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人们都叫它酥油花。”
……
我坐在前往阿坝州红原县的出租车后座,开车的藏民大叔索朗扎西望了一眼窗外,对我说道。与5月底在青海玉树看到的高原景象不同,那时冬雪将化未化,草原还呈现着一片苍茫之色,而此时已是7月,漫山青翠,草原与天际青白交映着,到处点缀着迷人的七色花朵。“酥油花”就是其中一种开黄花的毛茛科植物。“贝母长在哪里?”我问索朗扎西大叔,
他指了指远处的山坡,“春天有牛吃草的山上就有。”“春天?”我寻思着,现在是冰雪初融之际,对藏区来说,不正是春天吗。
“你会去挖贝母吗?”我继续问道,
“牧民们不放牧的时候会去挖,在自己的草山上…”疾驰而过的是红原大草原,地处川西北高原和横断山脉北翼,正是在这片海拔-米的草原上,生长着品质最优的川贝母。如果你也见过刚新鲜采挖出来的川贝,那般的剔透,圆润,晶莹如雪,你肯定也会认同我把它称为“川西北高原上的珍珠”。川贝母的植物基源来自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太白贝母、梭砂贝母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前四者按形状不同分别为松贝、青贝,梭砂贝母习称炉贝。松贝和青贝是目前川贝母商品流通的主要品种。按照传统分类等级进行优劣评价,松贝优于青贝优于炉贝。松贝名称的由来是过去多集散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故名“松贝”,而青贝的由来有说是其主产于青海玉树、果洛,故名“青贝”。炉贝过去集散于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藏语名“打箭炉”。每一个名称绝不是凭空而来,都对应了背后源远的历史。鲜松贝与青贝
其中松贝的植物来源以暗紫贝母为主,分布于四川省若尔盖高原和川西高山峡谷东段,包括四川省阿坝州各县及青海久治、班玛等地,最适宜生长的海拔是-米,而我们来到的红原县正是阿坝州的主产区之一。第二天一早,我坐上藏民的车,跟他们一起上草山采挖贝母。目前,川贝母的商品来源主要依靠野生资源,在年国务院发布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将川贝母列为国家Ⅲ级保护野生药材。而川贝的人工培育因受到海拔、气候等影响,栽培品的性状略有改变,尚不能说完全成功,我们期待野生抚育能逐渐完善,保护这一种群的延续。“年年挖,不会越来越少没有吗?”我不无担心的问道,“不会的,不会的,挖了,年年有…”藏族姑娘爽朗的笑着回复我。在一群牦牛与马经过的山坡上,遍地是一坨坨的牛粪,这里群落分布着毛蕊杜鹃灌木,正是暗紫贝母的主要伴生灌木丛,它们为怕高温、喜荫蔽的贝母植株提供了良好的遮光。暗紫贝母属于低矮草本,最高不过20几cm,寻找颇费点力气,但对每年挖贝母的藏民来说,是小菜一碟。他们拿着特制的小锄头,低头搜寻,轻轻一锄,挖起一块黑色松软的土壤,常年被高原紫外线晒黑的手指稍微在土里一寻,就找到了一颗“白珍珠”。暗紫贝母的生长史:一年生——“一颗针”、▲两到三年生——“一匹叶”、
▲三到四年生——“双飘带、树儿子”,
上图为“树儿子”
▲至少四年生——“灯笼花”,
▲四年以上生——“倒挂锤”其中“灯笼花”阶段鳞茎是主要入药时期随着年份的增长,药材川贝母的形态由两年生的松贝,向三年生的青贝过渡。松贝和青贝是同一植株的贝母鳞茎不同状态。我们可以认为青贝是发育成熟状态,而松贝是孩童阶段。对于川贝母的质量评价标准,由古至今,沿袭下来的标准又是否统一呢?这里我们就得翻开古籍,沿着古人的本草脉络,梳理川贝母的用药历史。最早的贝母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品,根据名医别录的描述,学者考证出《本经》里记载的贝母是指葫芦科的土贝母。在《新修本草》中“贝母”项里记叙了产地,根据地域来判定,润州(今江苏镇江)、江南(长江以南)应指浙贝母,荆州应指湖北贝母。资料图
