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药材
▼
上面这两味中药是什么,你猜出来了吗?没错,它们分别就是浙贝母和川贝母!一起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吧~
药材对比药材
浙贝母
川贝母
原植物图
饮片图
来源
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浙贝母的鳞茎。分布于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在浙江宁波地区有大量栽培。
为百合科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或太白贝母、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按药材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炉贝”。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川贝母分布于四川西部及西南部、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及东部;暗紫贝母分布于四川西部、青海南部及甘肃南部;甘肃贝母分布于四川西部、青海东部及南部、甘肃南部;梭砂贝母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南部、西藏东南部。
形态特征
元宝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片。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宝状,瓣长约1.7~4厘米,厚7~17毫米。表面白色,或带淡黄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齐,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气微劈,味苦;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球形,高1~1.7厘米,直径2~3.5厘米。
表面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略似肾脏形,中央为2~3枚皱缩的小鳞叶及残茎,内表面垦淡黄白色。质地、气味同元宝贝。上述二种药材,均以鳞叶肥厚、表面及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个较小、表面灰白色、断面中心棕红色者为质次。元宝贝较珠贝为优。主产浙江,安徽、江苏亦产。江苏产者称苏贝母,为浙贝母的野生种,其鳞茎较栽培种为小,直径2~3.5厘米,高1~1.5厘
松贝
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青贝
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炉贝
呈圆锥形,高0.7~2.5厘米,直径0.5~2.5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浅黄棕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别名
大贝、象贝、元宝贝、珠贝
贝母、尖贝、尖贝母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肺经
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化痰,散结消痈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痈
主治
1风热、痰热咳嗽
2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2瘰疬、乳痈、肺痈。
配伍
1风热、痰热咳嗽,可与款冬花、紫菀、前胡等同用。
2治痰火瘰疬结核,可与玄参、牡蛎等同用。
1治肺热燥咳可与知母等同用。
2治疗阴虚劳嗽,久咳有痰者,可与沙参、麦冬等同用。
应用
用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阴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
1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
2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
3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
使用禁忌
寒痰、湿痰及脾胃虚弱者慎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寒痰、湿痰及脾胃虚弱者慎服。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浙贝母与川贝母的异同共同点: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同治肺热咳嗽、瘰疬、乳痈等证
不同点:浙贝母苦寒降泄,功专清热散结,善治风热、肺热咳嗽及瘰疬、瘿瘤、乳痈等证;川贝母味甘偏润,又能润肺止咳,又可治虚劳咳嗽、肺燥咳嗽。
浙贝母简方1.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三钱,紫苏二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2.治痈毒肿痛:浙贝母、连翘各三钱,金银花六钱,蒲公英八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3.治咽喉十八症;大黑枣每个去核,装入五倍子(去虫,研)一个、象贝(去心,研)一个。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极细末,加薄荷叶末少许,冰片少许,贮瓷瓶内。临用吹患处,任其呕出痰涎。(《经验广集》吹喉散)
4.治对口:象贝母研末敷之。(《杨春涯经验方》)
川贝母简方1.治咳嗽:贝母(大者去心麸炒令黄)十枚阿胶(炙燥)、甘草(炙锉)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二钱匕临卧煎糯米饮调下。(贝母散)
2.治肺热咳嗽多痰咽喉中干:贝母(去心)、杏仁(汤浸去皮、尖炒)各一两半。上二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咽津。(贝母丸)
3.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1~3方出自《圣济总录》)
4.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经积热所致:贝母(炮令黄)一两。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
5.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五十丸。(《卫生杂兴》)
6.治喉痹肿胀: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荆芥、薄荷,煎汤服。(《本草切要》)
7.治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方》)
8.治冷泪目昏:贝母一枚,胡椒七粒,为末点之。(《儒门事亲》)
9.治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半钱,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缴净抹之,日四、五度。(《圣惠方》)
下期药材
▼
下面这两味中药是什么,你能看出来吗?如果你猜到了,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告诉胡世云主任你的答案哦~一起开动脑筋吧!
欢迎留言识药
答案下期揭晓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摄影:龚又明
指导:覃军
编辑:三思
排版:阿志
精彩推荐
想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医知识?快上喜马拉雅FM收听「胡世云主任」频道!
陈文东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