。一侧有条纵沟到顶端。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内有一圆锥形心。气微,味淡。
湖北贝母:为百合科湖北贝母的干燥鳞茎,又称板贝。本品呈扁圆球形,高0.8~2.2cm,直径0.8~3.5cm,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外层有鳞瓣2枚,肥厚,略呈肾形,或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顶端闭合或开裂。内有鳞叶2~6枚及干缩的残茎。基部内陷呈窝状,残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数须根。外层单瓣鳞叶呈元宝形,长2.5~3.2cm,直径1.8~2cm。质脆,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苦。
平贝:为百合科平贝母的干燥鳞茎。商品多来源于栽培,主产东北。本品外形扁球状,形如算盘珠,高0.5~1cm,直径0.6~2cm。表面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外层有鳞叶两瓣,肥厚饱满,大小相近或一片较大,互相抱合,顶端微平或微凹入,稍开裂。中央鳞片小,质坚实而脆,富粉性。平贝与川贝最大的区别在于平贝较川贝大,扁平不圆,色常不白,味苦。近来有用小粒平贝充松贝者,其直径仅约0.5cm,呈圆锥形,形似松贝,但顶端较圆,鳞叶两瓣大小亦极悬殊,大抱小,但小鳞叶仅呈米粒样,只在中部显现,多不到基部(不似松贝之怀中抱月形)。味苦。
伊贝:为百合科新疆贝母或伊犁贝母的干燥鳞茎。新疆贝母为扁球形,高0.5~1.5cm。表面类白色,光滑。外层鳞叶2瓣,月牙形,肥厚,大小相近而紧靠。顶端平展而开裂,基部钝圆,内有较大的鳞叶及残茎、心芽各1枚。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本品常混作青贝,应注意鉴别。伊犁贝母呈圆锥形,较大,表面稍粗糙,淡黄白色。外层鳞叶心脏形,肥大,一片较大,或近等大,抱合。顶端稍尖,少有开裂,基部微凹陷。
假的是东小贝,没有功效也不值钱。
总之,伪品川贝与川贝的外形相似,但它们的药材性状均呈整块状,不分瓣。这是识别川贝真伪之重要特征。
%%%%%%%%%%%川贝母的常见食用方法%%%%%%%%%%%
1、治咳嗽:贝母(大者去心麸炒令黄)十枚阿胶(炙燥)、甘草(炙锉)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临卧煎糯米饮调下(贝母散《圣济总录》)。
2、治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
3、治肺热咳嗽多,咽喉中干:贝母(去心)、杏仁(汤浸去皮、尖炒)各一两半.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贝母丸《圣济总录》)。
4、治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儒门事亲》)。
5、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圣济总录》)。
6、治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方》)。
7、治百日咳:白花蛇5g贝母10g生甘草10g.以上三味粉碎过筛混合均匀.口服1次1.5~3g1日3次(《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8、治喉痹肿胀: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荆芥、薄荷,煎汤服(《本草切要》)。
9、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经积热所致:贝母(炮令黄)一两.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
10、治瘰疬便毒:贝母、皂角子各半斤。为细末,用皂角半斤锉碎,搓揉浓水,滤过作膏子,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早晨酒下(《普济方》贝母丸)。
11、治肺痈吐脓五心烦热壅闷咳嗽:贝母(去心)、紫菀、桔梗(炒)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五七沸,去滓,不拘时稍冷服(《证治准绳》四顺汤)。
12、下乳: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
13、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贝母汤)。
14、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卫生杂兴》)。
15、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痿、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桔梗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紫苑一两(洗去苗土),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绵裹一丸,含咽亦佳(《圣惠方》贝母丸)。
16、治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七十丸(《集效方》)。
17、治肺痈肺痿:川贝一两,天竺黄、硼砂各一钱,文蛤五分(醋炒)。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嚼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
川贝母用药禁忌:
1、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川贝母;
2、食物相克:川贝母反乌头、砚石、莽草,恶桃花。
(相關資料部分來自網絡;分享是最好的學習,分享是快樂和美德,向原作者致敬!)
天熙掌櫃辑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好的東西總是值得過目不忘,若分享給也會喜歡的人就變得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