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种药材,镇镇村村闻药香”。地处浙中的磐安县是省内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区,地道的浙江药材“浙八味”中,有五味的主产地都来自于磐安。但近年来受市场行情波动、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磐安药材品种生产规模萎缩。如何破解发展困境,让传承千年的“磐五味”恒久飘香?一起来看看。
“磐五味”死了三味半
凌晨5:00
“浙八味”药材交易市场
这里是华东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每逢集市这里都有50吨中药材被运往全国。浙贝母、元胡、玄参、白芍、白术这五味当地主产的药材,被称为“磐五味”。原本的市场里,每一味都有自己的交易区。而前段时间情况大不一样。
白芍和玄参交易区,如今都堆放着白术,然而就是这些白术,也是三五年前的陈货,不见新货。
楼方贵
中药材交易市场党总支副书记
“磐五味”已经“死”了三味半,剩下一味半,价格不高,老百姓都不愿意种了。
完成块道地流转是第一步
“磐五味”价格走底、成本偏高,老百姓不愿意种怎么办?在今年磐安的“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中,振兴“磐五味”成了攻坚的重点,而振兴的第一步,首先是盘整零散、荒芜的药田,由政府统一种植、统一规划。
马顺水
磐安县农业局副局长
一个编号基本上是一块地,总共我们是有块地,小的可能只有几个平方。就算六七个平方我们也要量一次。
以“冬种”为令,这个夏天,由40多位镇村干部组成了一支山地流转行动工作小组,而马顺水就是负责人。在他手里的这张密密麻麻的地图上,标记着每一块需要流转的山地,大的有拳头大,小的跟头发丝一样细。虽说种药材的收入不高,但这些都是磐安药农种了几代人的地,要说服大伙儿整体流转,并不容易。
为了踏准“冬种”的节奏,工作小组已经奋战了48天,多块存在异议的土地只剩下19块,但个个都是“难啃的骨头”,组员们轮流上阵,每天都要走上几户。
每隔半月进山一次绝迹的药材种子活了
根据规划,多亩山地完成流转后,将统一种植“磐五味”,通过规模规范化生产,提高效益。但药农们多年弃种,许多地产的药材种子几乎绝迹。
在大磐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学家陈子林带着徒弟进山了。保护区是“磐五味”最初生长的地方。陈子林和同事们每隔半个月就要进山一次,寻找野生的“磐五味”种子,再带下山去驯化。如今,在山下的育种基地里,已培育有东贝、玄参、白芍这些罕见的磐安道地药材。
陈子林
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高级工程师
前几年性状表现得比较好的几个种,我们放在这里,再进行最后的对比,最后选育出来哪个品种,我们再进行选优。
晚上9:30
“浙八味”特产市场
深夜的“浙八味”特产市场,工人们挑灯夜战。药膳一条街、中药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围绕着中药材产业布局的17个项目正加紧推进。作为首批浙江特色小镇,磐安正以打造“江南药镇”为契机,“抻”长产业链。
傅显明
磐安县委书记
我们磐安必须加快进度,向效率要时间,向黑夜要白天,在这个平台建设和产业培育过程当中,把中药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链。要把弘扬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责任担当起来。
记者
张楠陈伟英卢嘉玺俞建峰金华台磐安台来源
浙江新闻联播责编
章敏蒋铼编辑
程晨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多少钱北京中科医院十二年专注白癜风医学