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类型分期 http://m.39.net/disease/a_6203669.html“天人合一”的中药
中医的养生之道,讲究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作为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多指人力图达到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回到中医,即指人要顺从大自然的规律行事养生。
那什么是“天人合一”的中药材?大家一定都怀念以前用的中药材,那就是“天人合一”的中药材——长在深山老林,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没有农药、重金属污染,用起来能一剂起沉疴。而现在中药材的种植品种、种植面积虽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在发展,但以化学农业为模式的中药种植却导致了中药材生长年限缩短、农残和重金属超标、质量下降等问题。
中药生态农业是采用“天人合一”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栽培模式,可有效减少耕地“非粮化”,实现低投入、高品质、无污染的综合效益,让生态中药材效果好的同时实现好效益。
年,“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表明中药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国中药农业的国家战略。
目前,已知以下中药材已开展了生态种植:三七、人参、西洋参、石斛、苍术、山银花、赤芍、甘草、连翘、酸枣、大黄、枸杞、黄精、淫羊藿、柴胡、菊花、黄连、半夏、白术、天麻、白芨、浙贝母、黄芩、金荞麦、党参、红花、黄芪、丹参、栝楼、金银花、天花粉、沙参、山药、艾叶、射干、金钱草、玄参、栀子、砂仁、广藿香、何首乌、地黄、川芎、羌活、附子、麦冬、当归、秦艽、重楼、罗汉果、猪苓、茯苓、三叶清、附子、泽泻、黄柏、鸡血藤、灵芝、厚朴、太子参、西红花、穿心莲、鱼腥草、独一味、欧李、荆芥、甘松、山豆根、紫苏、白芍、桔梗、牡丹、千里香、肉苁蓉、麻黄、苦参等。其中人参和重楼的仿野生种植、石斛和白及的拟境栽培、天麻的循环栽培等生态种植模式非常成功且有大量报道。
中药生态农业宣言中药生态农业宣言是:“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以霍山石斛为代表的道地药材“拟境栽培”体现了中药生态农业的精神,因此第8期《中国中药杂志》封面便以石斛的天然生长环境来构思,呈现给大家山间溪流涧涧,碧草幽幽的宜人景象。您还喜欢吗,欢迎留言讨论。
中药生态农业专题文章这里推荐《中国中药杂志》第8期发表的”中药生态农业专题“,告诉大家如何发展“天人合一”的中药材。专题系统介绍了我国中药生态农业的最新成果、面临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并基于多个利益相关方分析了中药生态农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以霍山石斛为例展示了道地药材“拟境栽培”的发展优势,并介绍了免耕、杂草综合防控、配施有机肥、土壤改良和修复等中药生态农业的基本策略。作者提出:
1中药生态农业的主要原理
①产量及综合收益相关的生态位原理;
②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原理;
③中药材品质提升相关的逆境效应原理;
④中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结构稳定原理。
2中药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生态种植模式与配套技术有待完善;
②多位一体的产业耦合有待加强;
③中药生态农业的品质保障体系及优质优价模式有待形成;
④对中药生态农业示范推广的认识有待提高。
3中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建议
①加强全国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中药生态农业;
②继承与创新并重,加强中药生态农业理论与实用技术的研究;
③加强产业耦合,实现中药生态农业从生产型向多位一体的复合型模式转变;
④强化标准及品牌,构建中药材生态产品品质保障体系;
⑤加大宣传教育,促进中药生态农业示范推广。
专题文章如下(前5篇点击阅读)
中药生态农业最新进展及展望(郭兰萍,康传志,周涛,韩邦兴,王晓,杨野,黄璐琦)
基于多个利益相关方的中药生态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康传志,张燕,王升,万修福,蒋靖怡,曾燕,何玉成,王瑞杉,何雅莉,郭兰萍)
霍山石斛种植模式比较及拟境栽培的优势分析(易善勇,康传志,王威,宋向文,徐涛,陆海波,罗书岚,刘东,郭兰萍,韩邦兴)
免耕——中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策略(孙楷,池秀莲,王铁霖,康传志,张燕,杨健,黄璐琦,郭兰萍)
中药生态农业中杂草对作物的影响及其生态防控(池秀莲,孙楷,王铁霖,李晓琳,杨光,郭兰萍)
生产中氮肥施用及其对中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葛阳,康传志,万修福,王升,吕朝耕,张文晋,袁庆军,闫滨滨,郭兰萍)
氮肥对药用植物生态系统中土壤及三级营养关系的影响及机制(葛阳,万修福,王升,康传志,张文晋,吕朝耕,孙嘉惠,郭兰萍)
施氮对中药材抗逆性影响及机制(葛阳,王升,万修福,康传志,吕朝耕,张文晋,王铁霖,袁庆军,郭兰萍)
基于高通量测序和传统培养分离方法的药用植物内生菌资源研究策略(王红阳,康传志,王升,蒋待泉,彭政,徐扬,杜用玺,张燕,刘大会,郭兰萍)
生态因子对人参外形和皂苷类成分的影响(马文琪,王红阳,张文晋,王升,万修福,康传志,郭兰萍)
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丹参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万修福,王升,张燕,王铁霖,葛阳,高素霞,康传志,吕朝耕,王瑞杉,郭兰萍)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