而川贝母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末医药学家倪朱谟的《本草汇言》(年)中,“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必也川者为妙。”……“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其实在早几年的《本草原始》(年)中,已经隐含了川贝母,文中称为“西贝母”,。鲜青贝(对瓣开)此后的明末清初,逐渐区分了川贝母、浙贝母、土贝母,以及关于川贝母品质的优劣评价。《本草约言》(年)“若独颗不能两片者,名丹龙眼,不可入药。体滑腻,色白,取川产者佳,去心用。浙产者解毒。”《本草备要》(年),“川产开瓣者良,独颗无瓣者不堪用。”《本经逢原》(年),“贝母川产味甘,最佳;西产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本草述》(年),“川贝母小而尖白者良,浙贝母极大而圆色黄,不堪入药。”鲜松贝(怀中抱月)
吴仪洛《本草从新》(年)“川产开瓣,圆正底平者良;浙江产形大,亦能化痰,散结,解毒。……川产最佳,圆正底平,开瓣味甘;象山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土贝形大味苦,治外科证痰毒;”《得配本草》(年)“川中平藩者,味甘,最佳;象山者味苦。”《本草求真》(年)“小者川贝母,味甘微寒,滋润胜于清解,不可不辨。川产开瓣者良,独瓣不堪入药。”《本草述钩元》(年)“川贝母小而尖白者良,浙贝母极大而圆色黄,不堪入药。”再到民国的《增订伪药条辨》(年)“川贝,四川灌县产者,底平头尖,肉白光洁而坚,味微苦兼甘,为最佳…”在上述本草典籍中,除了《本草述》和《本草述钩元》对川贝母的品质评价标准是“小而尖白者良”,《本草述钩元》是对《本草述》的删繁就简论述,可以说实为一家,而其余几家都言“开瓣者良”。上排青贝,下排松贝
从松贝、青贝的形态上,我们来对应古籍的描述。松贝,表面类白色,光滑如玉。外层鳞叶2瓣,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接近,相对抱合,喻之“观音合掌”,顶部开裂,又有“笑开口”之喻。古籍中的“小而尖白者”可以明确是指松贝,而“开瓣者”我们可以认为跟青贝的特征相符。那么,我们不妨大胆地提出疑惑,川贝母在古时用药历史中,青贝优于松贝。而在现代用药记载上,我寻到最早的文献来自年的《四川中药志》,已经以“粒小、质坚实、粉性足、光滑、怀中抱月特征明显的松贝为川贝母的最优品”,跟目前通行标准一致。松贝—干品
古时用药标准,多的是以临床疗效为依据,在现代药理学的发展下,目前通过检测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来确定药材品质,两者殊途同归,都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在现行川贝母商品规格等级中,分松贝一等、二等,青贝一、二、三、四等,炉贝一等、二等,就如我们熟知的松贝优于青贝优于炉贝。而松贝的一等与二等区别就在于颗粒大小,越小越优。那么,现代药理研究的川贝品质等级数据是否也相符呢?目前对川贝母的理化研究中,生物碱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其中包含西贝素、贝母素甲、贝母素乙、贝母辛等。学者王丽芝对药典除瓦布贝母的5中川贝母品种共99批次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5批商品暗紫贝母(松贝)无论生物碱含量还是单碱含量均较低。学者王曙等比较了4种川贝母药材(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和梭砂贝母)和其他贝母药材(浙贝母、伊贝母、平贝母)的总生物碱和总皂苷含量,发现4种川贝母药材的总生物碱在0.05-0.1%之间,而其他贝母的总生物碱含量在0.1-0.2%。反而是川贝的总皂苷含量要高于其它其它贝母药材。青贝—干品
