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红擅用附子经验

郭志红擅用附子经验何华亮王芬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其子根为乌头,主产于四川、陕西、云南,其味辛、甘,性大热有毒,通行十二经,主入心、脾、肾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主要化学成分是多种生物碱,其中以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为主。川、滇产主要含次乌头碱、内脂生物碱,有强毒性,不易溶于水,受热可分解,加热水解后可变为乌头原碱,毒性只有原来的二千分之一,故加热、加水可解其毒。

郭志红主任医师是中国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在疑难杂症的辨证治疗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体会,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些年来,郭师秉承《内经》、《伤寒论》之精旨,善用扶阳法治病,常以较大剂量附子、干姜等辛热之品治疗疑难杂症,疗效明显,尤其对附子的使用颇有心得。笔者有幸师从郭师,临行身侧,受益匪浅。现将郭师擅用附子的经验总结如下。

1历代医籍对附子的相关论述

附子的运用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附子的配伍、用量、煎服法有详细记载。《本草纲目》载有个引用附子的处方。历代本草经典对附子的性味、归经、配伍及禁忌论述颇详。如《本草经疏》云:“附子既禀地土之火气,兼得乎天之热气以生……论其性质之所能,乃是退阴寒,益阳火,兼除寒湿之要药;引补气血药入命门,益相火之上剂。”《本草蒙筌》云:“附子味辛、甘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也……气因浮中有沉,功专走而不守。凡和群家,可使通行诸经,以为引导佐使之剂也。”《景岳全书》云:“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善走诸经,故日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霍乱,反胃噎膈,心腹疼痛,胀满泻痢,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故虞抟日: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总之,附子不仅为回阳救逆之第一品,若配伍得当,往往有起沉疴之效。故《名医别录》评其为“百药之长”。2扶阳立法依据扶阳法是扶助补益人体阳气,治疗因体内阳气虚弱或阴寒所致病症的大法。扶阳法肇始于《素问》“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寒者热之”、“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及“虚者补之”等论。医圣张仲景深刻领悟扶助阳气在伤寒和杂病治疗中的作用,特别善于用辛温辛热之品温扶阳气。《伤寒论》实载方首,扶阳方占37首;《金匮要略》实载方首,扶阳方有58首。故此二书中扶阳法的理法方药体已经基本确立。郭师多年来不断研习《伤寒杂病论》之精髓,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从传统的辨证论治逐渐上升为以扶阳法为指导,常以较大剂量的附子、干姜等辛热之品治疗疑难杂症,疗效甚佳。郭师依据“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认为机体阳气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人体各种功能的盛衰。因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在很多方面都易损耗人体阳气,故现代人疾病增多,与阳气的衰少有很大关系,阳气不足以致机体不能发挥正常的清理疏通功能,造成各种病理产物堆积,长此以往,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逐渐下降,导致疾病丛生。《内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的五脏六腑九窍十二节都通于天气,靠阳气主导固密。阳气不足或虚衰,则卫外不固,虚邪贼风易入,继而不能养神柔筋;阳气不足,则气血生化无基,脏腑功能减弱,久则肌肉筋脉失荣;阳气不足,则推动气化无力,聚湿生痰成瘀。所以,阳气是人身安身立命之本,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3整体观为指导,治病与养生并重

郭师临证从患者整体体质入手,不仅解决患者时下病痛,还注重长远疗效,以培育元阳,引火归元。常以四逆法重剂加减,用制附片20~70g,伍以干姜3O~g及细辛、通草、桂枝等轻疏灵动之品,以解肌开痹、宣通经脉、温散寒湿、通利九窍;辅以少量白芍、当归养阴和血柔筋、通调三焦气血。郭师认为,四逆法(附子、干姜类)辛散温通之力大,不仅攻邪祛邪迅猛,还同时固护元阳,其效远高于其他温里之品。并且,附子可培摄元气,调动机体自身功能,达到邪祛正安,阴平阳秘在用附子的同时,忌用寒凉收涩凝滞之品,一是避免其阻碍温阳路径而影响药物疗效;二是防其伤正以留后患;三是能顺承阳动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之法以助附子通达之力,而成事半功倍之效。

4煎服、配伍及禁忌之要

由于附子为大毒之品,历代都强调应久煎。临床上,郭师运用附子煎法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应用较小剂量附子(如20g以下)先煎45~60min30g以上煎9O~min;体弱者严格掌握久煎原则,或嘱用开水煎药,煎药过程中勿让药液接触生冷之物,中间加水须用热水,煎好药液盛倒容器需先用开水烫过方可;体壮者可适当放宽要求。如需引火归元者则久煎为宜;而以疏通为主的可酌情略减煎药时间。服四逆汤时,附子干姜及炙甘草三药,药少力专,故要求三药同煎,头煎90min,二煎6Omin,使药物充分混合而达理想疗效。另外,郭师承袭古人经验,用附子必配炙甘草,正如张景岳在《本草正》言:“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

陈士铎在《本草新编》言附子的制法为:“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郭师应用附子治疗患者未出现过不良反应。另外,还常依据辨证配伍半夏、瓜蒌、浙贝母等“十八反”药物,亦未曾出现不良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附子虽属烈性之品,但只要辨证、配伍合理及准确把握服药禁忌等,即能去其性而取其用。

值得注意的是,应用附子时,患者服药期间要避免生冷油腻刺激之物,并避免遭受寒凉,如冬季不可游泳,减少房事,避免恼怒情绪,适当配合运动,这在服药初期尤为关键。

5典型病例

患者,女,29岁,播音员,年11月7曰首诊。患者喑哑半年,在某院检查诊断为“声带小结”,西医建议手术,其虽愿保守治疗,但屡治不效。现口干,耳流脓,眠欠佳,情绪紧张,舌黯淡,苔白润,脉右寸关弦、左弦滑小、沉取弱。辨证为痰瘀阻滞。治宜通阳祛痰化瘀。方予制附片(先煎45min)12g,干姜20g,炙甘草15g,郁金15g,香附12g,鸡内金30g,通草5g,浙贝母15g。水煎服,每日1剂,7剂。二诊:患者述药后第3天吐黑血一口,喑哑明显减轻,耳稍不适,眠欠佳,纳可,大便正常,舌黯有齿痕,苔白润,脉滑小、沉取弱。方予制附片(先煎45min)20g,干姜30g,炙甘草20g,郁金15g,香附12g,鸡内金30g,通草7g,浙贝母15g,生薏苡仁20g,瓜蒌15g。7剂。后随访,诸症渐消,恢复如常。

汉中附子

赞赏

长按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儿童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ebeimua.com/zmbm/21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