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80416/6172003.html
近日,在第十一届道地药材产业论坛上,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裴瑾在题为《中药材发展中的变与不变》的演讲中,从道地药材的变迁与坚守、如何认识道地药材、道地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彩分享。
道地药材有着哪些变迁?
道地中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在裴瑾看来,对于道地药材而言,品种是根,品质是体,疗效是魂。从变迁的角度了来说,裴瑾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药材种质的变迁。关于中药的种质,有的品种代代相传,自古延续的如当归、黄芪、三七等。有的药材种质则发生变迁,比如金银花,在不同时代,种质变化较大。在年版《中国药典》中是忍冬;、、、、年版《中国药典》则包括了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毛花柱忍冬;而年版、年版、年版、年版《中国药典》则仅有忍冬,单列出药材山银花,来源于灰毯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黄褐毛忍冬等不同种质。二是药材产区的变迁。比如红花,属于外来物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传入我国。四川简阳、河南封丘、浙江,安徽、江苏、甘肃、云南、新疆等多个省份在历史上均有种植。近年来红花主产于新疆、云南、甘肃等地,其中新疆年的产量就达全国的80%,而道地产区四川简阳、河南封丘的红花则难以觅见。三是加工方法的变迁。比如,年版《中国药典》制定了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评价方法和指导原则,把中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其中可以趁鲜加工中药材共计69种。四是质量评价方法的变迁。以红花为例。年版《中国药典》之前,红花仅用红、黄色素的吸光度作为检查项来评价其质量;年版《中国药典》引入羟基红花黄色素A作为含量测定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删除黄色素的吸光度检查,保留红色素的吸光度检查;年版和年版《中国药典》在含量测定项中加入山柰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最新的年版《中国药典》将山柰素改为山柰酚。那么,导致道地药材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呢?裴瑾表示,多个原因导致了道地药材的变迁,总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几种:一是地域、交通因素的变化。在古代,势力割据,导致正常的贸易受阻,使道地药材资源不能流通,会导致道地药材变迁。而现在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工业化使得道地药材资源生存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区变迁。如四川简阳是川红花的传统道地产区,但如今在市场上已经很难发现川产红花。二是生产加工、栽培习惯的改变。比如,重庆江津的枳壳和枳实的原植物酸橙因为产量低,药材加工较鲜品复杂,价格低廉,药农不愿意种植酸橙;而在当地推广应用的脐橙,鲜果产量大,价格是药材的数倍。因此,江津产枳壳、枳实明显减少。三是资源过度利用导致濒危。有的道地药材是因为野生资源濒危,种质与产区被迫变迁。比如黄连。在南北朝时期,以“宣黄连”为道地,品质优异。明清时期黄连开始以四川为道地,种质也由短萼黄连改为黄连。“如今黄连的三个基原(黄连、三角叶黄连、云南黄连)野生种群都受到威胁。”四是引种栽培。由于地区之间的交流的增多,很多我国本来不产的药材也开始栽培并形成道地药材,同时一些我国原本不用的药材,也开始栽培、使用。比如西红花。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等国家,明代《本草纲目》将其列入药物。目前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均有栽培,北京、四川等地有少量栽培。五是品种分化。比如石斛,在版《中国药典》中,石斛为“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在版《中国药典》中,在石斛项下新增霍山石斛。如何认识道地药材?
虽然道地药材有着许多变迁,但是,裴瑾表示,典型的道地药材如川贝母、怀地黄、浙贝母、川白芷、热河黄芩、川红花、宁夏枸杞、凤丹皮、广木香等,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一是具有明显的地理性。道地药材一般在药名前冠以地名,但道地药材更多应按自然区域来划分,而不是由行政区域来限定。二是具有特有的质量标准。比如《宁夏枸杞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涉及生产、产品、流通管理3个标准子体系:枸杞国家标准0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40项,待制定的标准4项。三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道地药材不仅是自然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生产加工技术(这里包括栽培、养殖、采收、炮制、养护等过程是影响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强有力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比如四川江油、布拖与陕西汉中均大量生产附子和附片,但因栽培和炮制技术不尽相同,药材质量有异,江油附子一直是人们公认的道地药材。“道地药材作为其主产地文化传统的一个标志,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裴瑾说道。四是道地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拿三七来说。年,文山市三七产业的大概情况是:三七种植.64万亩;收入07.88亿元(其中:种植业26.89亿元、加工业0.39亿元、流通业70.6亿元);利润0.87亿元、税金.3亿元。由此可见,道地药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关于道地药材产业的思考
当前,《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年)》《中药均一化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等多个中医药相关的文件发布,为道地药材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其中,年7月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三章“中药保护与发展”中的第二十三条提到,“国家建立道地中药材评价体系,支持道地中药材品种选育,扶持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生态环境保护,鼓励采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措施保护道地中药材。”而与此同时,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版《中国药典》的颁布,为道地药材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中,版《中国药典》将33种农药残留列入药材和饮片鉴定通则,对中药材的种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裴瑾还着重分析了川白芷、重楼、红花三种中药材的发展问题和对策。.川白芷裴瑾介绍说,白芷始于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明代由钱塘引入遂州(四川遂宁),后来再由四川引种到安徽,逐渐占领白芷市场。川白芷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裴瑾表示,主要是城市化发展过快,产区萎缩;生产效益低下,采挖加工繁琐费时,没有亳白芷的价格优势。怎么办呢?裴瑾开的方子是“做足道地基本功,让价值回归。”具体而言,一是要扎实科学规划发展,坚持川白芷道地种植;二是要重视白芷闭环流通体系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三是要巩固道地品牌,加强宣传推介。2.重楼重楼,是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从发展历史来看,产地经过了多次沿革:就产业现状而言,在裴瑾看来,存在的几大问题:虽然家种成功产区扩大,但种植周期长(6-8年);种植品种混乱,导致伪品层出不穷;部分家种品重楼皂苷含量难以满足药典标准;大量留种,致商品货源减少,价格波动较大。从药材种植来说,面积不断扩大。年云南省种植面积为3万亩左右;年云南省公布的数据已达8万亩;年据云南省农业厅公布的数据,云南省的种植面积已达0.36万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三年重楼价格持续走低。针对这些情况,裴瑾给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一是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培育品质优的种源,形成地方标志性产区,突出产业优势;与此同时,要加强重楼属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如建立重楼种质资源库、标本库和基因库。3.红花红花产业的主要问题是,遗传育种研究相对滞后和种质退化。针对这个情况,裴瑾建议系统开展红花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创新及新品种选育,加强高产高效红花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与此同时,在红花产区建立红花良种繁育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红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国内以龙头企业带动,生产、科研、加工、贸易部门紧密结合的红花产业化开发联合体。●宋晓亭:发展中药材产业,知识产权可以“四两拨千斤”●中草药在化妆品领域大有可为●刘红卫谈“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生产炮制一体化是关键方法”●中国中药协会焦炜:管控中药质量风险,关键在于构建中药材全程追溯体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