对于同一品种,不同生长年限川贝母生物碱含量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总生物碱和贝母辛含量高低顺序为:一匹叶>倒挂锤>树儿子>灯笼花。这里有个注意点,在高原环境干旱加剧时,进入树儿子、灯笼花阶段的川贝母植株会退化到一匹叶阶段,叶片长宽增加,叶片增厚。所以一匹叶的植株是两年还是4、5年是需要取证的。学者刘辉对不同采收期川贝母生物碱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倒挂锤>灯笼花。以及对不同规格不同产地川贝母生物碱含量测定,显示川贝母形态越大、重量越重,总生物碱的含量越高。资料图
根据川贝母干物质的积累以及总生物碱含量,扩大种群繁衍等综合评定,大多学者认为川贝母的适宜采收年限为4年果熟期(倒挂锤)的植株鳞茎,即青贝。这里似乎有诸多矛盾之地,川贝与浙贝相比,生物碱含量反而是浙贝高,那么川贝的质量依据标准仅靠生物碱来支撑似欠完备,又因生物碱检测出的含量青贝高于松贝,这一结论的依据又是否站得住脚。在用小鼠软蛋白诱导哮喘性支气管炎建立模型,测定6中贝母品种抗哮喘性支气管炎的作用强度,结果由高到低顺序为太白贝母>卷叶贝母>梭砂贝母>暗紫贝母—青贝>暗紫贝母—松贝>甘肃贝母。通过古籍与现代实验共同取证,旨在启发读者理性认识川贝母的规格等级与临床疗效之间的联系。中药材作为商品在流通中,其商品规格等级越高,质量越优,价格越高,但不一定代表临床疗效也呈正比。这里川贝就是一例,松贝价格最贵,在临床疗效上反而是青贝更明显。而且研究表明,松贝粒数只在一定范围内遵循传统上的颗粒越小总生物碱成分越高的原则,超过范围反而颗粒越小含量越低。加工去泥
川贝母采收后,戴上纯棉手套搓去表层泥土,过筛后平摊在毛毯上,置于天地之间,接受西北高强光的晾晒,晴天时大约1-2天就能晒干。在晾晒过程中,不能用手翻动,手上的汗液会使贝母鳞茎水分蒸发不畅,外皮颜色变深而形成“油子”(油贝)。另一种情况是川贝没有得到充分的干燥,也会导致外观性状改变,形成“黄子”(黄贝)。自然晾晒
直接晾晒,忌水洗是传统的加工方法,目前产地用硫磺熏白的现象很少见,川贝母直接晒干后呈米白色,并不是硫熏后的煞白。也有学者通过对比水洗烘干的加工方法测评川贝母有效成分,研究显示此法也能有效保持川贝的生物碱含量。所以目前在产地加工有看到收购商确实采用了水洗烘干的方法。藏族小朋友在帮大人一起给川贝去泥在藏区,上草山挖贝母是和挖虫草一样的大事,学校里除了有“虫草假期”还有“贝母假期”,小朋友随着父母一起上山,下山了也要帮着给贝母去泥。我看着他们这样一代代接棒,感慨本草背后正是他们在延续着。是他们的经济来源,也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跟父亲一起上山挖贝母的藏族小女孩此次,见素草木第四辑本草上线,我们专选了一批直径0.6cm-1.0cm大小的野生松贝和青贝集锦,植物基源是暗紫贝母,产地来自四川阿坝州红原大草原、阿坝大草原,年7月刚采挖上线,既要优选品质,又要抓住疗效,在川贝这里是一个很难的课题,我们以专业的态度孜孜求索,希望你我都能在本草中受益。另外呢,我们也期望野生抚育的川贝母可以尽快投入市场,这样对川贝母种群的保护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我们从自然中索取,也期望跟自然共生存。最后,为了感谢认真阅读到文末的各位读者,福利来了,评论转发分享本文至朋友圈,保留一天截图发后台可享受购川贝母9折优惠,活动时间一个月。并在评论区随机抽取一位读者赠送15g川贝母体验装。
扫码购买或阅读原文下期将分享川贝母的食用方法与功效,但是排在前面的是林下籽参的考察文,感谢你我,在此见证本草。参考文献:
《本草古籍常用道地药材考》
《本草古籍常用药物品种与质量鉴定考》
《本草原始》
《得配本草》
《本草从新》
《增订伪药条辨》
刘辉,《川贝母产地适应性分析及基于成分分析的采收加工方法研究》..
王丽芝.《药材川贝母的品质研究》..
王晓静.《川贝母生物碱成分与品质研究》..
李西文.《川贝母保护生物学研究》..
陈士林,肖培根,王瑀,贾敏如,薛刚.《川贝母野生抚育之群落生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王曙,徐小平,李涛,《川贝母与其他贝母类药材总生物碱和总皂苷的含量测定与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
文章、图片(资料图除外)等内容为本公号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